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田妹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病毒性脑炎67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艾田妹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目的 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预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发热、脑CT异常及上感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脑MRI异常、脑电图异常、意识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及肌力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OR=1.418,95%CI(0.724,2.196),P<0.05)和脑MRI异常(OR=16.264,95%CI(10.869,28.114),P<0.01)是影响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者若出现意识障碍或脑MRI异常者预后较差,应及时治疗。
病毒性脑炎;预后;危险因素
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侵入脑实质引起炎症所致,常见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等[1]。病毒性脑炎好发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成人,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全球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为3.5/10万~7.4/10万,每年新增15万~30万患者[2]。病毒性脑炎常以发热、头痛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的诊断方法是脑脊液常规和细胞学检查,结合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确诊[3]。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因此发病早期的及时诊断和干预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便于在发病早期及时诊断及治疗,提高治愈率。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发热、肌力异常、意识障碍或癫痫等症状,经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脑电图、脑MRI或CT、脑脊液及其他生化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排除不能完成所有检查及资料不完整者。男37例,女30例;年龄12~64(39.6±14.8)岁;病程2~8(4.6±2.8)d;脑脊液异常56例,脑电图异常者44例,脑MRI或CT异常22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9例。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补液、镇静、退热、营养神经、降颅压等治疗措施,并给予抗病毒药物应用,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预后良好38例,出院时无神经系统异常或神经系统有异常但在半年内完全恢复正常,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2~63(38.2±15.4)岁;病程2~7(4.2±2.7)d;脑脊液异常34例,脑电图异常18例,脑MRI或CT异常8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7例。预后不良29例,出院时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且出院后半年内未能完全恢复,包括死亡病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12~64(39.3±16.2)岁;病程2~8(4.6±2.2)d。脑脊液异常22例,脑电图异常26例,脑MRI或CT异常14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2例。
1.2 方法 记录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入院后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脑电图、脑MRI及CT、脑脊液生化常规细胞学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患者与预后不良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发热、脑CT异常及有上感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脑MRI异常、脑电图异常、意识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及肌力异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OR=1.418,95%CI(0.724,2.196),P<0.05)和脑MRI异常(OR=16.264,95%CI(10.869,28.114),P<0.01)是影响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是指有病毒感染侵犯脑实质引起神经元的炎症、水肿与坏死,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为病毒种类和机体自身免疫力的差异,所引起的脑损害和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病毒性脑炎可于全年发病,好发于儿童。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及行为的改变等,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者治疗效果欠佳,即使存活也会遗留部分后遗症状[4]。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纯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很难确诊,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采取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脑脊液、脑电图及脑补MRI或CT等检查结果确诊。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提示率高于脑脊液和MRI,其原因与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的改变有关。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转化型淋巴细胞较为多见,其次是浆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李玲等[5]的研究显示病毒性脑炎患儿转化型淋巴细胞出现率高达87.5%,其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中枢感染性疾病组);病毒性脑炎组治疗后脑脊液异常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发生机制在于病毒感染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大量产生。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特征性表现是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这一点对于诊断病毒性脑炎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的一部分,病毒性脑炎可引起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TNF-α与血管炎性反应有着密切联系。田向阳等[6]的研究显示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急性期时脑脊液和血清中的VCAM-1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在恢复期时明显降低,推测二者可能在病毒性脑炎的病理损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减少VCAM-1和TNF-α的分泌可减轻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病毒性脑炎发生时脑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及免疫反应,可通过影像学方法观测。李永浩等[7]研究显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时大脑皮质灰质、岛叶和海马区出现高灌注病灶,而恢复期灌注逐渐降低,可用来早期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预后良好患者与预后不良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发热、脑CT异常及有上感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脑MRI异常、脑电图异常、意识障碍、癫痫、精神行为异常及肌力异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性脑炎是脑实质的炎症,因此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是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意识障碍者多见于大面积皮质功能受损,不但引起近期神经功能缺损,其远期恢复也较困难。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逐渐恢复,患者意识逐渐转清醒;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欠佳而一直未能清醒或者虽然清醒但是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而造成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是影响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出现意识障碍者应及早给予合理治疗,尽可能改善预后。本研究还显示脑MRI异常是影响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脑MRI对于神经系统炎症的诊断价值远远大于脑CT,但因其价格昂贵应用受到限制。脑炎发生时脑实质可因炎症反应出现高灌注区,但对于轻微的炎症反应仍不够敏感,其检出率较低,但特异性高。李永浩等[7]研究发现对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急性期行3.0TMR动脉自选标记(ASL)灌注成像,结果发现大脑皮质灰质海马病灶和岛叶局部脑血流(rCBF)值均明显高于非急性期患者,而其余脑组织病灶关注区域rCBF值无明显差异。另外,癫痫和脑电图异常也是反映病情较重的指标[8]。出现癫痫及脑电图异常者反映了脑实质收到侵犯,尤其常见于大面积脑实质功能紊乱。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异常慢活动背景和局限性的高幅波以及局灶样的异常放电活动,提示大面积脑功能受损。本研究中预后不良组出现癫痫及脑电图异常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1),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尚不能成为判断病毒性脑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病毒性脑炎患者的预后主要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表现如意识障碍或头颅MRI异常者应及时采取适当治疗,尽可能改善预后。
[1] 伏昱璇,郭筱枝,钱嬿. 巨细胞病毒合并EB病毒感染的病毒性脑炎一例[J]. 上海医学,2011,34(10):790-791
[2] 吴哲,裴晓蕊,罗晓光. 病毒性脑炎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1):27-30
[3] 钟元枝,罗荣,樊爱军. 辅助检查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广东医学,2012,33(6):830-832
[4] 王国莲,谢华,王艳艳.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预后因素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234-1235
[5] 李玲,黄健.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3851-3852
[6] 田向阳,孙兴珍. 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VCAM-1、TNF-α变化及其意义[J]. 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1):1027-1029
[7] 李永浩,耿左军,孙海燕.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0):1801-1804
[8] 安妍,聂莹雪,赵传胜. 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1):1014-1017
10.3969/j.issn.1008-8849.2014.35.021
R512.3
B
1008-8849(2014)35-3934-03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