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训练对提高下肢运动控制的影响

2014-08-11 02:09韩永刚
关键词:应用效果

韩永刚

【摘要】目的:探究感觉训练对提高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2周后,观察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得分为69.5±7.66,高于对照组的56.2±4.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来说,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对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控制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感觉训练;下肢运动控制;应用效果

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通常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病因有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使得下运动神经元以及肌肉失去中枢的支配,从而使得肌肉过度活跃,肌张力增高,韧带痉挛,严重者骨关节会发生畸形,从而使得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因此,对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患者来说,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组对于感觉训练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恢复效果进行了探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诊断标准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5岁,平均60±3.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观察组病程为29.5±8.3d,对照组29.2±8.1d;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0.7±5.75,41.2±4.98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治疗方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感觉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浅感觉训练,用不同的物品接触患者的肢体,患者感知并进行辨认,睁眼后在闭眼进行[4]。深感觉训练时,治疗师将患者肢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通过镜子来进行视觉的辨认,让患者体会肢体放在不同位置时的具体感觉,并通过视觉功能来进行代偿[5]。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次60分钟,12周为1疗程。

观察指标:患者运动控制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根据患者对动作的完成程度将每项测试的内容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未完成、部分完成以及全部完成的评分分别为0分、1分和2分[6]。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评分。

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控制能力评分,见表1。

由表可得,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康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差别,观察组患者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7.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治疗后,我组发现患者足内翻(7例)、足外翻(9例)、足下垂(6例)、膝关节屈曲(10例)以及剪刀步态(8例)常见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

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7]。脑卒中会产生偏瘫、失语等一系列后遗症,而且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会产生肢体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情况,所以对于提高肢体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说,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8]。其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实现功能的恢复,这需要训练特殊的活动来实现重组的快速化,而目前康复的手段主要是常规康复治疗。有相关研究指出,感觉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基础,是人运动的动力,增强感觉训练可以实现本体感觉的强化,促进感觉的正确性,以保证更重动作的准确完成和协调性,避免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这也是本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感觉治疗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理论基础。其治疗效果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80例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对于观察组,在训练方式上,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感觉训练,具体包括浅感觉、深感觉等的训练。从结果来看,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显著提高,为(69.5±7.66)分,而对照组仅为(56.2±4.7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与贾东奇,陈国丽的报道结果是一致的[9],进一步说明感觉刺激可以实现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运动学习,以Fugl-Meyer评分表现出来。而感觉训练是基于脑中卒患者有浅感觉和深感觉的关节位置觉、震动觉、运动觉和压觉以及高级中枢的复合感觉等感觉障碍,功能训练通过感受器接受传人冲动,促进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为本次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本文通过对患者运动的观察还发现感觉训练后,患者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膝关节屈曲以及剪刀步态等患者常见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感觉训练在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上说明常规康复治疗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运动康复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联合感觉训练具有更加的效果,即在传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感觉训练,实现了两者的结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感觉训练与常规训练的结合来实现全面的有效性,即仅仅依靠感觉训练对于患者的恢复是不足的,因此要结合其他综合的治疗方法,也有待于其他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

综上所述,在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引入感觉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化平,冯慧,李亚娟,等.负荷控制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25-1028.

[2]贾东奇,李亚娟.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作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8):35-36.

[3]林伟,叶洪青,蒋小毛,等.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0(7):481-484.

[4]安晓芳.脑出血后右侧偏瘫伴运动性失语、感觉障碍的康复疗效评价[J].现代康复,2012,18(15):16-17.

[5]皮衍玲.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本体感觉训练对术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5):350-352.

[6]励建安.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7(5):317-320.

[7]吴婉霞,徐武华,刘文权,等.早期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5):1508-1512.

[8]白海军.平衡垫训练对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5):91-94.

[9]陈国丽.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3,7(6):5-6.

【摘要】目的:探究感觉训练对提高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2周后,观察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得分为69.5±7.66,高于对照组的56.2±4.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来说,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对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控制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感觉训练;下肢运动控制;应用效果

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通常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病因有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使得下运动神经元以及肌肉失去中枢的支配,从而使得肌肉过度活跃,肌张力增高,韧带痉挛,严重者骨关节会发生畸形,从而使得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因此,对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患者来说,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组对于感觉训练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恢复效果进行了探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诊断标准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5岁,平均60±3.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观察组病程为29.5±8.3d,对照组29.2±8.1d;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0.7±5.75,41.2±4.98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治疗方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感觉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浅感觉训练,用不同的物品接触患者的肢体,患者感知并进行辨认,睁眼后在闭眼进行[4]。深感觉训练时,治疗师将患者肢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通过镜子来进行视觉的辨认,让患者体会肢体放在不同位置时的具体感觉,并通过视觉功能来进行代偿[5]。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次60分钟,12周为1疗程。

观察指标:患者运动控制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根据患者对动作的完成程度将每项测试的内容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未完成、部分完成以及全部完成的评分分别为0分、1分和2分[6]。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评分。

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控制能力评分,见表1。

由表可得,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康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差别,观察组患者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7.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治疗后,我组发现患者足内翻(7例)、足外翻(9例)、足下垂(6例)、膝关节屈曲(10例)以及剪刀步态(8例)常见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

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7]。脑卒中会产生偏瘫、失语等一系列后遗症,而且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会产生肢体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情况,所以对于提高肢体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说,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8]。其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实现功能的恢复,这需要训练特殊的活动来实现重组的快速化,而目前康复的手段主要是常规康复治疗。有相关研究指出,感觉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基础,是人运动的动力,增强感觉训练可以实现本体感觉的强化,促进感觉的正确性,以保证更重动作的准确完成和协调性,避免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这也是本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感觉治疗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理论基础。其治疗效果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80例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对于观察组,在训练方式上,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感觉训练,具体包括浅感觉、深感觉等的训练。从结果来看,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显著提高,为(69.5±7.66)分,而对照组仅为(56.2±4.7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与贾东奇,陈国丽的报道结果是一致的[9],进一步说明感觉刺激可以实现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运动学习,以Fugl-Meyer评分表现出来。而感觉训练是基于脑中卒患者有浅感觉和深感觉的关节位置觉、震动觉、运动觉和压觉以及高级中枢的复合感觉等感觉障碍,功能训练通过感受器接受传人冲动,促进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为本次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本文通过对患者运动的观察还发现感觉训练后,患者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膝关节屈曲以及剪刀步态等患者常见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感觉训练在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上说明常规康复治疗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运动康复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联合感觉训练具有更加的效果,即在传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感觉训练,实现了两者的结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感觉训练与常规训练的结合来实现全面的有效性,即仅仅依靠感觉训练对于患者的恢复是不足的,因此要结合其他综合的治疗方法,也有待于其他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

综上所述,在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引入感觉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化平,冯慧,李亚娟,等.负荷控制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25-1028.

[2]贾东奇,李亚娟.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作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8):35-36.

[3]林伟,叶洪青,蒋小毛,等.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0(7):481-484.

[4]安晓芳.脑出血后右侧偏瘫伴运动性失语、感觉障碍的康复疗效评价[J].现代康复,2012,18(15):16-17.

[5]皮衍玲.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本体感觉训练对术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5):350-352.

[6]励建安.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7(5):317-320.

[7]吴婉霞,徐武华,刘文权,等.早期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5):1508-1512.

[8]白海军.平衡垫训练对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5):91-94.

[9]陈国丽.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3,7(6):5-6.

【摘要】目的:探究感觉训练对提高下肢运动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2周后,观察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得分为69.5±7.66,高于对照组的56.2±4.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来说,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对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控制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感觉训练;下肢运动控制;应用效果

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通常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病因有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使得下运动神经元以及肌肉失去中枢的支配,从而使得肌肉过度活跃,肌张力增高,韧带痉挛,严重者骨关节会发生畸形,从而使得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因此,对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患者来说,进行康复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组对于感觉训练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恢复效果进行了探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诊断标准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5岁,平均60±3.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观察组病程为29.5±8.3d,对照组29.2±8.1d;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40.7±5.75,41.2±4.98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治疗方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感觉训练。感觉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浅感觉训练,用不同的物品接触患者的肢体,患者感知并进行辨认,睁眼后在闭眼进行[4]。深感觉训练时,治疗师将患者肢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通过镜子来进行视觉的辨认,让患者体会肢体放在不同位置时的具体感觉,并通过视觉功能来进行代偿[5]。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次60分钟,12周为1疗程。

观察指标:患者运动控制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根据患者对动作的完成程度将每项测试的内容分成三个不同的等级,未完成、部分完成以及全部完成的评分分别为0分、1分和2分[6]。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评分。

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控制能力评分,见表1。

由表可得,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康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具有显著的差别,观察组患者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7.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治疗后,我组发现患者足内翻(7例)、足外翻(9例)、足下垂(6例)、膝关节屈曲(10例)以及剪刀步态(8例)常见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

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7]。脑卒中会产生偏瘫、失语等一系列后遗症,而且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会产生肢体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情况,所以对于提高肢体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说,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8]。其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实现功能的恢复,这需要训练特殊的活动来实现重组的快速化,而目前康复的手段主要是常规康复治疗。有相关研究指出,感觉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基础,是人运动的动力,增强感觉训练可以实现本体感觉的强化,促进感觉的正确性,以保证更重动作的准确完成和协调性,避免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这也是本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感觉治疗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理论基础。其治疗效果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80例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对于观察组,在训练方式上,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感觉训练,具体包括浅感觉、深感觉等的训练。从结果来看,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评分显著提高,为(69.5±7.66)分,而对照组仅为(56.2±4.7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与贾东奇,陈国丽的报道结果是一致的[9],进一步说明感觉刺激可以实现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运动学习,以Fugl-Meyer评分表现出来。而感觉训练是基于脑中卒患者有浅感觉和深感觉的关节位置觉、震动觉、运动觉和压觉以及高级中枢的复合感觉等感觉障碍,功能训练通过感受器接受传人冲动,促进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为本次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本文通过对患者运动的观察还发现感觉训练后,患者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膝关节屈曲以及剪刀步态等患者常见的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的表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感觉训练在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上说明常规康复治疗对于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运动康复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联合感觉训练具有更加的效果,即在传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感觉训练,实现了两者的结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感觉训练与常规训练的结合来实现全面的有效性,即仅仅依靠感觉训练对于患者的恢复是不足的,因此要结合其他综合的治疗方法,也有待于其他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

综上所述,在下肢运动控制能力障碍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中,引入感觉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评分,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化平,冯慧,李亚娟,等.负荷控制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25-1028.

[2]贾东奇,李亚娟.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作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8):35-36.

[3]林伟,叶洪青,蒋小毛,等.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0(7):481-484.

[4]安晓芳.脑出血后右侧偏瘫伴运动性失语、感觉障碍的康复疗效评价[J].现代康复,2012,18(15):16-17.

[5]皮衍玲.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本体感觉训练对术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5):350-352.

[6]励建安.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7(5):317-320.

[7]吴婉霞,徐武华,刘文权,等.早期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5):1508-1512.

[8]白海军.平衡垫训练对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5):91-94.

[9]陈国丽.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3,7(6):5-6.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