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度下的女性悲剧

2014-08-08 20:43黄芳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特尔鬼魂辛格

摘 要:美国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其作品中创造了一批性格多样﹑命运多舛的女性人物,文学评论界对于这些女性形象褒贬不一,有些女性读者甚至指责辛格是一个“厌女狂”。本文拟就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女扮男装求学记》和《已过世的小提琴手》中的两位知识女性的遭遇来分析在父权制度下知识女性不可避免的悲剧,并最后得出结论:辛格本人并没有什么“厌女症”,他只不过是通过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二战以前东欧犹太社会女性所处的境况。 关键词:艾•巴•辛格;知识女性;《女扮男装求学记》;《已过世的小提琴手》艾•巴•辛格是坚持使用意第绪语写作的著名美国犹太作家。他于1978年以“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中,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作品中,辛格创造了一批性格多样﹑命运多舛的女性人物,但是文学评论界对于这些女性形象却是褒贬不一,特别是有些女性读者甚至指责辛格是一个“厌女狂”。对于这样一些批评,辛格自己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难以接受:“有些女人谴责我,说我恨女人,你知道,就像有些把所有非犹太人都看成反犹分子的犹太人一样,解放了的女人几乎怀疑所有的男人都是反女权主义者。” 在其创作过程中,辛格一直主张要“自然地写作”,写出自己的“根”。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遵照犹太生活的原本状态来塑造人物形象;而“根”就是指犹太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拟就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女扮男装求学记》和《已过世的小提琴手》中的两位知识女性的遭遇来分析在父权制度下知识女性不可避免的悲剧,并最后得出结论:辛格本人并没有什么“厌女症”,他只不过是通过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二战以前东欧犹太社会女性所处的境况。 遵照犹太传统,只有男性才能够学习《托拉》等犹太经典,而女性则应该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一些犹太学者坚信,虽然女性在某些场合(如家里和菜市场)表现得很机灵,但她们仍然缺乏研习犹太经典的能力。《塔木德》中有言“凡是教女儿《托拉》的人犹如教她淫秽”,“宁可把《托拉》烧掉也不能传授给女儿,女人只适合使用纺锤而不宜为学”[1] 尽管如此,《女扮男装求学记》中的陶德罗斯先生却教他的女儿燕特尔研习《托拉》。陶德罗斯先生长期病重卧床,他带女儿就像儿子一样,通常让燕特尔闩上门,拉上窗帘,与他一起研读、辩论犹太经典。学习之余,陶德罗斯还经常跟女儿讲许多关于神学院、拉比和文学家的故事。燕特尔聪慧异常,对父亲所讲的内容领悟得快而且十分感兴趣,她“脑子里装满了犹太法典的辩论、问答和名言警句,”所以陶德罗斯经常称赞女儿:“燕特尔,你有男子的灵魂。”[2]父亲死后,家里就剩下燕特尔一个人了。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但是她的心里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不!”“婚礼一完,一个女儿家会是怎样呢!她马上就得开始生儿育女,婆婆就要对她耍威风……”[2]燕特尔除了《托拉》,对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但是,按照当时的习俗,女人是不能研习《托拉》等犹太经典的。因此,燕特尔剪掉了辫子,穿上了父亲的衣服,改名安舍尔,女扮男装去当时只有男孩子才有权进入的神学院学习。在拜切夫神学院,安舍尔(燕特尔)认识并爱上了同学阿费格多。但由于身份“特殊”,不得不把这份爱情深深地埋藏进心底。 燕特尔一开始认为穿男人的衣服只是在表面上掩盖了她的女儿身份,她之所以男扮女装是因为她太热爱学习犹太法典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发现自己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她变成了燕特尔和安舍尔的混合体,既是女人,又是男人。作为燕特尔,她慢慢地爱上了阿费格多,这份爱体现在她平常对阿费格多的体贴关爱中:每天早上为阿费格多买一块荞麦饼,为他缝上掉了的扣子,还送给他各种各样的礼物。而作为安舍尔,她渴望学习犹太法典,一天也离不开书和神学院。虽然燕特尔下意识知道自己是个女人,但是她的心却变得不那么肯定。每当到了晚上,“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一起涌上心头,使她几乎发疯…… 在梦中,她既是男人又是女人,既穿着女人的紧身围腰,又穿着男人带穗饰的大褂子。”[2] 辛格在一次访谈中曾谈到过角色模仿(roleplaying):“角色模仿具有很大的魔力……生命本身就是一出戏……我们穿上衣服,以为衣服就代表了我们的身份。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总是用我们所穿的衣服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当你戴上面具的时间足够长时,面具就成了你的脸。”[3]燕特尔一方面因一心想学习犹太法典而不能恢复自己的女儿身;另一方面,也因长时间女扮男装,精神上承受太多的苦难而无法恢复自我了。正如她对阿费格多所说:“我既不是男的又不是女的。”万般无奈之下,燕特尔选择了放弃,离开阿费格多和拜切夫神学院,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永远地放逐。 我们在感叹燕特尔的无奈的同时,不禁要追问造成她这样一个结局的原因。伍尔芙在她的《自己的一间屋》中通过杜撰的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丝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朱迪丝拥有最敏捷的想象力和对戏剧的特殊爱好,但由于她是一个女人,得到的只有别人的轻蔑和嘲笑。最后“她的天赋折磨着她,使她发狂”而在一个冬夜自杀了。朱迪丝和燕特尔都是父权社会中饱受性别和天赋之间矛盾折磨的女性代表。探究造成她们相似的悲惨命运的原因时,伍尔芙质问:“当诗人的心被女人的躯体所拘囚、所纠缠时,又有谁能估量出其中的炽热和狂暴呢?”燕特尔的性别要求她要和面团、做布丁、生儿育女;她的天赋促使她不断地学习犹太法典。在违背了自己的心灵以后,燕特尔从一种疯狂进入另一种疯狂。 其实,燕特尔所要的不过是作为一个犹太人与其他所有犹太人的平等权利。即使在她向阿费格多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后,他们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托拉》,就像大卫和约拿单一样。“虽然他们性别不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是同一类型的。”[3]但是由于当时犹太传统对于性别角色的狭窄规定,燕特尔既不能成为一个女人,也不能成为一个男人。她的天赋在犹太社区得不到人们的接受和肯定,只能成为压抑在心中的“炽热和狂暴。”本来燕特尔接受教育、追求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的自我,结果却是自我的失却。 在《已过世的小提琴手》中,女主人公利伯•燕特尔也是一位知识女性。她聪慧过人﹑有热情的想象力﹑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期望。她不屈服于犹太传统的规定,不愿意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甘心一辈子伺候丈夫、生儿育女。在她被迫定亲的当天晚上,两个鬼魂(dybbuks)先后附在了她的身体里。被鬼魂附体后,利伯•燕特尔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一个高雅纯洁的犹太女儿了变成了一个才华四溢的女性。 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里,辛格频繁地使用鬼魂、魔鬼和其他超自然的事物,他对此的解释为“这种手法让我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比如说,通过使用撒旦和魔鬼作为象征符号,我能够简洁地表达很多方面的意思。这是一种精神的概括,让我在写作中有更大的自由。另外,在我看来,魔鬼和撒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情世故。我不会说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人们魔鬼是怎么做的。魔鬼象征着我们这个世界,象征着我们人类和人类的各种行为……”在《已过世的小提琴手》中,辛格就借用鬼魂来揭露犹太传统中教条凌驾于个人幸福之上的不人道行为。 利伯•燕特尔是“被女人的躯体所拘囚、所纠缠”的颇具天赋的女性,只有假借鬼魂才能使村民们接受她无穷的创造力、超高的语言天分﹑非凡的音乐才华而不至于使自己被逐出犹太教。有了鬼魂的身份作掩护,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她之前想做却不能做的任何事情:说下流话、嘲弄自己的父母亲、诅咒和侮辱村里那些所谓的德高望重的人、给村民们起各种各样的绰号、甚至侮辱圣人、亵渎上帝等等。她说她隔着一里路就能闻到男人的气味;她喝白兰地酒就跟喝白开水一样;她把神圣的护身符说成是“神圣的厕纸”;她“扯下内衣露出自己的私处”;她“高唱下流的歌曲和士兵们的小调”;她还背诵《托拉》中的名言警句;她讲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并且充满音乐性。”[2] 利伯•燕特尔在她的订婚之夜被鬼魂附体是意料之中的一件事。她平时喜欢广泛阅读各种故事书、喜爱思考,平素总是一个人在非犹太人居住区散步。与其他的犹太女孩相比,她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世俗化的了解。就像辛格笔下其他的“开明”年轻女性一样,利伯•燕特尔鄙视犹太传统的婚姻。要想逃脱做妻子和母亲的命运,她唯一的选择就是鬼魂的世界。只有在鬼魂的世界里,她才能尽情地发挥她的所有天赋。“在16世纪出生的任何一位具有了不起天赋的妇女都必然会发狂、杀死自己,或者在村外的某个孤独茅舍里了结一生,半是女巫,半是术士,为人们所惧怕又为人们所嘲笑。因为只要精通心理学即可确知,一个试图将其才能用于诗歌创作的极有天赋的姑娘,一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和阻挠,并会被她本人的矛盾本能所折磨和撕裂,结果她无疑会丧失健康和健全的神志。” 利伯•燕特尔拒绝嫁人,最后贫困交加,孤寂地死去。表面上看起来她被鬼魂附体的经历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处,所有这一切的挣扎和吵闹没有为她天赋的发挥找到一条合适的渠道,但是她不服从犹太传统的勇气和她直言不讳对婚姻的拒绝是她对束缚自己的犹太传统的公开反抗。 辛格所刻画这些女性都是敢于反抗传统的知识女性,她们聪明漂亮、有知识而且充满智慧,勇于追求知识,质疑和挑战男性权威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深陷迷惘,但她们的勇气令人敬佩。通过对这些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辛格对于传统犹太社区无法容忍不愿扮演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女性进行了严厉的指责:“编写《塔木德》的人不了解妇女解放运动。”辛格虽然没能为这些女性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但是他了解她们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并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这些知识女性的深切同情。辛格并没有简单地把女性描写为“天使”或者“魔鬼”,而是将她们刻画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由此可见,辛格本人并没有什么“厌女症”,他只不过是通过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二战以前东欧犹太社会女性所处的境况。参考文献:[1] 梁工.圣经时代的犹太社会与民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66.[2] I.B.Singer.The Penguin Collected Stories of Singer[M].U.K.:Penguin Books Ltd.1981:149150,155,225232.[3] Woolf,Virginia.A Room of Ones Own[M].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7:165,197.作者简介:黄芳(1981—),女,湖南新田人,硕士,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尔鬼魂辛格
名人名言
希拉里·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的民族共同体形塑
我的自由
充满活力的视觉诗一一艾特尔·阿德南作品欣赏
鬼魂的作用:评《唱啊,曝尸鬼,唱》
鬼魂岭的秘密
看电影
手机不通
“梦游”
爱特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