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
【摘要】目的:为了能够更快的促使小儿肠道功能恢复和提高小儿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儿家属意愿将来我院就诊的5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中医治疗,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的患儿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肠道系统的疾病,在治疗上不能仅仅依靠西医治疗,还要结合中医治疗,这样不仅提高疗效,更有利于患儿肠道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关键词】儿科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疗效
每到春秋季节来临的时候,儿科门诊因肠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以小儿腹泻占据绝大多数。小儿腹泻在儿科的门诊和急诊中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属于多因素和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排便性状的变化和次数的增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形成慢性腹泻,严重的情况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可危及生命。以往的治疗主要是给予西医治疗,治疗效果尚可。为了进步增加对小儿腹泻的有效治疗,我院儿科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患儿家属个人意愿将56例就诊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入组的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临床症状典型。其中对照组的28例患儿中包括男患儿15例,女患儿13例;患儿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2.3±0.2岁;患儿发病时间为3~24h,平均病程为6.2±1.4h;患儿排便次数:小于2次(包括2次)的患儿5例,3~8次患儿15例,超过8次患儿8例;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的28例患者包括男患儿14例,女患儿14例;患儿年龄6个月~3.5岁,平均年龄2.5±0.3岁;患儿发病时间为4~23h,平均病程为6.5±1.3h;患儿排便次数:小于2次(包括2次)的患儿6例,3~8次患儿14例,超过8次患儿8例;治疗上除了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外同时加用传统中医治疗。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及收敛止泻治疗,具体为:①头孢克肟分散片(0.1g/片,国药准字H20051663,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次/日,1次1片;②蒙脱石散(3g/袋,国药准字H20000690,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冲水口服,一天两次,1次1袋;③应用口服补液盐Ⅲ(5.125g/袋,国药准字H20090205,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将1袋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口服至腹泻停止。而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具体方剂为:人参、茯苓、白术、山药各10g、白扁豆、莲子、薏苡仁、桔梗、甘草各6g、砂仁3g等及中药加减,水煎服,3次/日。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可同时给予针灸和推拿治疗,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评价方法:临床评价标准分为:治愈、好转、无效。其中治愈是指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正常,实验室化验大便各项指标正常;好转是指治疗三天内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明显改善,实验室化验大便无感染征象;无效是指患者用药后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审核后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记录计量资料,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6(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4.29%),而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有效=治愈+好转。见表1。
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机理目前从西医角度研究已很透彻,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西医治疗的注重点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临床研究发现尽管抗生素能够很好的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但是也打乱了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从而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这也是抗生素不主张长期应用的主要原因。只有对临床感染证据充分,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患儿才首先抗感染治疗。补液和收敛止泻药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运动或防止肠道继续受刺激而起到减少大便次数的目的,这样可以防止患儿因腹泻而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尤其是对于那些腹泻症状严重的患儿。但是止泻药物消化道刺激症状比较大,而且易损伤肝肾功能,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患者应用。口服补液盐是通过纠正因腹泻而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来治疗的,从而起到保护患儿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泄泻的范围内的,对其发病的原因有独家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小儿五脏六腑功能弱,体内精气尚未完全形成,因而易受外界环境、饮食、湿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腹泻,针对其治疗主要是给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等治疗,方中人参、白术、茯苓为君药益气健脾、山药、莲子助君药益气健脾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津,甘草健脾和中、调合诸药,其药理有调节胃肠道运动、改善代谢、提高免疫作用,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6(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4.29%),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为了能够更快的促使小儿肠道功能恢复和提高小儿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儿家属意愿将来我院就诊的5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中医治疗,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的患儿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肠道系统的疾病,在治疗上不能仅仅依靠西医治疗,还要结合中医治疗,这样不仅提高疗效,更有利于患儿肠道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关键词】儿科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疗效
每到春秋季节来临的时候,儿科门诊因肠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以小儿腹泻占据绝大多数。小儿腹泻在儿科的门诊和急诊中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属于多因素和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排便性状的变化和次数的增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形成慢性腹泻,严重的情况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可危及生命。以往的治疗主要是给予西医治疗,治疗效果尚可。为了进步增加对小儿腹泻的有效治疗,我院儿科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患儿家属个人意愿将56例就诊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入组的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临床症状典型。其中对照组的28例患儿中包括男患儿15例,女患儿13例;患儿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2.3±0.2岁;患儿发病时间为3~24h,平均病程为6.2±1.4h;患儿排便次数:小于2次(包括2次)的患儿5例,3~8次患儿15例,超过8次患儿8例;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的28例患者包括男患儿14例,女患儿14例;患儿年龄6个月~3.5岁,平均年龄2.5±0.3岁;患儿发病时间为4~23h,平均病程为6.5±1.3h;患儿排便次数:小于2次(包括2次)的患儿6例,3~8次患儿14例,超过8次患儿8例;治疗上除了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外同时加用传统中医治疗。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及收敛止泻治疗,具体为:①头孢克肟分散片(0.1g/片,国药准字H20051663,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次/日,1次1片;②蒙脱石散(3g/袋,国药准字H20000690,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冲水口服,一天两次,1次1袋;③应用口服补液盐Ⅲ(5.125g/袋,国药准字H20090205,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将1袋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口服至腹泻停止。而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具体方剂为:人参、茯苓、白术、山药各10g、白扁豆、莲子、薏苡仁、桔梗、甘草各6g、砂仁3g等及中药加减,水煎服,3次/日。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可同时给予针灸和推拿治疗,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评价方法:临床评价标准分为:治愈、好转、无效。其中治愈是指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正常,实验室化验大便各项指标正常;好转是指治疗三天内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明显改善,实验室化验大便无感染征象;无效是指患者用药后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审核后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记录计量资料,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6(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4.29%),而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有效=治愈+好转。见表1。
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机理目前从西医角度研究已很透彻,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西医治疗的注重点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临床研究发现尽管抗生素能够很好的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但是也打乱了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从而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这也是抗生素不主张长期应用的主要原因。只有对临床感染证据充分,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患儿才首先抗感染治疗。补液和收敛止泻药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运动或防止肠道继续受刺激而起到减少大便次数的目的,这样可以防止患儿因腹泻而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尤其是对于那些腹泻症状严重的患儿。但是止泻药物消化道刺激症状比较大,而且易损伤肝肾功能,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患者应用。口服补液盐是通过纠正因腹泻而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来治疗的,从而起到保护患儿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泄泻的范围内的,对其发病的原因有独家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小儿五脏六腑功能弱,体内精气尚未完全形成,因而易受外界环境、饮食、湿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腹泻,针对其治疗主要是给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等治疗,方中人参、白术、茯苓为君药益气健脾、山药、莲子助君药益气健脾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津,甘草健脾和中、调合诸药,其药理有调节胃肠道运动、改善代谢、提高免疫作用,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6(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4.29%),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为了能够更快的促使小儿肠道功能恢复和提高小儿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我国传统中医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儿家属意愿将来我院就诊的5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中医治疗,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的患儿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肠道系统的疾病,在治疗上不能仅仅依靠西医治疗,还要结合中医治疗,这样不仅提高疗效,更有利于患儿肠道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关键词】儿科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疗效
每到春秋季节来临的时候,儿科门诊因肠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以小儿腹泻占据绝大多数。小儿腹泻在儿科的门诊和急诊中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属于多因素和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排便性状的变化和次数的增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形成慢性腹泻,严重的情况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可危及生命。以往的治疗主要是给予西医治疗,治疗效果尚可。为了进步增加对小儿腹泻的有效治疗,我院儿科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治疗,效果比较显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患儿家属个人意愿将56例就诊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入组的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临床症状典型。其中对照组的28例患儿中包括男患儿15例,女患儿13例;患儿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2.3±0.2岁;患儿发病时间为3~24h,平均病程为6.2±1.4h;患儿排便次数:小于2次(包括2次)的患儿5例,3~8次患儿15例,超过8次患儿8例;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的28例患者包括男患儿14例,女患儿14例;患儿年龄6个月~3.5岁,平均年龄2.5±0.3岁;患儿发病时间为4~23h,平均病程为6.5±1.3h;患儿排便次数:小于2次(包括2次)的患儿6例,3~8次患儿14例,超过8次患儿8例;治疗上除了给予抗感染、补液、收敛止泻等西医治疗外同时加用传统中医治疗。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补液及收敛止泻治疗,具体为:①头孢克肟分散片(0.1g/片,国药准字H20051663,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次/日,1次1片;②蒙脱石散(3g/袋,国药准字H20000690,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冲水口服,一天两次,1次1袋;③应用口服补液盐Ⅲ(5.125g/袋,国药准字H20090205,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将1袋溶解于250ml温开水中,口服至腹泻停止。而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具体方剂为:人参、茯苓、白术、山药各10g、白扁豆、莲子、薏苡仁、桔梗、甘草各6g、砂仁3g等及中药加减,水煎服,3次/日。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可同时给予针灸和推拿治疗,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评价方法:临床评价标准分为:治愈、好转、无效。其中治愈是指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正常,实验室化验大便各项指标正常;好转是指治疗三天内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明显改善,实验室化验大便无感染征象;无效是指患者用药后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审核后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记录计量资料,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6(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4.29%),而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有效=治愈+好转。见表1。
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机理目前从西医角度研究已很透彻,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西医治疗的注重点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临床研究发现尽管抗生素能够很好的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但是也打乱了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从而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这也是抗生素不主张长期应用的主要原因。只有对临床感染证据充分,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患儿才首先抗感染治疗。补液和收敛止泻药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运动或防止肠道继续受刺激而起到减少大便次数的目的,这样可以防止患儿因腹泻而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尤其是对于那些腹泻症状严重的患儿。但是止泻药物消化道刺激症状比较大,而且易损伤肝肾功能,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患者应用。口服补液盐是通过纠正因腹泻而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来治疗的,从而起到保护患儿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泄泻的范围内的,对其发病的原因有独家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小儿五脏六腑功能弱,体内精气尚未完全形成,因而易受外界环境、饮食、湿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腹泻,针对其治疗主要是给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等治疗,方中人参、白术、茯苓为君药益气健脾、山药、莲子助君药益气健脾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津,甘草健脾和中、调合诸药,其药理有调节胃肠道运动、改善代谢、提高免疫作用,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6(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64.29%),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