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以诚信为核心的就业力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CDY003摘 要:诚信是公认的道德规范,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夯实一个思想基础、坚守两个教育阵地、营造三个育人环境、完善四个监督机制等方面集中探究了高职高专诚信教育的有效模式,力促毕业生优质高效就业。
关键词:高职高专;诚信教育;模式
当下,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异常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各学校均在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力建设,但大都偏向于对学生实干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个人品德与自身素质建设,开展了诚信教育的学校也普遍存在教法单一、内容陈旧、注重理论、空洞说教等问题。课题组从“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与“职场要什么样的人”入手研究,发现诚信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力。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职高专诚信教育模式。
1 夯实一个思想基础:只有诚信,就业才安全高效
大量的不诚信事件,改变了一些民众的价值认知与行为预期,许多人走进了一个渴望诚信却又被迫不诚信的怪圈。[1]这个怪圈在毕业生群体中导致就业道德失衡,产生不诚信行为应对就业难;在企业用人中,导致用人门槛提高,考察手段花样百出应对用人难。社会就业工作处在这两难境地,作为学校该做点什么?施教者要思想上重视,乐教,科学执教;受教者更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乐学,勇于实践。
(1)夯实诚信是铸造学校品牌的思想基础。爱因斯坦说:“高等学校只是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2]这要求各高职高专要夯实诚信教育的思想基础,把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到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生存发展、品牌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以认识。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力的投入入手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诚信教育组织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并以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设诚信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就业诚信教育实效。
(2)夯实诚信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思想基础。教师是教育主体,言传身教,方能为人师表。因此,每一位老师不论是课堂上下,还是校园内外都要做诚信的表率,把自我的诚信意识和行为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德才兼备。
(3)夯实诚信是学生“成人”的思想基础。从成才平台看,课题组的研究表明,“责任感、诚信道德”是用人单位考查学生就业力的第一因素,是核心就业力,有先“成人”,后“成才”的要求。从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以及职业要求来看,真心待人、诚实无欺、讲求信用、信守合同,是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要求。
2 坚守两个教育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同志2011年10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强化责任、激励和约束,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3]具体到高校要落实这一精神需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两个主阵地才能更好普及诚信教育。
(1)师资队伍建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4]教师以育人为天职,育人以诚信为本,因此,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邵阳医专经过5年的师资培养与引进,已形成就业指导和两课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师资队伍,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15名专职教师中博士3人教授4人,为提高主阵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2)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应切实遵循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自我养成。课题组成员已经向所在学校建议,并着手课程体系建设,力争结合课程特点,从学校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结合专业、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地挖掘其德育因素,以促进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获得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全面丰收,[5]更构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使诚信教育真正实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实施的方法是将诚信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特别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全校公共必修课范畴,各课程教学要有诚信教育的内容,加强诚信教育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实施全方位、全程化教育,促使学生成为诚信观念的创造者和组织者。
3 营造三个育人环境:自我、家庭、校园
诚信教育不是“成才”教育,而是“成人”教育,是教人求真、求实,讲求信誉和信用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专科实施诚信教育,应注重营造自我、家庭、校园三个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优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1)以学生为本的自我育人环境要促进学生内心真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共同的基础就是诚信。求知不诚信,自欺欺人;做事不诚信,害人害己;共处不诚信,人际关系不和谐;做人不诚信,难以立世。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不单纯是诚信教育,普遍存在强行灌输的积弊,致使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其存在内心追求公平,但渴望自我被特别关注的多面性矛盾。学校诚信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诚信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去。因此,学校教学应为开放式教学,学生管理实施自我管理,学校事务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诚信,怎样做才是诚信,并实施诚信行为,才能促使学生“择善而固执之”,[6]就说明学生内心是和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2)以血缘为根的家庭育人环境要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影响,家庭中产生的不诚信行为往往被以血缘为根基的人际关系所忽略,并可能被错误认为理当如此。如家长就业诚信缺失,建议或许可孩子求职简历造假,甚至鼓动孩子为就业找关系、开后门,或自己亲自出面破坏社会公平,为子女谋取利益。这就让诚信教育失去了家庭的土壤,特别是对没有“背景”的学生产生就业恐慌。为此,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学校需定期与家庭沟通,达到教育资源、方法、内容、效果的有效共享。课题组在研究中调查了100名教育者,有31%的人员认为高校生源地域广,学生多,教育共享不可能。有19%的人员认为,大学生都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人了,家长都不在乎孩子诚信不诚信的,教育者何必强求。也有28%的人员认为,有家长参与的教育,事半功倍,并且,他们不是辅导员,但几乎有所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并保持经常性联系。数据说明了诚信教育迫在眉睫,更需要多方形成合力。邵阳医学高等学校坚持了五年的家校见面会活动,通过师生共同走向家庭、家长主动走进学校、家校教育视频、家校诚信教育事迹展等途径,有效促进了该校学生诚信就业。
(3)以公平为源的校园育人环境要有效地与社会对接。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这是构筑诚信社会的理论依据和行动号角,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让欺诈者得利,诚信者吃亏,而是诚信光荣,失信可耻。那么,学校诚信教育要以打造公平校园为源头,借助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宣传诚信,通过研讨会、读书会、讲座、党团组织活动等浓厚诚信氛围,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广泛开展诚信实践活动打造诚信教育与社会对接的平台。
endprint
4 完善四个监督机制:诚信档案、考评体系、监督体系、专业实习
学校诚信教育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实践上,还体现在监督机制的完善上,否则会出现这次“知了,做了,诚信了”,下次“不知,犯了,失信了”的尴尬局面。课题组的研究也表明,牢固树立学生诚信意识,解决就业失信问题,还需辅之以制度和监管。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促进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一种强制措施,实质上是希望学生互相监督,做到自觉自律,为自我成人、成才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对就业工作而言,是学校进行就业推荐的依据,是向用人单位开设的“诚信窗口”,随时方便用人单位了解和验证学生相关信息。诚信档案的内容可根据学校的实际而定,可包括学业完成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考试守纪情况、借还贷款情况、评先评优情况、社会活动情况、专业实习情况等,只要是对学生诚信行为进行约束的在校生活、学习内容都可以记录在册,以便备查,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形成的守信行为和良好的诚信习惯。
(2)建立诚信考核评价体系。这是通过数据、行为和事实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度,一个内容三个方面。一是考核,包括拟定执行人,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办法等,明确考核目的和意义等。二是评价,要制定信用评价办法、评价标准,建立诚信奖惩机制等。三是形成体系,要建立长效机制,宣传诚信事迹,介绍诚信经验,奖励和表彰诚信典型,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同时,批判失信行为,剖析失信案例,让大家引以为戒。
(3)完善诚信监督体系。诚信有人夸,失信有人管,这是诚信监督体系存在的理由。学校要以学工、教务、就业办、学生会和团委等部门为依托,组建诚信监督机构,依据诚信考评标准、考评办法,进行有效监督,形成失信行为有人抓、失信现象有部门管的工作局面。
(4)加强专业实习管理。实习是实践中的学习,是学习成果的检验,是职场生活的模拟,也是对诚信教育的考量,是离开课堂教学后学生“自己塑造自己”“自己构建自己”的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强实习生活的管理、考核与评价。例如,医学生的实习,学校要把实习手册纳入学生诚信档案管理,要通过患者满意度的调查来测定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要深入医院了解学生的诊疗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职业意识等。
总之,高职高专诚信教育是对未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主力军的教育,也是对未来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与建设者的教育,意义重大,需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实效,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江金权.诚信建设刻不容缓[J].瞭望新闻周刊,2011(40).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N].人民日报,20111020(1).
[4] 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5.
[5] 刘晓晶,吴海燕.医药院校管理类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8:6061.
[6] 刘俊田.林松.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54.
作者简介:孙友平(1973—),男,湖南长沙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实习就业处副处长,从事就业指导教学3年,负责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的同学多接触,尽量做到知识广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的闪光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喜爱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符合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设计向外推出去。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属于个性张扬的一代,但在很多行为处事上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性格的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标榜自己的标签。思想激进、行为懈怠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们的通病,致使专业设计能力不足,创新观念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也需要行为、兴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创新理念不仅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还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更应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忍受挫折的考验,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理论知识、设计手法、设计技巧、设计认识、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教师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教科书和已有的结论,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2]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能力,把几何学的、生物学的多种逻辑方式应用到设计创作中来,打开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够丰富,只停留在造型语言的堆砌,没有深层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语言过于夸张,极尽能事地标新立异,完全没有审美可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艺术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三大构成体系的教学目前是我们艺术设计类基础必修的课程,通过三大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但是在设计创意上表现不够活跃,存在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4 结语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长期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创新,总结经验,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学设计的学生应该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汲取充足的理论知识并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努力做设计界的栋梁之材。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赋予思维一对想象的翅膀,要学会观察和发现,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的世界,因为美的事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地方,灵感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学会去寻找创造的灵感,世界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却是无边无际的。
参考文献:
[1] 何贤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J].山西建筑,2008(3).
[2] 程东峰.高校个性法教学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3(7).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7—),女,山东菏泽人,东南大学美术学硕士,济南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