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2014-08-08 16:34张丹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照料养老变量

摘要:以CHARLS微观数据为基础,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经济支持、日常照料、沟通联系三方面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并通过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家庭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家庭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沟通联系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要高于未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缺乏家人日常照料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得到家人较多照料的老年人,与家人的沟通联系较为密切的老年人有着相对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二项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79-04

引言

长久以来,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受文化的影响,由家庭来实现对老年人的赡养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快的节奏,家庭所发挥的养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变得更为多样,除了经济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料之外,还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等多方面需求。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如何兼顾好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满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分析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助于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家庭养老方式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对于深入理解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内心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方式的产生、变迁及挑战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一直是老年人享受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变化,养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在探讨家庭养老方式之下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问题之前,首先应对中国家庭养老方式的变迁和发展加以了解,以求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中国家庭养老方式的产生是与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态、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相互关联的。首先,小农经济为家庭养老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土壤。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态表现为老一辈人通过在土地上耕作为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等到自己老去,再由子女承袭下土地,继续通过务农的方式养儿育女,照顾老辈,这种以土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依附关系维系了家庭养老方式。其次,君主专制制度对家庭养老方式起巩固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中,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已渗透到了每个家庭之中,子女从属于长辈,大臣从属于君王,子女须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大臣也须回馈君王以忠诚。受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得以巩固。最后,儒家文化中的孝的观念维系了家庭养老方式。结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在古代,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孝”包含的意义甚广,人们把孝敬父母的人称为孝子,把爱护家庭、尊敬兄长的行为称为孝悌,把思念祖先、祭奠老辈的人称为孝孙,把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和磊落的品质称为孝义等。可见,孝的观念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对家庭养老方式的传承起到了纽带作用,也为社会观念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家庭养老方式所处的大环境已不同于往日,在社会经济、家庭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家庭发挥其养老功能带来了挑战:首先,城市化、现代化影响家庭发挥养老功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增速,中国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现代化的使得人们生活的压力增加,节奏加快,人员的流动速度提升。新的社会经济为年轻人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与小农经济时期不同,现在的子女不再受限于长辈对于资源的控制,子女与老年人异地而居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上所发挥的功能比较有限。其次,家庭结构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使得家庭成员数目减少,弱化了家庭的养老人力资源。当前阶段,“421”形式是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中青年群体对于子女和长辈的照顾负担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最后,孝的文化观念受到冲击。作为家庭养老方式的伦理基础,孝的文化观念在新时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随着个人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普及,传统的敬老爱老的观念有所弱化,不履行赡养义务、遗弃或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德上的失落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了抑制。

当前阶段,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老年人所获得的来自家庭的照料较为有限,在人口老龄化增速的背景之下,如何缓解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应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所面临的挑战,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内心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是研究养老问题所应关注的重要方面。从养老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情况加以分析,将有益于加深对于上述各方面的理解,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 CHARLS)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该调查走访了全国150个县、区,对10 257户家庭进行了访问,覆盖了17 708位个人,在多层次调查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数据,评估后的结果表明该数据在信度和效度上有着较高的质量,能够作为中国中老年群体的代表。本研究从CHARLS微观数据中选取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2 356个,对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描述性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探讨在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通过Excel 2007软件对CHARLS微观数据进行整理,选取出2356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建立数据库,再使用SPSS 20.0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1)描述性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对变量的分布加以描述,利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家庭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沟通联系三方面变量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在获取SPSS20.0软件的分析结果后,判断各变量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相互关联。

(2)模型分析

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回归模型对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所采用的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为:

ln

=β0+βixi

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家庭经济支持、日常照料、沟通联系作为被解释变量,在对其设置虚拟变量后引入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参照类的设置来体现各个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贡献的差异。

2.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分析和设计,本研究提出以下四点理论假设:第一,在家庭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家庭所提供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沟通联系呈现显著关联。第二,能够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要高于无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第三,能够得到家人更多日常照料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要高于家庭日常照料较为缺乏的老年人。第四,能够与家人保持较好的沟通联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要高于缺少与家人间的沟通联系的老年人。

endprint

3.变量描述

研究中的变量定义及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参照类(如表1所示):在自变量方面,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设置为二分变量;在因变量方面,从家庭经济支持、日常照料、沟通联系三个方面对家庭养老方式进行具体体现。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频数分布描述

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方面,对生活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为2.16%、22.33%、62.73%、10.91%、1.87%。若进行归纳汇总,将极其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归为满意类别,不太满意、不满意归为不满意类别,那么对生活持满意态度、不满意态度的老年人分别占样本比重的87.22%和12.78%,可见,大部分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低。

2.家庭养老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联分析

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基本的描述之后,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家庭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及沟通联系的关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经济支持的关联分析

从家庭经济支持来看,样本中获得来自子女、孙子女及亲戚等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的老年人和未获得上述支持的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为59.21%和40.79%,获得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的老年人有1 395位,未获得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的老年人有961位。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经济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s=0.050,p<0.05)。

(2)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日常照料的关联分析

从家庭日常照料来看,样本中的获得子女的照顾情况为每天、每周二至三天、每周一次、每半个月一次、每月一次、每三个月一次、每半年一次、每年一次、几乎从没有过和其他选项的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为24.36%、6.28%、8.02%、6.20%、9.38%、10.19%、9.38%、17.28%、4.33%和4.58%。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日常照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s=-0.042,p<0.05)。

(3)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沟通联系的关联分析

从家庭沟通联系来看,当家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样本中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进行每天沟通、每周二至三次沟通、每周一次沟通、每半个月一次沟通、每月一次沟通、每三个月一次沟通、半年一次沟通、一年一次沟通、几乎没有沟通和其他选项的老年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12.10%、14.01%、10.53%、12.05%、5.22%、2.08%、0.85%、23.47%和7.60%。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家庭沟通联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s=-0.089,p<0.01)。

(二)模型分析

相关统计分析笼统描述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回归模型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具体的探究。在模型分析中,先将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沟通联系三个方面的解释变量进行虚拟变量的转化,逐步放入到二项Logistic回归的快模型中,运用SPSS 20.0 软件,采用Forward:LR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参照类的设置上,家庭经济支持变量以“无经济支持”为参照类,家庭日常照料变量以“其他”为参照类,家庭沟通联系变量以“其他”为参照类,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在家庭经济支持方面,相较于参照类,即未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而言,在其余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更高,是未获得家人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的1.379倍。在家庭日常照料方面,相较于参照类,即选择“其他”选项的老年人而言,在其余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由家人对老年人提供每周一次、每半个月一次和每月一次的照顾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分别是参照类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1.614、2.427和1.885倍,对于由家人每三个月提供一次生活照料的老年人而言,其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参照类的老年人,是其0.505倍。在家庭沟通联系方面,相较于参照类,即选择“其他”选项的老年人而言,当家人离开身边后,与家人间几乎没有沟通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参照类老年人,是其0.665倍。总体看来,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要高于无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家庭对老年人的日常照顾较为频繁、得到家人更多关注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要高于缺乏家庭日常照料的老年人,与家人几乎没有沟通联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相对较低。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假设得到了较好支持,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老年人家庭所提供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沟通联系相关联,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所需要的重要方面。第二,从经济支持上来看,获得家庭经济支持的老年人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第三,从日常照料上来看,获得更多家庭照料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往往较高。第四,从沟通联系上来看,相较于参照类老年人而言,与家人几乎没有沟通联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降低较为明显,与家人保持较好联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要优于与家人缺少联系的老年人。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为家庭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事业与家庭的天平往往出现失衡,样本中仅有24.36%的子女能够做到每天照料老人,体现出家庭对老年人照料的不足。公共政策是政府部门进行公共管理、解决公共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养老问题上,可以通过为家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家庭的养老功能。如在新加坡的购房的政策中就采取了对于与父母同住的人员在购房上提供政策优惠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家庭养老方式,为家庭实现其养老功能提供了一定支持。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于子女的赡养行为进行激励或者惩罚,将子女的赡养行为与其职业升迁和个人发展相互挂钩,为孝敬父母的子女提供更好地发展机会,对于不履行赡养义务、未对老年人提供照顾的子女则对其加以处罚,取消其评优和升迁的机会等。

第二,提倡敬老爱老风尚,弘扬孝的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新的意识形态、生活观念不断出现,传统的孝文化在当前有所弱化,样本中有23.47%的老年人与离家子女一年联系一次,7.60%的老年人与离家子女几乎不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子女与父母间缺乏沟通交流,对父母的情感需求较为淡漠的现象,也间接体现出在当前社会中的孝文化存在较大程度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在社会中培育一种敬老爱老的风尚。从国际经验来看,作为同样有着孝文化背景的东方国家,新加坡在孝文化的弘扬上为中国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在新加坡,孝的文化观念是从儿童小时候就开始培育的,从小就让孩子们意识到不敬爱老人、不孝敬父母是羞耻的行为。此外,新加坡的政府部门还通过多样化的老年人主题活动、宣传活动来呼吁社会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如“活跃乐龄节”等,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有益于唤起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理解,形成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使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

endprint

第三,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弥补家庭养老方式弱化带来的空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家庭养老方式在解决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的过程中仍然起到较大的作用。在当前看来,家庭为老年人所提供的心灵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提供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开展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培育老年人互助组织、提倡社会成员的志愿精神将有益于补充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所产生的空间,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通过将家庭、社区和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由多方合力共同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逐步建立起包括了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社会参与、信息技术、人才供给和服务照顾等系统的综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将有益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1-4.

[2]Yaohui Zhao;John Strauss;Gonghuan Yang;John Giles;Peifeng (Perry) Hu;Yisong Hu;Xiaoyan Lei;Albert Park;James P.Smith;

Yafeng Wang (2013).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2011-2012 National Baseline Users Guide,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Peking University.

[3]魏彦彦.中国特色养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52-53.

[4]郭爱姝,张戌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0-52.

[5]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Study on the 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 Under the Family Care Mode

—— Based on CHARLSs Data

ZHANG Da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Management,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samples from CHARLS data,us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are mode and 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then by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give a deep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ree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family care mode;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责任编辑 陈丹丹]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简介:张丹(1990-),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照料养老变量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抓住不变量解题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也谈分离变量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