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民锋(成都航利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彭州 611936)
试论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要素与构建
唐民锋
(成都航利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彭州 611936)
探讨了变化与企业变化管理的内涵,论述了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与构建原则,提出了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模型——“C”模型,阐述了企业变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步骤及方法。
变化管理;体系;企业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在技术、经济还是社会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1]。这种趋势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愈发地明显。全球的企业——无论其处于哪个国家、主业属于哪个行业——都面对着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诞生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种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需要管理的非连续性事件的发生概率上升,或者说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稳定性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成功管理变化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那种忽视变化、逃避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已经过时。
(一)变化
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中”[2]。运动的绝对性意味着事物的状态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可见,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企业所面对的变化,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内部环境的变化。前者主要包括以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与物质环境变化为主体的企业宏观环境的变化,以经济特征及关键要素、演变过程、潜在优势、竞争力等为主体的行业环境的变化;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员工、产品或服务、相关方等方面的内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为“因”,内部环境变化为“果”,即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相应举措的结果。所以,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企业变化管理
企业变化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发现变化、把握变化,使企业适应变化、主动变化,甚至引领变化,从而在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变化和管理执行过程三者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企业与外界持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上保持企业的稳定。如前文所述,尽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企业应当把外部环境变化作为变化管理的重点,通过实施变化管理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抓住机遇,这是企业实施变化管理的出发点。
(一)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1.外部要素
(1)政治与法律
是指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作为企业主要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政治经济制度与体制、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约束和要求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对企业长期的投资经营活动产生根本性影响。如绝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在政局动荡、发生内战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或拓展业务。
(2)政策
是指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作为企业主要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政策,对企业长、短期的投资经营活动都有较大的影响。如美国实施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再工业化”政策,将对美国本国企业和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其他企业产生显著影响。
(3)科技
是指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及其工程化应用,对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乃至生存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新型合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等新技术,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等新工艺在航空装备研制领域的成功应用,对航空装备制造企业造成了重要影响。
(4)人口
是指企业目标顾客群和员工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分布及变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如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中老龄化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同时,由于高素质劳动力人口总量不足,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企业适宜劳动力的补充造成影响。
(5)行业
是指企业主业所属的行业情况,包括行业性质、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或所处的生命周期、竞争范围、产品差异化程度、技术革新速度、盈利水平等方面。如我国钢铁行业总体产能已严重过剩,产品总体上集中于低端、差异性不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行业总体利润水平较低。
2.内部要素
(1)文化
“文化对一个团体而言,其意义就如同人格或性格之于个体。”[3]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其基本假设基于“社会人”假设,即高度关注员工的生理、安全、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要,从而激发员工自觉自动自发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奋斗的内生动力[4]。企业是否形成了关注、包容、鼓励变化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实施变化管理的基础。
(2)领导
是指企业内部发挥决策、指挥和控制作用的一组人,包括最高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领导是企业战略的提出者、推进者,企业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企业资源的掌控者、提供者,他们对变化管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对组织实施变化管理是否重视,对变化管理的过程、方法和工具是否掌握,对企业能否成功实施变化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
(3)制度
是指企业内部与变化管理有关的企业标准和管理规定。制度对企业变化管理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制度为企业变化管理提供了依据,使变化管理在规范的架构内运行;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并落实相应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员工以领导在变化管理方面所期望的方式行动,所以,制度对企业能否成功实施变化管理具有支撑性作用。
(4)员工
员工既是变化管理的决策执行者、过程实施者,也是变化管理结果的承担者,离开员工参与变化管理,企业将无法抓住变化中的机遇,甚至导致经营失败。企业应当通过建立以战略为牵引,以沟通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的促进员工参与变化管理的机制,使员工广泛支持、积极参与变化管理,以保证变化管理的顺利实施,达成变化管理的目标。
(5)资源
是指企业投入变化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以及品牌、信息渠道、相关方关系等无形资源。由于对信息的管理贯穿企业变化管理的全过程,而高效及时地获得高质量、正确的信息往往意味着企业能够先于竞争对手抢抓机遇。所以,在通过投入有形资源保证企业变化管理体系顺畅运行的前提下,无形资源的投入对企业变化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即企业变化管理体系应当主要围绕可能对企业生存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变化来构建;适应性原则,即企业变化管理体系应当适应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可控性原则,即企业变化管理体系可能耗费的资源必须在企业总体资源投入安排的控制范围之内,既要保证资源投入能够满足需要,也要防止由于盲目追求变化而耗费过多资源,影响企业其他管理活动;引领性原则,即企业变化管理体系既要满足企业跟踪、顺应变化的需要,也要能够为企业在适宜条件下发起、引领变化提供可靠支撑。
(一)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模型
综合以上对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与构建原则的分析,本文提出企业变化管理体系模型——“C”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变化管理体系模型——“C”模型
“C”模型的左半部分是企业变化管理体系的外部要素,其相关信息作用于内部要素,产生的发现变化、把握变化的信息作为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的输入,企业通过实施战略与绩效管理,达到适应变化、主动变化、引领变化的企业实施变化管理的目标。
(二)模型的特点
1.揭示了企业变化管理的过程
外部要素的变化是企业变化管理的总输入,通过企业变化管理体系内部要素的作用,从外部要素的变化中发现企业可以利用的机会,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的输入,使企业找到正确的战略方向,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再通过运用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等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把企业战略落实到互为关联、相互支持的绩效计划中去,从而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部门职能目标及员工的职责目标联系在一起,在经营结果中体现适应变化、主动变化、引领变化的企业变化管理成果。
2.信息流贯穿企业变化管理的全过程
外部要素的变化以信息的形式作用于内部要素,经过筛选、剪切、组合、分析等过程,成为战略制定过程的输入;战略确定后,战略目标、关键行动计划等绩效管理系统的要素同样是以信息的形式在企业各部门、全体员工之间流动,可见,信息的流动贯穿企业变化管理的全过程,只有信息的高效顺畅流动,才能保证企业变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3.战略与绩效管理是企业变化管理的枢纽
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绩效管理决定企业如何走向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说,战略与绩效管理是企业所有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企业变化管理并不是要在企业管理中导入新的管理模式或方法,而是重点强化了企业现有管理活动中针对变化管理的部分。企业变化管理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变化提供“可能”,内部因素的作用将“可能”转化为“可行”,战略与绩效管理将“可行”转化为“成果”。没有战略与绩效管理,机会将不可能转化为成果,企业变化管理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可见,战略与绩效管理是企业变化管理的枢纽。
4.企业变化管理的成果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适应变化,指企业在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后,通过实施变化管理,在变化后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发展,这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变化管理所能达到的水平,尽管较为被动,但能够保证企业的存续。第二个层次是主动变化,指企业预见到外部因素可能发生变化后,通过实施变化管理,提前适应变化,少部分优秀企业的变化管理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主动变化本质上仍然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但可以帮助企业在外部因素的变化过程中赢得先机。第三个层次是引领变化,指企业通过实施变化管理,利用其成果反过来影响外部因素,使外部因素的变化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甚至创造出新的行业、市场,“对于许多行业而言,……其颠覆性变革的发生不是一次而是多次,涉及不同时期的技术、市场和参与企业”[5],这是极个别最为优秀的企业或者完全垄断某个市场的企业才能达到的水平,但应当成为所有企业实施变化管理追求的目标。
(三)企业变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步骤及方法
1.培育文化与建章立制
企业通过综合运用标杆对比、文化评价、文化转移、文化取代等工具,提炼出企业的变化文化,由最高管理者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宣示,再通过文化理念体系、行为体系、形象体系、实施体系的管理使全体员工知晓并认同企业的变化文化,为实施变化管理做好文化准备。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企业变化文化和变化管理目标的企业标准或规章制度,为实施变化管理提供遵循。
2.领导推动与全员参与
领导推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亲自参与到变化管理过程中去,根据企业变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履行好自己的相应职责,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员工作出表率;另一方面,最高管理者应当组织设立变化管理的归口部门,考虑到战略与绩效管理是企业变化管理的枢纽,其变化管理的归口职责可以由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承担。在领导推动下,员工在企业变化管理体系中主要是履行好工作标准中与变化管理有关的职责。
3.战略拉动与绩效推进
企业应当建立起包括长、短期战略的企业战略。长期战略主要针对变化的长期趋势,短期战略主要针对变化的短期趋势,并分别确定长、短期战略目标,拉动企业绩效管理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关键绩效指标、关键行动计划和关键职责,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每名员工,通过与绩效考核、薪酬分配挂钩,推进企业变化管理的实施。
4.资源保障与渠道开拓
企业应当按照资源分配的总体安排向变化管理投入适宜的资源,保证变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由于无形资源在企业变化管理中的特殊重要性,企业应当以地方各级政府、合作伙伴为重点,主动拓展信息渠道,持续积累无形资源,以利于更加高效地掌握外部要素的变化。
[1]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2]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3] Edgar H.S.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向巧. 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 Joe T. & B.John. 创新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编校:杨英伟]
Study on Elements and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TANG Minfeng
(ChengduHolyTechnologyGroupCo.,Ltd,PengzhouSichuan611936)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change and enterprise change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elements and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enterprise 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presents a pattern of enterprise change management system——"C"-Model, and elaborates the procedure and the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enterprise
2014-10-16
唐民锋(1979- ),男,四川德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管理。
F270.7
A
1671-9654(2014)04-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