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响波,于妮娜,张法荣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存在着严重的血液流变异常,由于肾衰时红细胞减少,导致全血黏度下降,血浆黏度与血BUN、Scr呈正相关,高脂血症可致血浆黏度增高,血浆黏度的增高可致血液流动减慢、肾血流减少,加速肾功能恶化,可见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进一步加剧,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呈低全血黏度、高血浆黏度综合征。张法荣等[1]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总有效率为80.56%,黑地黄丸可降低Scr水平,升高Ccr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观察到古方黑地黄丸能具有有效改善CRF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因此建立5/6肾切除肾衰大鼠模型,通过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进一步探讨该方对CRF肾功能的保护机制。
黑地黄丸以熟地黄、苍术、干姜、大枣为原料用泛制法制成水丸(300丸/瓶),由本院药剂科制得;尿毒清(5g/袋,批号:20120314,广州康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洛丁新(10 mg/片,批号:x0264,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FASCO系列-3010D,重大维多科技有限公司);水合氯醛(50 mL/瓶,批号:2012030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SPF级Wistar雄性大鼠[许可证号:SCXK(鲁)20090001],体质量(200±20)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1 分组与给药 参照文献[2]建立模型。随机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尿毒清组,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共7组,每组大鼠10只。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黑地黄丸(0.648、0.324、0.162 g/100 g·d),尿毒清组给予尿毒清颗粒(0.225 g/100 g·d),洛丁新组灌胃给予洛丁新片(0.09 mg/100 g·d),于造模成功后温水溶解灌胃给药(1 mL/100 g),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共12周。
2.2 取材与检测方法 实验从第12周的最后一天21:00禁食不禁水12 h,次日全部大鼠称体质量,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1 mL/100 g,打开腹腔,经腹主动脉采血,取血置于肝素抗凝管中,缓慢摇匀后快速送检,采用FASCO系列-3010D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测定HS、LS、PV、FIB、PCV、ESR的变化,检测工作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完成。
3.1 黑地黄丸对肾衰模型大鼠HS、LS、PV、FIB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尿毒清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HS显著升高;与尿毒清组比,洛丁新组、黑地黄丸低剂量组大鼠HS明显降低,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HS显著升高;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HS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尿毒清组、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LS显著升高;与尿毒清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LS明显升高,洛丁新组、黑地黄丸中、低剂量组大鼠LS显著降低,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LS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尿毒清组、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PV显著降低;与尿毒清组比,洛丁新组、黑地黄丸中、低剂量组大鼠PV显著升高,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PV明显升高;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PV显著降低,黑地黄丸低剂量组大鼠PV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尿毒清组、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FIB含量显著降低;与尿毒清组比,洛丁新组、黑地黄丸中、低剂量组大鼠FIB含量明显升高;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FIB含量显著降低;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FIB含量显著降低,黑地黄丸中、低剂量组大鼠FIB含量明显升高。见表1。
表1 黑地黄丸对肾衰模型大鼠全血黏度、PV、FIB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尿毒清组比较,▲P<0.05,▲▲P<0.01;与洛丁新组比较,△P<0.05,△△P<0.01。
3.2 黑地黄丸对肾衰模型大鼠PCV、ESR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尿毒清组(P<0.01)、洛丁新组(P<0.01)、黑地黄丸高剂量组(P<0.01)、黑地黄丸中剂量组(P<0.05)大鼠PCV明显升高;与尿毒清组比,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PCV显著升高(P<0.01),黑地黄丸低剂量组大鼠PCV明显降低(P<0.05);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PCV明显升高(P<0.05),黑地黄丸中、低剂量组大鼠PCV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尿毒清组、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ESR显著降低(P<0.01);与尿毒清组比,洛丁新组、黑地黄丸中、低剂量组大鼠ESR显著升高(P<0.01),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ESR明显降低(P<0.05);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ESR显著降低(P<0.01),黑地黄丸低剂量组大鼠ESR显著升高(P<0.01)。见表2。
表2 黑地黄丸对肾衰模型大鼠PCV、ESR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尿毒清组比较,▲P<0.05,▲▲P<0.01;与洛丁新组比较,△P<0.05,△△P<0.01。
黑地黄丸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全方由苍术一斤(米泔浸),熟地黄一斤,川姜冬一两、夏五钱,春七钱组成。喻嘉言曰:“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功用补脾益肾,主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舌质淡胖,脉虚细弱及血虚久痔。黄仁发等[3]观察了以黑地黄汤为基础的怡肾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证明怡肾汤能有效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延缓肾衰竭进程。CRF时,由于毒素对红细胞膜的损害,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难以通过微血管,造成肾脏微循环障碍,肾组织缺血缺氧,加速肾功能恶化。吴开慧等[4]在血流变学的测定中,发现慢性肾衰患者其红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均明显减低,患者群的血浆黏度大致正常,红细胞指数下降,血浆黏度与血浆成分有关,慢性肾衰患者的代谢产物潴留,导致了血浆成份的变化,红细胞免疫功能与之呈高度的负相关,说明了血浆中的某些成份可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CRF时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及全血黏度降低,血浆黏度及血液还原黏度增高,突出特点是呈低全血黏度、高血浆黏度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王吉永[6]研究发现CRF患者由于血液黏滞促使肾小球内高压,从而造成基底膜破裂,致使肾小球受损。同时,红细胞蛋白糖基化,其形态发生改变,易在狭窄的血管内聚集,从而加重血液瘀滞,随着肾功能的逐渐衰退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更加异常。纤维蛋白原沉积是肾脏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纤维蛋白原刺激上皮细胞增殖,是形成新月体病变的基础,易导致肾小球硬化,进而失去功能[7]。王勇[8]认为脾肾阳衰,气化不利、尿毒内停,气血瘀滞生化失常,脏腑功能失养而衰竭,尿毒不能排出体外聚积体内而发病。临床以脾肾阳衰,毒积血瘀较为常见,血瘀证占标证之首。黑地黄丸治脾肾两脏之虚,燥脾湿,复脾之统摄、胃之化源;除肾燥,令肾之开合,使湿毒化,瘀浊消,全方集补、润、温、养于一方,且“丸者缓也”,吸收慢,作用持久。通过实验发现,与尿毒清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HS、LS明显升高(P>0.05)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PV明显升高(P>0.05),黑地黄丸高(P<0.01)、中(P<0.05)剂量组大鼠PCV明显升高,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FIB(P<0.01)、ESR(P<0.05)明显降低;与洛丁新组比,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HS(P<0.01)、LS(P<0.01)、PCV(P<0.05)明显升高,且大鼠PV、FIB、ESR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黑地黄丸高剂量组效果最佳,其对肾功能的保护机制可能与调节HS、LS、PVC,下调PV,抑制FIB合成,降低ESR水平,从而改善肾衰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
[1]张法荣,王芳,付海霞,等.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2(10):156.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38-1239.
[3]黄仁发,史伟,吴金玉,等.怡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6):52-54.
[4]吴开慧,张庆平.慢性肾功能衰竭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摘要)[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3):72.
[5]赵春亭.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0.
[6]王吉永.肾脏疾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J].微循环学杂志,1997,7(2):18-19.
[7]王景明.中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2(19):141-143.
[8]王勇.补阳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体会[J].现代中医药,2009,29(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