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娜
摘 要:阳刚之美体现在中国文化与自然山水中对中国山水画有着深刻影响。《周易》对中国书画影响很大,北方多用笔法描绘山体,南方多用墨法表现烟雨朦胧。北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全图笔墨苍劲、厚古,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山石雄浑厚实,富有阳刚之美。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周易;阳刚之美;溪山行旅图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为美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都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不断展开的成果。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这一对范畴是人们在经历了对于美的认识从笼统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过冲中形成与确立的,不断趋向深化的表现。而大山大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阳刚之美的代表。阳刚之美的审美特征通常为雄伟劲直,沉着痛快,如雄浑、壮丽、劲健、豪放、峭拔、奇险、悲壮等艺术美形态属于阳刚范畴,清末曾国藩认为阳刚是“雄、奇、怪、丽”。周易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五经之首,对中国影响很大,古代每个人都要诵读,对书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能因为对周易不同看法造成中国的书论,画论思想,中国书画、西方绘画,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起源。 《周易》中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它认为宇宙万物变化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对立因素也就是阴和阳。《系辞传》的这个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壮美与优美,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形容阳刚之美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虽然姚鼐针对的是文学中的阳刚风格,但同样适用于中国山水画。在古代,山水画家为了表现山石的嶙峋、陡峭、巍峨的时候他们往往使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其质感,突显其雄伟的气势。 山水画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画料。中国面积很大,以长江为界,南北差异在目前信息文化社会中仍然存在,虽然交通便利,但是北方南方人性格还是有差异的,在北方多崇山峻岭,草木不如南方葱茂,山石多为裸露状。这样的山石景观多给人以崇高感。于是这些画家多画山为石质,常为高山大川,流瀑飞涧,巨松粗木,创作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这些艺术形态的表现都是受于其现实来源的影响。北方山石质地坚硬,多高山大川,形态稳重雄厚,水流多从两山中间流出,树木随四季变化明显,枝叶形态迥异,这些现实中最直接的素材直接决定了北方山水画的刚劲雄厚的画风。而南方则多丘陵,历来有江南山水的美称,这种美则与北方山水的阳刚之美不同,是一种阴柔的美、秀丽的美,于是就有了雄伟的北方峻岭与秀丽多姿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 阴柔之美远不如阳刚之美带来的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毕竟阳刚之美以其强大的气势或是高大或是雄伟壮观姿态展现在大众眼前,在绘画作品中更是以其构图、墨法、皴擦让人沉浸其中,整幅画都鲜活,富有生机,动力感十足,从而吸引大众注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势不可挡的魅力。 中国山水画家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阳刚之美的美学观念来指导他们的绘画实践。他们会自觉地接受这种阳刚之美是因为有理论这个武器。他们从理论书籍中知道美的两种类型:壮美与优美或者称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于是从此以后,他们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富于阳刚之美的景色进行绘画实践。然而也有这么一些画家,是在与大山大水面对面的对话中,产生了对阳刚之美的兴趣。范宽就是以画北方极具阳刚之美的山川而闻名的。能画出这样极具阳刚之味的山水也是与范宽的性格、生长环境、心理状态分不开的。范宽个性温厚,为人大度,人谓性缓为宽,所以才叫做范宽。范宽这个人不拘世故,就喜欢画突兀大石,他能画出壮美的大山一定与他的性情分不开的。只有胸怀大度的人才能将巍峨的大山画得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史书上记载他“嗜酒落魄,不拘世故”正是有了他的嗜酒落魄,不拘世故,才能在清醒与朦胧之间“奋笔而画”,打破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与一切既定的框架与陈规,画出震撼人心的山川巨作。 在众多的作品中,《溪山行旅图》为范宽传世作品中的第一名迹,创造出我国绘画史上罕有的壮美风景,我国艺术中崇高美的典范。画面用精炼的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表现了秦岭大地终南山区夏秋交替之际的景色。画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画幅的巨大山体,这块巨大山体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范宽对其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山体的结构用结实刚劲的墨线勾勒出山石的大体结构和走向,表现了山石的质感,同时赋予了山石以生命。然而在丰富山体的内部结构,由于范宽长期居住于终南山,所以画面中的主要皴法很大程度上与此地域的地质地貌有关。范宽观察入微,抓住了这个地区的山石特点,按照山体的纹理,用密集的短线条兼顾墨色轻重反复叠加的雨点皴表现在画面上就像是密密麻麻的雨点,不但表现出了山体的体积感,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出了此地域山石独特的质感,范宽就是用“雨点皴”的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的提炼了秦岭的山体特色,不但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笔法的表现形式,还对以后的积墨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整幅画面带给人们震撼心灵的宏伟气势,又感觉到如同置身于此图之中,同作者一起感受着美妙的大自然。 《溪山行旅图》流传数个朝代,后为明朝董其昌所得,因为特别喜欢这幅画而题跋“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并评其为“宋画第一”。在清朝收藏在故宫中,后此画随故宫其他珍品被一同带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先生通过逐格扫描的方法对《溪山行旅图》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无意中在画幅右脚的树荫下发现了“范宽”二字款,从此就更加确定了《溪山行旅图》乃范宽真迹。 范宽画的《溪山行旅图》,山势雄伟,结构严密,将水墨画的长处发挥极致,充分突显了山石的阳刚之美,画中的山就像刀劈的一样,而且石体坚凝,树木稀少,用墨非常厚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质感,具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北宋王冼观范氏之作,云: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而观李成则云:“墨润而笔精,烟岚浮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此二画,真一文一武耶。”王冼以“武”形容范宽,足可见其雄伟之势。使大家领略到了范宽的用笔及所画山川的气势。“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溪山行旅图》即使离得很远看也觉得像在眼前一样。像其右上的石头,铁壁森严,幽谷深邃,密林苍郁。尽管身处远方,但势不可挡地“冲”到面前,像在眼前一样。可见其威严刚正的气象和雄强的张力。其所作雪山,全出摩诘,好为冒雪出云之势,尤有骨气,至今无及之者。”他画的《溪山行旅图》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郭若虚说:“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笔俱匀,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这可能是对范宽作品比较中肯的评价,也概括出了范宽画作的特点——阳刚之美极浓!画出了北方群山的气势磅礴,雄浑,笔墨质朴厚重,让人在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似乎也如身临其境。由于在范宽的画笔下,山多巨大,并呈黑压压之势,人置身于其中顿时感到无限的渺小,真是沧海一粟。观者在欣赏这些画作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可怖的感觉,即山的巨大嶙峋超过了自己心理承受的底线,当然最后这种痛感会慢慢地被快感所取代,最后便会惊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了。这种阳刚之美是多么的神奇美妙啊! 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也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所表现的意境是范宽所追求的道家的永恒,虽然高大的充满阳刚之美的主峰给人一种震慑心灵的感觉,但细细品味起来,却毫无争强夺势之感,看起来是那么的宁静稳重。不论经历过多少坎坷的岁月和难以磨灭的经历,高山都永恒的屹立着,世间有生命的万物都经历了几道轮回,循环往复,只有这座高峰还是永恒的存在。在永恒的宇宙看来,人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过夜云烟,而只有画中高山是永远屹立的,这才是人类所要追求的永恒,也是范宽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对宇宙永恒的憧憬之情。可见阳刚之美之伟大,无论在范宽心中眼中所画都是充满阳刚之美的气息,历经风沙严寒,高山永不倒下的屹立着。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在巴黎卢浮宫与外国画家共同探讨中国画与西画哪种画更能吸引人的视线,并将中国画与西画放在大厅中展览。事实是不少的中国画在西画磅礴气势、瑰丽色彩的对比下黯然失色。唯独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其宏伟的气势一下子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让其在西画中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画幅中高山矗立、草木蒙茸、山石坚硬、山势雄健而丰厚。虽然画的是正面,却富于变化,有空间感,瀑布直泻而下。范宽以厚重密集的皴笔,画出岩石坚硬的质感,峻巍的山势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造成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效果,给人一种阳刚之美。这是《溪山行旅图》能一下子抓住所有人眼球的原因所在。 《溪山行旅图》笔墨壮阔雄奇,意境恢宏至真至美,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感染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范宽在仔细观察后,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加以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画树方法,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尽是大自然的壮阔和崇高的力量之美,浩然正气震撼人心,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在它面前,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画作,更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画作本身,感受到那无比憧憬的境界,仿佛融入画面的意境之中,体会、感悟范宽的创作心境。画面匠心独具,主次分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追求主客一体,心无交融的超然境界。范宽将雄伟壮丽的江山奇景与豪迈大度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不仅表达了特定的物象,更体现了一定的生命意象,取得了来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的成就,顺应了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趋势。 范宽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前人的总结和自身的研究,对待山水画的创作从心灵出发,统一了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摹古和师造化、理论与实践的追求真实的山水,其对艺术的见解和实践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欣赏,我们冥冥中看到范宽大师作画的场景,体会他当时的心境,那种笔墨随心的畅快、落笔成形的潇洒、心手相映的感悟,无不打动着人们。 范宽面对着大自然,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把眼中之景变为心中之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法的普遍规律和自然山水的不断融合造就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范宽潜心山水,通过范宽的艺术历程,意识到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古代传统绘画,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山水画特色,投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样才能使中国山水画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使中国山水画继续占据着世界艺术殿堂的一席之地并攀向更高的山峰。参考文献:[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 闫勇.《溪山行旅图》的美学意蕴[J].国画家,2010(06):6667.[4] 牛勇.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看中国画的意象构成[J].科学经济社会,2011(07):42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