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一个普通数字背后的责任与坚守
——煤炭行业安全工作经验及启示

2014-08-11 11:47:51本刊评论员
中国煤炭工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煤矿安全村庄煤矿

文/本刊评论员

文/周国梁 王亚峰

0.288:一个普通数字背后的责任与坚守
——煤炭行业安全工作经验及启示

文/本刊评论员

2013年,全国煤矿安全工作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安全生产三项最主要指标,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都同比下降20%以上,特别是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288,同比下降23.0%,历史上首次降到0.3以下。

煤炭开采是同大自然搏斗的行业,矿工所处的是“四块石头夹块肉”的工作环境,安全工作不好搞也是人尽皆知的常识。曾经,煤矿各种事故和伤亡的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让人震惊,也牵动着社会的众多神经。

故而,品读0.288这个平常但沉甸甸的数字,不仅让人生发感慨,也心怀温暖。

成绩来之不易。0.288的背后,承载了许多值得解读的丰富内涵,彰显的是一种对责任的践行,一种对安全工作始终不渝的坚守。这是煤矿安监部门切实落实十八大关于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的生动实践;这是全煤行业牢记国家领导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守“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重托,全力以赴打好安全保卫战的有力体现。

强化责任,政策机制效应凸显

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各项安全事故数字呈现为一条明显的下降曲线。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2009年首次降至1以下,2012年又降至0.5以下,为0.37,2013年再大幅降至0.3以下。

成绩的取得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所致,科技的支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投入的加大、管理的提升等等都是重要因素。然而,安全工作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说到底是人的责任落实问题。2013年的安全工作之所以可圈可点,就在于抓住了安全工作的“牛鼻子”,点中了事故要害和“死穴”,严格落实了人的主体安全责任,构建了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的防范惩戒机制,这就是业界普遍关注的“双七条”政策机制。

第一个“七条规定”,即煤炭人已耳熟能详的《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由国家安监总局于2013年1月24日以总局令的形式颁布施行。施行至今一年多来,的确收到了实效。

关于“七条规定”的出台背景,可以说是国家管理部门在安全工作认识上的一个不断升华的结果,也是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制度设置。

说煤矿是高危行业,每位从业者都有不可推卸的安全责任,一点没错。但最关键的人是矿长。在煤炭领域,身为一矿之长,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本理念,就应当恪守“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的发展理念,就应当确保一方平安,应该把维护矿工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职责。“七条规定”明确了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的具体责任和措施,可以说将最重要的工作落实在了最关键人身上。

煤矿安全工作林林总总,千头万绪,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事项,则事半功倍;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陷入疲于应对的窘境。“七条规定”结合行业众多法律法规,概括抽取出涉及安全工作的关键事项,主要针对证照、采界、通风、瓦斯、水患、设备和人员七个方面,作出安全防范规定。事实上,这七方面规定的出台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据近十年煤矿事故数据分析,上述七方面,无论是由于证照不全或者过期失效非法生产导致的特别重大事故,还是由于超层越界而导致的特别重大事故,亦或是由于通风系统不完善造成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都占同期同类事故的大多数。

“七条规定”只有188个字,但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切中要害,字字重千斤,条条都是生命线,都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突出问题,抓住了煤矿安全工作的本质和核心。

为解决煤矿安全的政策性、全局性和深层次问题,国家安监总局在“七条规定”出台后,又研究提出了煤矿安全治本攻坚七条举措,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以国办99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二者合称“双七条”。《意见》从“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严格煤矿安全准入、深化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全面普查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大力推进煤矿‘四化’建设、强化煤矿矿长责任和劳动用工管理、提升煤矿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科学化水平”七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强化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煤矿安全治本攻坚,建立健全煤矿安全长效机制。

以“双七条”为标志的煤矿安全法规政策提纲挈领,重点突出,与深度宣教,暗访暗查,严肃查处事故等举措相结合,初步构成了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的一个闭合工作机制,可以说是做好煤矿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一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坚守“红线”,戮力同心共筑安全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坚守安全“红线”,要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要求上下呼应、扎实践行。

一年来,煤矿安全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就在于无论是国家行业管理部门,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无论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还是煤炭企业,都同心协力,积极履职,全力以赴坚守安全“红线”。严格执行“双七条”,就是坚守“红线”的有力举措。

《七条规定》施行后,国家监管部门创造性开展了系列工作,力促法规全覆盖、真落实,见实效,强化法规的严肃性。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有关领导带队赴全国26个产煤省区,与矿长面对面宣讲《七条规定》。全国12500余名矿长当场考试并签订了承诺书。这种面对面、一竿子插到底的宣教方式,有效避免了文件层层下发但效力逐级衰减的弊病,真正强化了每位矿长的安全责任感。

为了确保“铁制度”的刚执行,国家煤监局组织开展了《七条规定》执行情况异地交叉监察活动,对2110处矿井实施重点监察,查出隐患15715条,罚款6277.34万元,下达执法文书7717份,其中单笔50万元及以上的大额处罚37次。真正体现了“鉄制度”的公信力和威慑力,也震慑了一些煤矿的违法违规生产行为。

同时,安监总局、煤矿安监局推出“一矿出事故,万矿受教育”,及时将发生事故的煤矿情况以短信方式发送给全国所有矿长,发挥警示作用。

各地加强法规的执行力度,一些省区将《七条规定》相关内容纳入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违反《七条规定》处罚意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各地都把贯彻《七条规定》作为煤矿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

各大煤炭企业自觉践行,将《七条规定》责任层层分解,强化考核,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总之,2013年的煤矿安全工作,亮点是政策领衔,机制创新,核心是严格落实相关责任,特点是鉄制度、全覆盖、刚执行、动真格、敢碰硬,国家监管部门、各级政府和煤矿企业同心协力,各尽其责,共同将安全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0.288”,已定格在2013年。作为一个新的标杆,将是今后工作的参照。在0.288的基础上再做“减法”,既有难度,也有空间。煤矿安全工作丝毫不能松懈,也无捷径可走。今后的安全工作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更好守护安全“红线”,过去一年来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经验。

(责任编辑:厉克庞永厚)

文/周国梁 王亚峰

压煤村庄搬迁涉及地、矿、搬迁户等多方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在实施微山县欢城镇小屯村压煤村庄搬迁工作中,坚持“依法、共赢、和谐”的搬迁原则,仅用半年时间就解放了村庄覆压煤,全村568户2052名村民无一人上访,无一起群众性事件,无一个钉子户,开创了压煤村和谐搬迁的“小屯模式”。

●老矿之“盼”

柴里煤矿是全国第一对厚含水冲积层下开采特厚煤层的试验型矿井,作为枣矿集团公司西部矿区开拓先锋,自1960年建矿以来,累计为国家奉献1亿余吨煤炭。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磨砺,曾经的辉煌渐渐褪去,资源枯竭、矿大人多、安全形势严峻、企业负担沉重,让这个拥有4万余名职工家属的老矿在市场的“寒风”中举步维艰。

据统计,柴里煤矿2013年最小采煤工作面仅2.7万吨,最大工作面不足50万吨,全年工作面安撤达14个面次,年产量从鼎盛时期的300余万吨骤降到不足200万吨,现有70%可采储量都是村庄覆压煤,涉及滕州市西岗镇、微山县欢城镇7个村庄。

尽快实施压煤村庄搬迁,不仅关系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关系到柴里煤矿广大职工家属的生存问题,这已经成为老矿发展之“盼”,4万职工家属民生之“盼”。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柴里煤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实施的一个压煤村庄搬迁历时八年才完成,微山县欢城镇小屯村搬迁工作多次启动,因种种原因又多次搁浅。压煤村庄搬迁工作之复杂、任务之艰巨由此可见一斑。

枣矿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就把柴里煤矿压煤村庄搬迁列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2013年5月29日,刚刚履新枣矿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刘成录,把柴里煤矿作为调研的第一站,听汇报、看图纸、深入百米井下现场。在详细了解柴里煤矿当前面临的情况后,迅速作出重要指示:“要着眼矿井发展大局,把目光放长远,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错失搬迁良机。”并在搬迁政策、资金、协调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柴里煤矿迎来了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一个关键性转折。

按照枣矿集团的整体部署,柴里煤矿以微山县欢城镇小屯村搬迁工作为突破口,立即进行安排落实,专门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了搬迁办公室,集中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探讨创新工作方式,谨慎细致地制订工作推进方案。与此同时,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设立阶段性工作目标,缴纳目标抵押金,按阶段严格考核落实,全力推动工作开展。

●模式之“新”

“用地难、协调难、资金难”是困扰压煤村庄搬迁工作的三大难题。如何解决?柴里煤矿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模式,全速推进。

柴里煤矿通过与微山县欢城镇积极协调沟通,创新构建了地矿联合办公机制。模拟实体经济运作模式,成立了“小屯村迁建联合指挥部”,双方互派人员组建财务、综合、保卫、政策、工程五个工作组,设立资金专户,由双方共同管理资金使用,共同组织工程招标,共同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形成了科学的督促和监督机制。不仅如此,对地面附着物的赔偿款,也由资金专户“点对点”直接打到村民的银行卡上,不再通过镇、村进行转付,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受到了村民的充分认可和欢迎。

地矿双方以“迁建联合指挥部”作为工作主体来协调、组织各项具体工作开展,煤矿成功参与到村庄搬迁的具体工作中来,大大加快了整体工作进度,一些矛盾和焦点问题迎刃而解。

柴里煤矿曾经在2009年启动了小屯村搬迁工作,但因为新村址建设用地指标问题而搁浅。为此,地矿双方积极探索压煤村庄搬迁与小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路子,借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镇中心区建设用地,规划了“万人社区”,专门用于压煤村庄搬迁安置,不占用新的耕地,一举解决了搬迁工作中遇到的土地、规划等难题。

压煤村庄搬迁是地下煤炭资源解放的过程,更是所得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农民最敏感的事情就是不公平,最怕的是‘暗箱操作’,最反感的是搞特殊化。柴里煤矿在整个过程严格遵守一把尺子标准,坚持流程公平公正,结果公开透明。具体工作中,坚持把国家相关政策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不论是干部还是村民,不偏、不斜、不搞特殊,一把尺子量到底。在实施地面附着物测量时,首先从村两委班子开始测量,邀请村民现场公开监督。

在最敏感的地面附着物补偿核算过程中,为杜绝外界干扰,他们参考“高考阅卷”方式,创新实施了“异地无干扰封闭式”管理。在枣庄市一个小山沟里租下房屋作为补偿核算办公地点,不提前公布核算人员名单,不准携带手机等一切通讯工具,集中活动、就餐、休息,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又以“字母加数字”的方式封存搬迁户身份信息,每一笔补偿必须经过两个核算小组重复核算,确保核算结果不出偏差。对补偿核算结果先后进行了3个批次的张榜公示,对村民反馈的共8大类135个小项问题重新进行核算,直到所有村民没有任何疑问。

“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一个山沟里,全车人还不知道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到了目的地,没收了手机,才知道是进行地面附着物补偿核算,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拿。”柴里煤矿搬迁办工作人员田合龙谈起封闭核算时深有感触。

压煤村庄搬迁不同于城市搬迁,农民自搭自建的农用设施更加零乱复杂,很多地面附着物没有补偿政策支持,极大地增加了搬迁补偿难度。为保障农民的利益,柴里煤矿在实践中创新实施了“合同加协议”补偿模式。对有政策规定的,严格按政策签订补偿合同;对没有政策规定的,通过细致摸排,制定了8个大项、43个小项的分类鉴别标准,对具体环节采取一事一协商的办法,与农民签订具体补偿协议,成为化解群众搬迁抵触情绪的有效手段。

“模拟实体经济运作的地矿联合办公机制,打破了‘企业出钱,地方实施’的压煤村庄搬迁传统模式,企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工作从地方‘一言堂’转变为地企‘互相监控’,有效解决了搬迁工程拖延、迁建成本增加和搬迁资金挪用等风险,从而确保了地、矿和群众的多方利益,在全国来说都有较强的推广和借鉴意义。”柴里煤矿矿长徐永和如是说。

枣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成录,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满慎刚到柴里煤矿调研指导压煤村庄搬迁工作

●共同之“责”

“坚持原则,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是柴里煤矿在实施小屯村搬迁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始终坚守的原则。

压煤村庄搬迁是一个复杂、繁琐、敏感、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难题,稍有疏忽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此项工作启动之初,柴里煤矿就制订了“合情合理合法、有理有据有节”工作宗旨,各项工作坚持以上级搬迁文件为依据,实事求是地把所有问题都摆在桌面上去公开谈判、协商。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柴里煤矿又专门组织了政策法规、图纸绘制、流程标准、谈判技巧等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必须张口就来,人人成为政策“专家”。

柴里煤矿搬迁办主任王次伟介绍说,谈判过程是最艰苦的。地矿双方基本上是一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谈判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就连搬迁协议都是在2013年12月9日凌晨签订的。有时一个细节都要开好几次会、谈好几天,面红耳赤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维护利益,反复核对确保精确。谈判过程工作人员最爱两样“宝贝”,一是喉宝,二是浓茶。

特别是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村民对搬迁补偿的期望值也在水涨船高,各类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求层出不穷。如果无原则地满足,搬迁成本就会大幅增加。

矛盾激烈碰撞的情景让柴里煤矿搬迁办工作人员许家高至今记忆犹新。工作中,有的村民提出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工作人员进行言语上的攻击和威胁,个别村民甚至直接做出过激行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原则、一视同仁,有时甚至是眼含泪水耐心向村民摆事实、讲道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利益,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让广大村民十分信服。

“每一户的补偿都是实事求是,干部、村民一视同仁,俺们全村人都服气。”小屯村70多岁的老党员张宗平这样评价道。

●多方之“赢”

2013年12月15日下午,初冬的暖阳高照、一片晴朗。随着大型拆迁设备巨臂挥舞,小屯村最后一栋房屋轰然倒塌,标志着历时5天的小屯村老村址拆迁工程圆满结束,具有500余年历史的老村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42.63万平方米建筑物,568户住户,2052名人口,1所学校,3个工厂,4个果园,22个家庭作坊,23家养殖户,3天完成房屋腾空,2天完成整个村庄拆除,无一人上访,无一个钉子户,无一起群众性事件。如此高效,如此顺利,创造了山东省同规模压煤村庄拆迁最快纪录,在拆迁矛盾频发的当下,成功开辟了和谐搬迁的“小屯模式”。

“老百姓对搬迁补偿满意,没有后顾之忧,对将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是取得这样圆满成绩的根本原因。”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吉韶讲,2013年12月12日,微山县、欢城镇和柴里煤矿联合指挥部责任人到小屯村查看房屋腾空情况时,一个近70多岁的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向检查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意和感激之情。

自小屯村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地矿双方始终把“群众满意就是工作的目标”作为宗旨,把压煤村庄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统筹规划,对搬迁新村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上进行统一标准设计规划,让农村变城市,让农民变市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小屯村成功搬迁,同样受益的还有柴里煤矿这个资源接近衰竭的老矿。柴里煤矿只用半年的时间就解放了村庄覆压资源,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半,及时缓解了这个半百老矿的生产接续压力,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压煤村庄搬迁摸索出一个成熟有效、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这对于压煤制约严重的柴里煤矿来说,是更大的收获。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全区人都欢欣鼓舞,同事、家人和很多退休的老邻居都纷纷向我打听求证,这犹如一针强效兴奋剂,给我们的工作增添了动力和干劲。”柴里煤矿综采二区区长赵新华兴奋地说。

据悉,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共29栋880户的小屯新村建设已经于2013年12月2日破土动工,预计2014年12月交付使用,老村址释放出的832亩土地全部进行了复垦。柴里煤矿已经着手研究制订小屯老村址覆压煤的开采方案,沉睡地底深处上亿年的滚滚乌金,将通过矿工勤奋的双手,重新回到阳光下,为社会发展奉献宝贵的光和热。

(作者单位: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

(责任编辑:古伟锋)

猜你喜欢
煤矿安全村庄煤矿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强化忧患意识,推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抓煤矿安全基础建设四大支柱
劳动保护(2018年8期)2018-09-12 01:16:08
村庄在哪里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3
关于煤矿安全事故责任追究问题的思考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5:34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50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