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在心,孝行永行

2014-08-08 22:32李文顺郄改珍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转变时代

李文顺+郄改珍

摘要:与中国尊祖敬宗传统和农业社会现实相适应,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新的形势和问题,崇尚孝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十分必要。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由小爱到大爱、由真情到行动、由政府引导到民间扎根的转变。

关键词:孝;自然本性;农业社会;时代;转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94-02

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所以为贵者,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人伦。人伦之中孝为本,故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天地之间人最强,人之所以为强者,其奥秘之一就在于人能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爱之源,孔夫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西方人讲博爱,而孝是爱的具体体现。

天地之间人最美,人之所以为美者,其理由之一就在于人有美的心灵。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父慈子孝到尊老爱幼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爱的延伸。

上下几千年,悠悠多少代,中国人创造并维系了一个孝道文化,流传下来无数个感人至深的孝亲故事,24孝即其一端。从自然感情一面来说,高等动物长幼之间有亲昵爱抚的本能。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将邓芝征讨涪陵时,见玄猿缘山,一母猿抱子在树上,邓芝用弩射它,射中母猿,子猿为母猿拔箭,卷树叶、树皮塞住创伤。可见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当然,人是最高级的生命,它不局限于动物本能,人的精神使动物本能升华。中国人看重孝的意义,探其缘由,孝是亲情,它由尊祖敬宗和生命崇拜中生发,父爱母爱及子女对父母的爱是自然之爱,孝体现人的自然本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孝是人的真感情。从社会一面来说,传统中国是个农业社会,长期从事家庭式小农经济,父慈子孝用于处理家庭内部的纵向关系。农业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状况下,靠天吃饭,靠经验劳动,长辈对晚辈的经验技能传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和为人处世就显得很重要,故有“家有一老,就是一宝”之说,孝对于生产生活经验保存和应用、人际关系的和谐、醇厚风气的形成,自有其应有的价值。

不过也应看到,缘于血缘宗法旧时代的孝道也有其狭隘偏颇之处;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必然会束缚青年创业的主动性;孔子要人们“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显然不适合当今改革创新年代的与时俱进精神。在有些情况下,孝的极端化会使其变味:古人把对父母的孝和对君主的忠扯在一起,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就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慈爱之情打上了政治烙印,孝也就变成了人对长上无条件单向的绝对服从,这不利于中国人平等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压抑束缚和扭曲个性,众人皆然的话,中国就难以形成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流传下来一些孝亲的故事使人惊悚:父母去世,为极尽哀情,有人在墓地服丧数年,却照样使妻生子,显示出有人借孝来“作秀”使伪的一面;王祥为使继母吃鱼喝汤而卧冰求鲤[1],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未免不近人情;《郭巨埋儿》[1],为了节省口粮养活老母亲竟然想要活埋儿子,这样对待新生命是不是太愚蠢太残忍?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过去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长辈与晚辈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如今家庭结构正在向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日益增多的独立小家庭转变,“空巢老人”增多。过去重知识积累重经验传授年长者自然吃香;如今信息社会,年青一代自有反应灵敏、新知掌握和更新快的优势。过去子女众多减轻了养老的压力;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增多,连续几代都是独生子女的话,就会出现人们常说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即一个人上有父母二人还要管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四人,加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2],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甚完备的情况下,要求子女不离不弃地尽孝无疑是重负。过去相对稳定的生活父母与子女有较多的交流;如今搞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大潮涌进,竞争无情,人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作为一个“经济人”不能不算计金钱利害,温情在减少,孤独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问:孝心还有位置吗?我们认为,时异则事异,孝也应当与时俱进,不应简单化地把过去那一套旧货翻出来爆炒,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孝心永存,孝的精神永恒。

当今中国,有人在复兴“国学”,有人在倡导普世价值。一方面,孝是尊祖敬宗、尊老孝亲,这是中国人几千年遵奉的准则,中国人孝敬长辈源远流长,是传统,是国学;另一方面,孝体现了爱,爱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人类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全世界的人都要孝敬长辈,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因而又具有普世价值。这是一个言利的时代,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有的人戴着面具生活,作伪盛行,假冒伪劣充斥,孝心是难得的一片本真,如若将这一点也当“封建”给反掉了,那中国人的道德就真的堕落了[3]。

在新时期,涌现出一批批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感人事例:河南省焦煤集团职工谢言信信守对亡妻的承诺,几十年如一日尽心服伺病瘫的岳父岳母、照顾痴傻的内弟,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河北省衡水深州市东安庄乡清辉头村民张计香竭尽孝道,让五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长辈安度晚年,在三乡五里传为美谈;四川省广安城南广福大市场当时37岁的中年妇女李中华,十二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周尚书,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流动到山东的一位72岁老太太孙法菊,为了供养自己95岁的母亲,靠上街头巷尾拾荒维持生计。如此多有。孝心常驻,才能家庭和、邻里睦、百姓安、事业兴。弘扬孝道,不是为复兴国学,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必需。

变化中也有一些不好的情况令人不安。曾几何时,孝在一些地方正在变得稀缺,君不见:有的年青人忙着挣钱,逢年过节也顾不上看父母一眼;有的人视父母为累赘,心生厌弃之情;有的家兄弟姐妹众多却吝啬义务的付出,生怕在照顾父母时比同辈多吃一点苦、多轮一天班、多花几块钱、多付一点爱,人多不养老;有的人年纪青青甘当“啃老族”,能干的事也不干,不肯为父母分忧解难;有的人趁父母活着自己千方百计“揩油”,老人刚刚离世就大打出手抢着“分家产”;薄养厚葬者有之,甚至职业哭丧者都已出现,人们讥讽为“活着不孝,死了胡闹”;影视剧出现了年幼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的镜头,那英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说自己幼小的儿子称其为“那姐”时自己是那么坦然。这说明,当下的世风,有那么一点儿人心浮躁;当今的一些人,有那么一点儿在物欲中迷失;人们的思想观念,有那么一点儿“更新”改变。某些人的孝心似乎在衰减。

家乡武安,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尊老孝亲是其美俗。在当今之时,武安市福彩杯十大孝星评选活动的展开,对继承传统、淳化社风,正当其时。

首先,它可以砥砺品性,使人内心充实,人格高尚。孝敬父母,是人类博爱精神的基础,也为个人健康成长所必须,是当代人的必备素养。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爱同胞,爱人类,人生才会更幸福。

其次,它可以和合家庭,培养爱心,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家和万事兴。

再次,它可以培养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带动邻里和睦,建设和谐社区。一个人,在家不能真心爱父母,出门也难以真心去爱他人,人人缺少互相关爱,社会必然冷冰冰;一个人,在家真心爱父母,到社会上真心爱他人,帮他人,人人互敬互爱,和和美美,如沐春风,乡风必定文明。

endprint

最后,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父母抚养子女是其义务,子女孝敬父母是其责任。老人为抚养晚辈付出了无数心血,含辛茹苦把儿女们拉扯大,他(她)们不指望儿女个个都能成龙成凤、光宗耀祖,做子女的能够对他(她)们尽心理解优待就足够了,晚辈对长辈的养育之恩予以尊重和回报理所应当,这就是孝。假如一个人连养育过自己的长辈都不顾不管不敬的话,他还有什么责任心?

所以,我们要说:弘扬孝道,善莫大焉!崇尚孝行,正当其时。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认为,当前,崇尚孝道,要做到三个转变:

一是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变,非如此便不能突破血缘宗法的狭隘性。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容易,媳妇孝敬公婆、女婿孝敬岳父母就有点儿高要求,再扩展到爱他人就更加不易。一个人不仅要当一个好儿女,还要当一个好儿媳、好女婿,更要当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公民。好男儿当然要孝敬父母,好男儿也当尽心为国为天下为百姓。秦始皇父亲异人曾经在赵国当人质,与赵姬合婚生下嬴政,回秦数年后,嬴政与母亲赵姬仍留驻在赵国邯郸生活,孤儿寡母过日子难免遇伤心事,异人回秦当上秦王,其子嬴政后来成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王如邯郸,故与母家有仇怨者皆杀之。”[4]这是暴不是孝!

二是从感情到行动的转变,非如此便不能真正落实。孝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口号。孝是真实付出,是真情流露,要行之当然,行之自然,重在于行,重在于细,不在繁文缛节,不在轰轰烈烈。

三是由政府引导到民间扎根的转变,非如此便不能持久。孝能影响中国几千年,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社会结构是契合的,当然也与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力提倡分不开,孔子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这就再清楚不过了。倡导在官府,根基在民间。今天,我们提倡孝敬老人,也要两方面结合好,政府引导为先,社会参与为主,政府要引导但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力推进,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刮一阵风,否则效果是不好的。只有上下互动,因势利导,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夏初,惠玲,校释.蒙学十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80-183.

[2]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9.

[3]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90-294.

[4]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27.

[5]十熹.四书集注.论语卷之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5:70.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4-19

作者简介:李文顺(1963-),男,河北武安人,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变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论艺术院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