(西安培华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5)
【中国文化】
黄帝铸鼎关中荆山之我见*
车宝仁
(西安培华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5)
史籍记载轩辕黄帝铸鼎,“铸三鼎于荆山”,黄帝铸鼎的荆山在何处?。笔者经过长期的发掘史料文献研究考证,古代荆山常指关中荆山。古籍说:荆山在怀德县。而古代怀德县在今富平县。加之实地考察,确认黄帝铸鼎在关中的荆山,即今西安市阎良区与渭南市富平县之间的荆山原。根据考古发掘,此地人口众多,铸鼎象征国家权力,这一带就是当时国家的中心地区。
黄帝;铸鼎;关中;荆山;富平
关中一词出现在战国时期。战国时,秦国在东境设函谷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据记载,函谷关一带山原高耸,深谷纵横,十分险要。函谷关有数十里绝险深谷,狭窄只容单车通过。函谷关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贾谊《过秦论》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函谷关东诸国“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士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可见函谷关对于秦国在防御和进攻上的巨大战略意义。后来秦国又在其东南方向设了武关。武关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龙驹寨,武关主要意在防御和打击南方大国楚国。武关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在秦国和楚国的战争中使秦处于不败之地。战国到秦汉之际几百年,将函谷关以内以西及武关以内以此地区叫关中。此后西汉曾在关中西北部设萧关,萧关在宁夏固原市固原县,用以防御匈奴。东汉末年在华山下黄河边设了潼关。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在天水与陇县之间设了大震关,也叫陇关。后世在宝鸡南秦岭下设了大散关。千年以后的人认为,关中是在两关之中,即东有函谷关,西有大震关。也认为在四关之中,即东有函谷关、潼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或大震关,北有萧关。
按关中的原意,是指函谷关以西,武关以北,即秦国在战国时的疆土,今河南西部,陕西地区,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广大地区。关中地区在中原偏西,是黄河中游渭河流域其周围一带。这一带群山环抱,河水如带,古人认为“被山带河”。关中地区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北山,三面群山环抱,东西是滚滚滔滔的黄河,因而是山环水抱。
秦岭是我国中部重要山脉,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它东达河南西部,西达甘肃东部,长1500公里,南北宽500公里,平均高2000米,秦岭主峰太白山高3700多米,高耸九霄云外。山峰陡峭,十分艰难,秦岭蜀道艰险阻,历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西部陇山及六盘山,山峰连绵,千里不断,古代交通不便,十分危险。北部从西南向东北有汧山、梁山、九骔山、嵯峨山、荆山、尧山、龙门山等,千里延绵,重峦叠峰,这些山北连陕北黄土高原。
黄河从龙门冲出来直向南流,到华山下转折向东,流入东海。从龙门到华山约150公里,经关中东面。古代黄河水量很大,河宽数里,甚至十里八里,怒涛漩涡,十分凶险,足称天堑。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东流至宝鸡入陕西,横贯渭河平原,于潼关入黄河,全长818公里。北岸支流源远流长,南岸支流湍急短小,呈不对称形水系。
荆山位置。关中荆山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西北黄土高原南缘,在关中盆地北部偏中,在渭河北面平原与高原结合部。古荆山今为荆山原。
荆山原今为东西走向,东西约15公里以上。荆山原南麓东部陡峭,山原高耸;北麓坡势平缓,原面开阔。由于石川河切割,荆山原平面呈三角形。东部南北较短,西部南北较宽,约15公里以上。荆山原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和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之间。阎良区占有荆山原南麓,约占荆山五分之一面积。富平县占有荆山北麓,约占荆山原五分之四面积。三原县占有荆山原西麓原尾。
洛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北定边县,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到大荔县入渭河。全长680公里,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泾河是渭河的第二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泾源县,向东南流到陕西高陵县入渭河。在泾渭交汇处,古代曾有泾渭分明的景象。泾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
在荆山下有两条主要河流:石川河与清水河。石川河以河川多为砂卵石而得名,发源于铜川市焦砰山和耀县柳林瑶曲北山,上游为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于富平县洪水乡合流,始称石川河。流到临潼县交汇入渭河。全长144公里。石川河切割荆山原东北麓及东麓而流下,使荆山东北麓及东麓比较陡峭。清水河。又名清峪河,古称清谷河、五丈河,是石川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耀县照金西北的野虎沟,流经5县,注入石川河。全长153.8公里。清水河流经荆山原南边平原。
八千年前华夏族居住在终南山一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终南山,在(万年)县南五十里……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终南太一,其山从长安向西,可二百里。”“终南山、其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终南山指秦岭中段北麓一带,如陕西省临潼区、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周至县、武功县等地的秦岭南山一带,东西长约数百里,终南山的中心地带就是翠华山、南五台山一带。
华夏族有伟大的祖先太一真人。真人即得道成仙成神之人。华夏族认为祖先是天地宇宙中最伟大的神,其精神就是天帝,也就是太一神。《广黄帝本行纪》:黄帝“修封禅礼毕,乃采首山铜,铸鼎象物。鼎成,以象太一于雍州,其鼎知凶知吉,知存知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黄帝于是祭天圆丘,将求至道。”黄帝祭天圆丘,就是在天坛祭祀天神太一,太一比黄帝更伟大。华夏族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就崇拜并祭祀太一天神。
六七千年前,华夏族的一支华胥氏部落居住在蓝田一带。至今蓝田县遗留华胥乡镇名。华胥氏生下了女娲和伏羲,他们在骊山一带活动。《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弇(yan)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中国)几千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君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zhuo)挞无伤痛,指挺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硋(ai)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弇州之西,台州之北,说明华胥氏国在西北方向。陕西蓝田县有华胥镇,古有华胥陵,历代祭祀,民国初年停止。2006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在中断百年后恢复公祭。《太平寰宇记》云:“蓝田卫三皇故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羲母陵在蓝田县北35里.”《蓝田县志》云:“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据说,华胥氏生伏羲,母娲,其后华胥族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华胥氏是华夏远古母系氏族部落伟大的母亲,或称始祖母。
全世界13亿华人自认为黄帝子孙,轩辕陵祭祀级别最高,规模和影响最大。许多书籍却认为黄帝是传说人物。这是十分矛盾的。八九十年代以来,有些学者认为黄帝是历史人物。著名的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著《炎黄源流史》等著作,认为黄帝是历史人物。台湾93岁史学家王寒生、大陆82岁学者余光明等研究《黄帝四经》的论著及其他历史学家的论著都论证了黄帝是人不是神。有本书封面写“《黄帝四经》出土做佐证,五千年悬案迎刃而解——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1]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氏);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长羊,生炎帝,人首牛身,长于姜水,固以氏焉。”“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长于姬水,有圣德……”《通鉴外纪》:“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长于姬水,改姓姬。”古代姬水、姜水皆在陕西宝鸡市一带。姜水今称清姜河,发源于宝鸡市南秦岭北麓,全长43公里,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清姜河有蒙峪河等7条支流,流经姜城堡,北入渭河。渭河及清姜河旁土地宽广平坦,原始农业经济开发较好,是炎帝神农氏族兴起的好地方。《史记索隐》: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依据黄土高原而兴起,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黄帝葬于陕北黄陵县桥山。陕西地区(包括西安地区)是黄帝的主要活动地区。
据史载,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合并炎帝部落,统一了天下的华夏、东夷和三苗等部落集团,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东到大海,西到昆仑,北到塞北,南到江南,初步创立了国家。有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铸鼎,鼎象征国家社稷和权力。
《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铸鼎是古代的大事。《通鉴外纪》:“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路史·疏仡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武豹百物为之视火参炉。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其臣左彻感思,取衣冠几杖而庙象之,率诸侯而朝焉。” 史籍记载轩辕黄帝在荆山之阳铸铜鼎,荆山在何处呢?
古代史籍中荆山常指关中的荆山。如《汉书·地理志》云:“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雍州即秦岭以北的陕西地区(含甘肃)。颜师古曰:“西河即龙门(在今韩城)之河也。”“荆、岐,二山名也。荆在岐东。言二山治毕,已旅祭也。”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荆山在岐山以东。渭即渭河,泾即泾河。漆即漆水河,即由铜川市经富平、阎良流到临潼,汇入渭河的石川河。沮即沮河,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下,流入漆水河即石川河。终南山惇物山即在终南山。这些地名皆在陕西关中地区。《汉书·地理志》:“道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颜师古曰:“自此以下,更说所治山水首尾之次也。治山通水,故举言之。汧山在汧县西。”“(河) 即梁山龙门。”是说先治汧山、汧水(在陕西汧阳县),向东治岐山,再向东治荆山,其后治黄河龙门。这是由西向东沿渭北的北山治理山水。荆山在岐山与龙门之间,即渭北之荆山。
黄帝铸鼎之山即上述荆山。《汉书·郊祀志》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秦置,洛阳西北五百里……蒲坂,有雷首山。”梁·刘昭注:“《史记》曰:‘赵盾田首山。’”“又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马融曰:‘在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也。”汉代京兆居中,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汉书·地理志》载:冯翊郡辖关中东部怀德、栎阳等二十二县。《后汉书·郡国志》:冯翊云阳县,梁·刘昭注曰:“有荆山。《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有荆渠也。’”《水经注》云:“渭水之阳即怀德县也……《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九鼎象九州,)唐·李泰《括地志》卷一:“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唐代雍州包括长安、富平、栎阳等十八县。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九:“《尚书》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山在岐东,非荆州之荆山也。’《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上述多种史籍皆载:黄帝铸鼎之荆山在关中中东部的怀德县。大禹铸鼎也在此。孔安国特别指出,此荆山不是湖北的荆山。
因为黄帝在荆山铸鼎,唐代特在荆山一带设置鼎州,辖数县。《新唐书》云:“三原,天授元年(690年)改隶鼎州。”“泾阳,天授二年隶鼎州。”“礼泉,天授元年改隶鼎州。”(《地理》一)“天授元年以云阳、泾阳、礼泉、三原置鼎州。大足元年(701年)州废。”“美原(县),咸亨二年(671年)……以故土门县(富平)置。天祐三年(906年),李茂贞墨制以县置鼎州。”(《地理》一)《长安志》卷一:“大足元年废鸿、宜、鼎、稷四州。”可知唐代在荆山南的三原、荆山北的富平,曾两次设置鼎州。唐·陆羽《茶径·四之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鼎州瓷是古代著名的瓷器,鼎州瓷窑即耀州窑,在今耀县黄堡窑,鼎州碗即古耀州窑出产之瓷碗。今其地有耀州窑博物馆。距离阎良和富平之间的荆山很近。
由于黄帝在荆山铸鼎,古代在此设中华郡。《隋书·地理志》“京兆郡”,“富平,旧置北地郡,后周改曰中华郡,寻罢,有荆山。”
前文所说怀德县是古县,它在何处呢?《北周地理志》卷一:富平县:“晋又移于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怀德城。”[2](P2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富平县,本秦旧县,属北地郡,后魏文帝自怀德城移今理。”怀德城在富平城西南十一里,怀德县即在富平地区。《元和郡县志》云:富平县,“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禹贡》云:‘荆、岐既旅’,是也。”《明史·地理志三》云:“西安府富平县西南有荆山。”《清史稿·地理志十》:“富平县西南:荆山。”可见,黄帝铸鼎在富平县南境的荆山。
富平县以南,春秋时晋设栎邑,战国时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修栎阳城(在今阎良区武屯乡),迁都于此,栎阳县历秦汉隋唐宋金,其间有时改为万年县、广阳县,元朝将栎阳并入临潼县,从古代志图上看,荆山是栎阳县、临潼县北境。据《阎良区志》记载,1966年,划出临潼县阎良镇,设置西安市阎良区。[3](P52)1987年,将临潼县北境的关山、康桥、武屯等六个乡划归阎良区管辖。[3](P59)。今荆山原顶以东西公路为界,南归阎良,北归富平。原头的汉太上皇陵,清代碑石为富平知县所立,说明清代荆山原归富平县管辖。而今荆山原南麓已归阎良区管辖。荆山为阎良区北境。荆山经几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改变,今为荆山原。《阎良区志》云:区内主要台塬为荆山原。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载:荆山“又名掘陵原。”“自三原县迤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此处因名断塬。”阎良的荆山塬“面积10.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79.2~483.2米,台塬上的冲沟一般下切50~100米。”塬之东首有汉太上皇陵。“周、秦、汉、唐时,这里草木葱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学士游览胜地。”[3](P75)今《阎良报》第四版为“荆山文艺”副刊。阎良城区有荆山路、荆山路小学等。
关于古籍载荆山下的荆渠,《史记·河渠书》载:“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荆山亦为北山,郑国渠流经荆山下。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下:“富平县旧时南境北限白渠浇灌……”《阎良区志》说,秦郑国渠、汉白渠皆流经荆山下,绕断塬西北流。[3](P808)可知荆渠是郑国渠、白渠等灌溉渠。郑、白渠皆引泾水灌溉,荆渠即荆山渠或泾水渠,荆、泾同音。如今泾惠渠仍流经原下,循荆渠故道。
关中的考古发掘也能说明古人类在此活动。蓝田猿人。1964年春天,在蓝田公王岭发现了猿人完整的头盖骨。蓝田猿人距今80—1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这在当时震动了世界。在此发掘出大量石器,很原始,很粗糙。猿人用它砍植物,捕猎野兽。遗址还发现了木灰和碳末,蓝田猿人已经使用天然火。能制造工具并使用火,说明他们不再是古猿,而是猿人。在这里还发现了鬣狗、丽牛、犀、剑齿虎、剑齿象等40多种动物化石。而这些动物生活在亚热带。说明当时这里气候相当于现在华南一带。大荔人。1978年在陕西关中大荔县发现一具完整的头骨化石。大约距今2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发掘大量古背椎动物化石和石器300多件。
半坡村遗址是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典型村落。村落周围有一周壕沟,宽深各5-6米。有烧制陶器的窑场,有公共墓地。有许多小房子。有许多储藏粮食的地窖,还有饲养家畜的圈栏。房子制式有方形,圆形两种。中央有一座大房子约140平方米。应当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的小房子都围绕着大房子。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有精美的彩陶和陶塑艺术,还有形式多样的刻画符号20多种100多个,应当是早期的文字符号。
姜寨遗址在临潼县城北侧的姜寨村。约五千年前,正是炎帝、黄帝时期。该村落有五个母系氏族大家庭,分成五个居住群落。公共墓地在村落东边和南边。遗址上出土了一万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动物骨骸、装饰品、工艺品等。还发现一件铜锌合金的黄铜片,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铜片。姜寨人的文化比半坡人的文化更丰富,更多样。
关中地区有众多的原始遗址。这里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5000年前的姜寨遗址,4000年前的客省庄遗址,更能说明炎帝黄帝时期的确有大量的先民在这一带生息活动。
据载黄帝在荆山铸鼎,大禹治荆山并铸九鼎,晋建栎邑,秦建栎阳并迁都于此。可见此地是古先民活动中心地之一。考古发掘可以确证。荆山地区有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如南康桥遗址,菩星村遗址等皆为仰韶文化遗址。尤其关山遗址、义和遗址等皆为仰韶半坡型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相当于黄帝时代。关山遗址在关山乡西荆塬,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发现大量文物,遗址之大,为古代部落中心。具体如下:
菩星遗址位于康桥镇菩显村南80米处,石川河北岸突出地带。1998年11月16日发现,面积1766平方米,岸面露出文化堆积1—1.4米,采集有细泥素面红淘、夹沙褐陶残片,其文饰为粗绳纹,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3](P806)。距今约五六千年。
南康桥遗址位于新兴乡南康桥北300米处,1988年发现,面积3600平方米,文化堆集厚0.1-2米,属仰韶文化遗址[3](P806)。距今约五六千年。
关山遗址位于关山乡关山村西荆原地带。文化堆积0.5-2.5米,灰堆中有大量红、灰和彩陶陶片。其文饰有绳纹弦纹、附加锥纹。器形有陶罐、陶钵、陶环、石条、石铲和骨针等。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文化遗址[3](P806)。距今约四五千年。
义和遗址,位于康桥乡义和村东石川河北岸,面积约165000平方米。随处都有古代坑穴痕迹,文化堆积2-3米,内含大量陶器残片和古代人遗弃的兽骨、螺壳等。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型晚期遗址。[3](P807)距今约四五千年。
此地还有东周、秦汉遗址多处[3](P806)。荆山下既为先民聚居中心地,应是黄帝部落的中心地带,黄帝在此铸鼎也是自然的。
《路史·疏仡纪·黄帝》:“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三国曹植《黄帝三鼎》诗:“鼎质文精,古之神器。黄帝是铸,以象太一。能重能轻,知凶识吉。世衰则隐,世和则出。”太一即泰壹,太一真人即太一神,泰者,大也;壹者,为首也。这是古代宇宙中最尊贵的神,在终南山。太乙宫(太乙真人庙)即在今翠华山。则铸鼎地应距终南山不远。起码能看到这个山。阎良荆山与终南山相望。
唐代诗人刘沧《过铸鼎原》:“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唯留古迹寒原在,碧水苍苍空寂寥。”据《全唐诗》第18册:“刘沧字蕴灵,鲁人。大中八年(854)进士,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推想刘沧在华原即耀县做县尉,升为龙门县令,要从耀县向南过荆山原,到渭河平原,然后折向东去赴任龙门(今韩城一带)。
清代富平人陈觉:“德行卓越,言行可法,……博学能文。”他写《荆山铸鼎篇》:“其一曰:放勋昔在位,洪水正滔天。舜举崇伯子,乃奠名山川……乘辇荆山顶,用古洪炉烟。山峙渭之北,漆沮浇其前。山明水亦秀,铸鼎辨神奸。百灵胥孝顺,夔龙相纠缠。昔者轩辕帝,曾铸此山巅。……荆山仰止处,崔嵬亿万年。其二曰:驱车渭水北,遥望北山上。古树郁苍苍,蜂峦峭叠嶂。下马徐攀登,绝顶殊清旷。铸鼎传遗宫,古坊俨相向。……”(《富平县志》)放勋指唐尧。崇伯子即鲧的儿子大禹。荆山在渭可以北, 山下沮水、漆水流绕。沮水流到漆水,即今之石川河。这都说明铸鼎荆山在富平县和阎良区之间的荆山原。
《拾遗记》:“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掘深百尺,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赤而利。”《路史·疏仡纪·黄帝》:“上有丹矸者,下有黄银;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下有赤铜青金;上有代赭,下有鉴铁;上有葱,下有银沙。此山之见荣者也。”这些是说,黄帝发掘矿石,冶炼出铜,这是最早的金属冶炼。在西安市临潼区姜寨发现最早的黄铜片,距今约五千年,恰在黄帝时期。经化验,含铜65%,含锌25%,还有少量锡、铅、琉、铁等。[4]
综上所述,轩辕黄帝铸鼎的荆山是关中荆山,这个研究成果于前几年发表,媒体纷纷报道。在荆山原已经祭祀6届,声势浩大。许多公司建设开发这个地方,此地已经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一个建设开发点。
[1]薛光明主编.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王仲犖.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阎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阎良区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4]王崇人.古都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张君宽]
2014-04-08
车宝仁(1949— ),西安市人,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教育院校写作研究会陕西分会副会长,西安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系西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安培华专项基金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K221
A
1008-4649(2014)03-0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