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

2014-08-08 12:30蔡际洲
黄钟 2014年2期
关键词:论文写作音乐教育语言

文章编号:1003-7721(2014)02-0128-11

摘要:所谓“自然语言”,即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用于表达、交流、沟通的,且具有某种民族属性的文化符号。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有何特点?在运用上有何规则?这是值得音乐学界探讨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在音乐编辑和音乐学教学中积累的若干心得,从自然语言的特点和自然语言的规则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属科学语体的学术语言。其特点有三:即,概念运用的准确性、精密性;句式结构的逻辑性、严谨性;修辞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正因为这种特点,才有其在运用上的五点规则:准确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明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音乐论文;语言;论文写作;学术规范;音乐教育;音乐编辑

中图分类号:J61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2.014

序言

所谓“自然语言”,即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用于表达、交流、沟通的,且具有某种民族属性的文化符号“自然语言”似不见权威经典。然而,近年来却在逐渐推广运用。大约在1970年代末,这一概念(以文献题名的方式)在学界出现(详参刘世英、胡英旗《试论推理在自然语言中的表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第12-17页)。后来,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研究》(详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中论及“语言和机械化”时,也曾用过这一概念。1990年代初,人文社科界(主要是图书情报和编辑学界)开始对“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关系进行过讨论(详参胡泽洪《论自然语言人工语言及其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第64-68页)。可见,“自然语言”的运用,是相对“人工语言”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如今我们所说的人工语言,如世界语,以及数学中的公式符号、音乐学中的乐谱等等,也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有关音乐论文中的人工语言,笔者拟另行撰文探讨。 。如汉语、蒙古语、维吾尔语、英语、法语、俄语等。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有何特点?在运用上有何规则?除了音乐美学等少数分支学科外如居其宏、周海宏、韩锺恩等在各自的论文中,曾涉及音乐美学论文等学科的语言表达问题。详参居其宏的《美学论文的概念规范与表述规范刍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1年第2期,第4-8页)、周海宏的《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1期,第5—16页)、韩锺恩的《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2期,第1—13页)。 ,几乎没人对此作过专题研究。笔者在前些年的若干著述中,也曾从学术规范的角度部分涉及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详参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之“音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264页)、蔡际洲《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之“音乐学学术研究规范”(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6页)、杨燕迪主编《音乐学新论》之“音乐学术论文的写作与规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84—302页)。 。但如今看来,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现拟结合自己在音乐编辑和音乐学教学中积累的若干心得,专门撰文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音乐学界方家。

一、自然语言的特点

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主要为汉字的书面语。根据语法修辞学家的分类,汉语有4种基本语体所谓语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的语言体式。它是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内容、范围的需要所形成的。……语体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某一历史时期里,语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制约着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详参骆小所《修辞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一是公文语体,具有应用性;二是政论语体,具有宣传鼓动性;三是文艺语体,具有艺术性;四是科学语体,具有理智性(亦称逻辑性)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4页。 。这4种语体各自有着不同的写作目的,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当属科学语体。那么,科学语体的语言有何特征?音乐学界尚无人进行讨论。自然科学界有人对此作过归纳,认为科学语体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是概念准确,判断精密,推理严谨;

二是大量运用单义性的专门术语,词汇较为抽象;

三是多用逻辑性定语和复合句;

四是修辞上基本不用夸张、想象之类的辞格。李福林、朱若茜:《论文写作导论》,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165页。

在人文社科界,修辞学家的表述则更为详尽:

科学语体的功能,是准确而系统地叙述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严密论证这些现象的规律性。……科学语体的特殊任务,要求它在用词上严格保证精确性。在概括现实现象,揭示概念内涵,论证事物规律时,科学语体要求运用含义精确而单一的专门术语,排斥含义未经精确规定的、多义的日常生活用语。科学语体术语多,强调语言要概括准确,结构紧密,层次分明,论证严谨,说理清楚。在句式选择上,要求句法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所以,完整句多,省略句少,复句多,单句少。……科学语体对描绘性的修辞方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像夸张、比拟、移就和比喻等修辞方式一般不用。骆小所:《修辞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113页。

综上所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笔者将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简略归为如下3点:

第一,从概念上看,定义准确、精密,多运用单义性专门术语;

第二,从句式上看,多用逻辑性定语和复合句,措辞严谨;

第三,从修辞上看,基本上不用夸张、想象的词格,表述较为客观。

以下结合上述3点,将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与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情况相对应,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对此再作进一步阐释。

1.从概念上看,定义准确、精密,多运用单义性专门术语

如孟文涛在讨论西方曲式学基本理论问题时的语言运用:

“学有原则”,这4字中的“学”,包括有3方面:“学科”的“学”,“学术”的“学”与“学习”的“学”。西洋“曲式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理论总结,确实形成了一套结构上的理论“原则”;这些原则应予遵循、肯定;否则,将动摇这门学科的基础,最终会导致这门学科本身将名存实亡了……孟文涛:《曲无定式,学有原则——再评[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黄钟》2003年第3期,第3—12页。

这是一篇带有争鸣性质的论文,作者旨在说明作品曲式的灵活性与曲式学基本原则的关系。在这段文字中,我们不仅可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息,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在概念运用上准确、精密的特点。再如于润洋关于音乐形式的美学探讨:

音乐形式问题是音乐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从而形成音乐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不同领域。对音乐曲式结构的研究,对和声结构的研究,对独立旋律相互结合的规律的研究,对各种乐器声音组合的研究,等等,虽然它们都具有某种音乐技法、音乐工艺学的性质,但从广义上讲,它们都属于音乐形式问题的总的范畴,各自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于润洋:《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19—28页。

endprint

上文除了概念运用准确、精密外,还运用了“曲式”、“和声”、“旋律”等单义性专门术语。所谓术语的“单义”是相对“多义”而言的,单义性术语一般是公认的,具有含义精确而不易产生歧义的特点。

2.从句式上看,多用逻辑性定语和复合句,措辞严谨

如蔡际洲给“蕃曲”下的定义:

我给广义的蕃曲所下的定义是:因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各种方式流传、融会于汉族音乐文化之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狭义的蕃曲则是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将其源地加以限制:在东起大兴安岭,西止阿尔泰山的大草原上,由历代游牧人创造的音乐,并以现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上收集的蒙古族民歌为参照,是下文中我们研究的对象。蔡际洲:《蕃曲传播的逆向考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64—68页。

所谓“蕃曲”,一般是指历史文献上所说的非汉族音乐。但作为该文特定的研究对象,它又不是一个单义性的专门术语。因此,务必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给出准确的定义,否则难以达到“论证严谨,说理清楚”的目的,因而作者运用了较为完整的复合句。

3.从修辞上看,基本上不用夸张想象的词格,表述较为客观

如何晓兵对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描述:

白马民歌的一级概念是“托格”,其含意大致相当于汉语“歌曲”概念,但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有所差异。其差异表现为:

1.“托格”按歌词内容分为“唱的托格”与“说的托格”两类。前者约相当于汉族民歌中山歌、小调、歌舞之类,后者约相当于汉族民歌中“叙事歌”一类……

2.“托格”的概念外延较汉族的“歌曲”或“民歌”要小。凡对神、鬼(死人)及大多数动物(包括家畜)唱的歌都不属“托格”……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描述与解释——(二)白马民歌形态描述(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72—81页。

上文是作者的田野调查报告。我们可从中看出,既没有“旋律优美,节奏流畅”的溢美之词,也没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的主观感受。有的,只是以“价值中立”的心态进行的客观描述。

然而,在我们的音乐论文中还可看到另一种情况:一些初学者,特别是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人士,写论文时喜欢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一些漂亮的词汇和富有想象性的文字。总之,比较追求语言的文学性色彩。这种价值取向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的学术评价,如将语言的文学性作为判断论文质量优劣高下的标准,倡导音乐论文在语言表达上要有“诗意”何谓诗意?即“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详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1139页)。学术论文的语言要像诗歌一样?不仅要给人以美感,而且还要有意境?不知美术学、舞蹈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等艺术学科人士是否也有此论?这一理念及其在学术评价上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否与音乐学科人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求学经历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只是这一问题与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术评价有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如此等等。

显然,持这种意见者是混淆了文艺语体和科学语体的根本差异,也违背了科学语体的表达要求。追溯汉语的历史传统,这两种语体早在汉代就已有了严格的区别。如当时,人们将有文采的、富有艺术性的作品称为“文”或“文章”;而将学术性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939页。 。因此,要想读富有文学色彩的文章,追求富有诗意的表达,不如干脆去读文学作品,不要读学术论文。因为二者写作的目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学术论文运用科学语体并不是为了使读者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而是为了客观、准确、清楚、明白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同时,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这种语言特点也是为了“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诚如著名学者、资深编辑学家周振甫先生所言:

实用性的修辞学在语言运用上要求简明、准确、平实,使人读了十分明确,适用于公文体、科技文体、政论体和其他应用文体。文艺性的修辞学在语言运用上要求形象、具体、鲜明、生动,塑造出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适用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周振甫:《修辞学九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诚然,在音乐论文中适当地讲究一些文采也是可行的。之所以要“适当”,是由音乐论文写作的根本要求所决定的。如果在不影响其科学性和准确性表达的前提下,在词语、句式和修辞格等方面“适当”作些变化,也可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气。

二、自然语言的规则

按上文对科学语体的界定、阐释,及对其特征的探讨,我们可知: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即科学语体的学术语言。那么,这种语言在音乐研究中有何运用规则?有何学术要求?音乐学界对此研究者甚少。不过,其他学界的讨论倒是较多。诸如有人提出学术论文的语言要具有:准确、严密、完整、实在、简练、规范6点要求林文荀:《学位论文写作》,北京:宇航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4页。 ;也有人认为:简明性、准确性、严谨性是学术语言运用上的基本规则周淑敏:《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139页。 ;还有人认为学术语言运用应该:第一,要用专业语言进行表述;第二,要精确、严谨、简明、平易、庄重;第三,要有适当的文采陈果安、徐新平:《大学文科毕业论文导写》,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193页。 。参考以上诸说,并结合音乐学界的实际情况,兹将学术语言运用的规则总结为:准确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明性、时代性5点。

1.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在音乐论文中对研究对象的表述,要有科学、客观、精确的特点。准确性要求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地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把各类音乐事项的性质、结构、功能以及作者的见解和认识等等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准确性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概念的运用。

由于方块汉字的多义性特点,更由于音乐学界对某些概念的运用也存在着不同看法,不同理解。因此,为了科学、准确地表达,凡重要的、在音乐学界尚未获得共识且容易产生歧义的学术概念,一般应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均要对这些概念下定义。比如沈洽在《音腔论》中关于该文的主要学术概念“音腔”的运用,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广义来说,凡带腔的音,都可称为音腔,所谓音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所以,音腔是一种包括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沈洽:《音腔论》,载《民族音乐学论文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8页。

“音腔”是作者的研究对象,但又不是一个单义性的学术概念。如果作者在该文中首先不交代音腔的定义,而是一开篇就大谈音腔的构成与划分、音腔生成的原因、音腔在音乐结构中的地位等等的话,那么读者将不知所云。

此外,因理论研究中保持思维“同一性”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表述同一对象时,一般只用同一概念。否则,也会使读者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违背语言准确性的基本原则。比如有人在表述其田野考察所得时,一会将研究对象分为“原生型、改编型、创编型”,一会又分成“原生型、饰变型、编创层”。再如有人在探讨西方民族音乐学不同学派的关系时,一会是“民族学派与音乐学派”,一会又是“人类学派与音乐学派”,如此等等。学术概念滑来滑去,是在“语言的准确性”方面出了问题。

endprint

第二,关于表达的程度。

这是指在语言的运用上,尽可能将所研究对象表达得具体、精确,而不是含糊其词。如:

他的歌声非常高亢、嘹亮,由此可见善于运用高音是他的演唱特点。

上文如用在普及性读物或一般评论性文章中,倒是可行的。但在学术论文中,则不合“具体、精确”的要求,原因在于其表达的程度不够具体。比如,这“高亢、嘹亮”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高”到什么程度?“亮”到什么地步?都不清楚。如下文的表达,比第一个例子就要具体、精确得多:

他的音域一般在c1~c3之间,若气息控制得好,最高甚至可达e3。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前者显然是用自己的“直觉”在观察研究对象;而后者,则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具有实证性。正是基于“准确性”的学术要求,在表达人声如何“高”上,后例才有“音域”这一概念的运用,还有具体音级的说明。

第三,关于措词的分寸。

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措词的分寸上。比如在论及某一课题的重要性时,如果是“比较重要”,就不能说成“极其重要”;如果是“重要课题”,就不能说成“重大课题”。说明课题的社会意义时,如果是“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就不能说成“填补了国内空白”等等。此外,在涉及某一人物、作品、品种、事件的评价,特别在下结论时,一定要谨慎,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要慎用“最”、“极其”、“所有”、“全部”、“独特”、“独有”等具有绝对意义的措词。如:

“乐舞合一、相和为歌”是荆楚古代音乐独有的风格特点。

每一首爱情歌曲的主题都是可以多释的。

以上都是用语绝对化的例子。问题主要出在“独有”、“每一首”上。如果作者没有对全人类所有的古代音乐和爱情歌曲进行过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的话,是不能贸然下这种结论的。还有些论文的表达,没有从逻辑推理上进行考虑,也属在措词分寸上出了问题。如:

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几乎每个地区的民间艺术都是各自艺林中的瑰宝。

上例若单从语法上讲,并无不通顺之处。问题出在“几乎”上。“几乎每个地区”——其中还隐含有另一层意思:在有的地区,某些民间艺术还不是各自艺林中的瑰宝。民间艺术本是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不可能不是各自艺林中的瑰宝。因此,这“几乎”二字应删除。

2.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学术语言运用的统一性和标准性。语言是历史形成的而具有变异性;然而,语言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如果说没有后者,语言随时随地都可以随意变化,那么就起不到交流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人们便无法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出版物上必须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其内涵,就是一个规范问题。诚然,规范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它一旦形成,便会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约束力。尤其是作为科学语体的学术语言,相对一般语言而言则更有其稳定性和保守性学术语言的规范性,我们可从英语在不同国度的流传、应用中得到印证。据语言学界研究,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音上有相当大的差别,但在拼写上差别不是很大。此外,在文学作品中,这两种英语的差异很大;但在学术论文方面,两国作者都是用一种较为中性的共同文体(详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英语”词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0页)。此外,我们还可看看汉语中的例子。作为“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鲁迅先生,曾极力主张青少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并身体力行用白话文撰写了大量“小说”、“杂文”。然而,他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则是用文言文写成(详参陈平原《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16—28页)。由此可见,口头语言、艺术语言在实际运用和流传过程中变化较大,而书面语言、学术语言则较为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论文中的语言运用也与普通学术论文一样,要讲究规范性。根据音乐论文的具体实际,可大抵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一般不用方言口语。

学术论文应运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故此一般不用方言口语。尽管方言口语有灵活、生动、形象的特点,但有悖于学术语言严肃性和稳定性的基本要求。有时还由于不同“圈”内的同一口语也有不同的内涵,因此也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

刀郎火速蹿红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此人是何方神圣,竟能整出如此大的动静?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快速地跑动,把这首曲子处理得很音乐。

××教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一般不让他们首先去啃大作品。

上例中“蹿红”、“整出”即为方言。方言用于文艺作品会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如果用在消息报道或音乐评论中倒也无妨;但是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就破坏了学术语言的规范性。以上的“跑动”、“曲子”、“很音乐”、“啃”都是音乐表演圈内常见的口语。将这些语言运用到学术论文中,也是不规范的作法。

第二,慎用未定型词汇。

未定型词汇是指目前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传播速度较快的媒体中新出现的一些词汇,其中包括各种外来词汇、网络语言、流行语等等。之所以称其“未定型”,是相对保守、稳定的学术语言而言的。由于是新出现的,故常常给人以新鲜感,甚至是时髦感。这些词汇在一些学生的论文中也能见到。诸如:

吕家河民歌是他们的最爱,一定要将其打造成地方音乐品牌。

××认为,刀郎的成功在于他把既有的旋律样式操作出了新感觉。

最初是在一次派对上,××发现了她非同寻常的歌喉。

没想到他雷人的表演,让不少粉丝感到震惊。

以上的“最爱”、“打造”、“操作”、“派对”、“雷人”、“粉丝”等,即为未定型词汇。新闻媒体的语言一般多为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与学术论文的科学语体不可同日而语。诚然,这些词汇并不是绝对不可以用于学术论文;但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并能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后再用为妥。

第三,注意数字用法。

数字也是语言的一种。在汉语表达中,数字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阿拉伯数字;一是汉字数字。其中汉字数字在某些场合还有“大写”“小写”之分。国家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根据最新版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2011),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为:表示计量意义的数字(北纬40度)、表示编号的数字(刊物编号:ISSN 1003-0042)、已定型的含阿拉伯数字的词语(MP3播放器)。用汉字的情况为:非公历纪年(康熙二十年、农历八月十五)、概数(四十五六岁)、已定型的含汉字数字的词语(一律、五四运动、八度、三和弦、十二律)。因此,我们在论文写作中不要出现以下这些不规范的用法:

占出土乐器的百分之六十

二十一个按键

5月初5端午节

乾隆55年

星期2

小7度大跳

弦乐4重奏

…………

3.语言的专业性

鉴于音乐论文必须具有学术性的要求,因此,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体现这一规则。所谓语言的专业性,是指在语言上要正确运用本专业的名词、术语、概念等进行表述。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浓厚的专业气息,而且能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涵。根据目前音乐学界的现状,如何正确运用音乐专业术语进行表达,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下,拟先以其他学界人士撰写的有关音乐(或涉及音乐)问题的文论为例,来说明语言专业性的意义。如: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郭沫若:《序》,《黄河大合唱》(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I页。

endprint

这是郭沫若先生于1947年3月为《黄河大合唱》作的序中的第一自然段。单从一般语言的表达来看,的确是大师的手笔。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黄河大合唱》中音乐的独特功能及其感人的演出效果。但是,若从语言的专业性上看,亦有一些问题:如“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等。歌曲不能论“个”,应论“首”;同时,《黄河大合唱》也不宜称为“歌曲”,应为“大型声乐作品”。此外,音乐作品中“雄壮而多变”的不仅仅是“音节”音节系指:1. 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2. 声音高低缓急的节奏。详参《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7页。 ,而应有其他多种音乐语言要素。

诚然,上例毕竟是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吹毛求疵地苛求其他学界人士像音乐学界人士一样熟练、准确地运用音乐专业术语。但是,音乐学界人士却不能在专业术语上犯类似以上的常识性错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运用的术语、概念,除了一些具有音乐学学科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些具有音乐学各学科、各专业领域的特点。音乐学不同分支学科因各自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以及学术传统的不同,自然在其概念体系或话语系统上各具特色。

综上所述,运用专业术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

在音乐论文中,除了作者在语法知识、逻辑知识上出问题外,音乐知识的欠缺,或对专业术语内涵的误读,也是产生语言表达问题的原因之一。如:

××从小就十分热爱家乡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教授的科研课题“唢呐与交响乐研究”,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音乐学院今后拟将编钟古乐器、音乐考古学作为学校的科研重点。

以上病句的问题是,出现了“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唢呐与交响乐”、“编钟古乐器、音乐考古学”等不规范用法,从而把原本为种属关系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把作为乐器的“唢呐”和作为音乐体裁的“交响乐”,把作为研究对象的“编钟古乐器”和作为音乐学科的“音乐考古学”均看成是并列关系。原因就是作者对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此外,专业术语的正确理解还须注意所表述对象的文化属性(这不仅是一个语言运用问题,也是一个音乐观念问题)。如:

××鼓乐的唢呐曲牌,民间艺人大多习惯用A大调演奏。

×××的琵琶演奏特点在于,他常将这一段转入属调,最后再回到原调。

在××木卡姆中,也存在着“花音”和“苦音”现象。

上文的“A大调”、“属调”等,就是西方音乐的术语,用于解释中国音乐是不正确的。“花音”、“苦音”是汉族音乐概念,同样不宜用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

第二,注意专业术语严肃、庄重的语境特征。

由于音乐术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一般在论文中首次出现应用全称,不要任意用简称或缩写。其目的,在于体现专业术语严肃、庄重的语境特征。这些术语大致包括当代学术性专著、历史文献、音乐作品、音乐家和乐器等等的名称。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曾侯乙编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斯特拉迪瓦里”等,就不能随意而不加说明地简称为“九宫大成”、“曾侯钟”、“民歌集成”、“特里斯坦”、“斯特拉迪”。西方音乐家的名称往往较长,一般也不宜随意简称。特别是容易混淆的音乐家名,诸如巴赫、施特劳斯、斯卡拉蒂等等。诚然,对这类较长的术语不是不可运用缩写或简称;但在第一次出现时务必要用全称,同时要注明以下的简称(或缩写)是什么。

第三,尽可能运用公认的规范化术语。

尽可能运用公认的规范化术语,是语言专业性的另一要求。一方面,规范化的专业术语不同于一般词汇,有其单义性、专指性;另一方面,专业术语在一定“圈子”内又具有一定通约性,即在同行学者之间没有沟通上的障碍。规范化的术语或来自权威工具书,或系音乐学界长期的约定俗成。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们音乐学界在专业术语的规范化方面尚存不少问题。故有学者认为应提倡运用“简洁的概念体系”,甚至还提出“概念的使用不仅要慎重而且要吝啬”的主张周海宏:《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1期,第5-16页。尽管作者的这一主张是针对音乐美学研究而言,但在笔者看来,对音乐学其他领域来说也具有普遍意义。作者还在该文中指出:“概念的冗余,不仅会影响理论的简洁和清晰,它更常常给理论带来人为的混乱。经典概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描述人类所面临的现象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大问题,但保护理论环境的清新应是每个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因此,无特殊情况(即原有的术语确实不能准确表达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时),一般不应自创新术语。我们在不得已而需要自创新术语时,务必在第一次出现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对音乐学界尚有不同看法的术语,诸如“三段式”、“三部式”,“句式”、“腔句”、“腔式”等等,自然在运用上应允许作者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但也应在首次出现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倘若自创新术语不下定义,而该术语本身又不具备专指性和通约性,则是违背学术规范的居其宏:《美学论文的概念规范与表述规范刍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1年第2期,第4—8页。 。

4.语言的简明性

所谓简者,即言简意赅,文约旨丰;明者,清楚明白,干净清晰。既不晦涩难懂,又不不含糊其词。此乃语言简明性的基本要求。鉴于音乐论文语言运用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因而读者阅读的目的也主要在于或弄清一个什么问题,或了解一些新的信息。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音乐论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语言的简明性,正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有清晰的思维。在对音乐事项的认识过程中要抓住问题的要领,问题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在语言上有条不紊,直截了当,而不拐弯抹角,啰啰嗦嗦。其次,要注意语言的提炼。在表达中运用最精辟、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比较复杂的问题。诚如老舍先生所云:“字字妥当,句句结实。”

以下是音乐论文中语言运用不够简明的实例。从这些句子的语法、修辞上来看,并不是不通顺。而问题主要在于行文累赘、啰嗦,也有人将这种情况归结为“行文不够老练”。如:

原稿:

××音乐台音乐节目有25个,××电台文艺频道音乐节目有16个,××交通音乐台音乐节目有11个,一共有52个音乐节目,包含有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等。(68字)

修改稿:

在52个音乐节目中:××音乐台25个,××电台文艺频道16个,××交通音乐台11个。包含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等。(51字)

原稿:

除传统音乐栏目时间、西方古典音乐栏目时间以外,其余都是流行音乐栏目时间。(36字)

修改稿:

栏目安排除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外,其余都是流行音乐。(27字)

5.语言的时代性

语言的时代性是指语言在不同时代变异的一面。语言既是稳定的,同时语言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自然也会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不可运用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已经过时不用的字词句来表达今天的学术论文。语言的时代性对我们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用规范的简体汉字和词汇。

规范的简体汉字应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重新颁发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总字数2235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http://www.stlcls.org/s-words/Simplified_word.htm/1986-10-10/2012-08-26 。比如“叠、覆、像、啰”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已恢复使用在我们音乐论文中,“象”、“像”二字最易混淆,往往将“音乐图像”写成“音乐图象”。根据1986年重新颁发的“简化字总表”的精神,“象”、“像”二字的用法又有了区别。“象”字的用法:表示动物(大象);表示形状、样子(景象、气象、印象);表示仿效、模拟(象形字、象声词)。“像”字的用法:表示比照人物等形成的图形(画像、塑像);表示相似(他像爸爸);表示似乎(好像)等。此外,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音乐论文中出现的“音乐事像”、“音乐事象”等写法显然有误,应作“音乐事项”。 。我们不要滥用繁体字,也不要运用已经淘汰不用的异体字(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凡正体字后括弧中的字,即为繁体字或异体字)。其中不少字诸如“徵”和“征”、“龠”和“籥”在我们音乐出版物中还有用错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徵”既可读作“zhi”又可读作“zheng”。读“zhi”是指“五音”之一的“徵”,读“zheng”同现代汉语的“征”。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徵”字有了分工,即除了表示“五音”之一为“徵”(zhi)外,其余均应为“征”(zheng)。音乐学界有人把“徵调式”错写成“征调式”,可能是将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的用法弄混淆了。以上所说的“籥”属异体字,应写作“龠”。除了规范的汉字以外,还有规范的词汇问题。如“文法”和“语法”、“语汇”和“词汇”也易混淆。“文法”、“语汇”是20世纪前期的用法,后逐渐淘汰不用了。这些都是不同时代对语言文字提出的要求。

endprint

第二,要慎用文言文。

所谓慎用文言文有两层意思。其一,文言文属于古汉语范畴,由于其表达不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这实质上也就是语言的时代性问题),故一般不用或少用。其二,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文言文并未完全消失,如果运用适当或曰“慎用”,也是可行的自“五四”以来,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此现代汉语成为我们表达、交流的主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开始关注和研究,知识界对传统文化、对文言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文言并没有消亡,它还顽强的活着,只是表现出了一些‘新质,就像老树发了新芽一般,而且呈现出勃勃生机。”详参孙欢欢《文言的现实存在与文言文教学新探》(上海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投稿人】/上海师范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0年07期。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0&CurRec=2&dbname=CMFDLAST2010&filename=2010029986.nh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

一般地说,我们应该拿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做基础,适当地吸取外国语的语法规律,用来增加我们语言的严密性。文言成分,在用汉字写文章的今天,不仅还不容易完全避免,而且有时对于现代语的表现力也还有点贡献。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引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自然应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当然,也可适当地运用一点文言文,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论文的语言简练、庄重、严谨且雅俗共赏,提高表达效果。如:

琵琶异名之多,且有统称、专称之别,极易使读者混淆不明。今日如有写琵琶专史者,如书名只标“琵琶史”,就今日读者的理解而言,应只写(曲项)琵琶的历史;但在序言中,也可略述一下琵琶之“名称史”。

音乐学界在学术著述的序跋及个人之间的书信交往等方面,也常见文言文的运用。如:

先生系学界泰斗,翘首领袖;音乐研究,集腋成裘;承前启后,开山劈径;文章锦绣,嘉惠后学。先生年过耄耋,期颐可望,诚学界之荣,后学之幸。

以上作为文化人之间追求风雅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小范围内交流也未尝不可。但在学术论文中则不宜提倡。

第三,注意表述对象的时代特点。

不要运用一些现代的概念去表达特定历史时代的各种音乐事项,也是语言的时代性提出的要求之一。如果表述对象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或物,就一定要注意运用与之相对应且适于其表达的概念。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写古代人时,应用古代汉语;而是在遣词造句上不能用现代的概念去表达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物。比如: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父亲是从事教育工作的。

这句话,读后至少使人觉得有些别扭。原因在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现代词汇,与刘天华父亲所处的时代特点不相吻合。或者说,刘天华父亲的生活年代,尚无“教育工作者”这一称谓。因此应改为: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父亲是晚清秀才,当过塾师。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属科学语体的学术语言。其特点有三:即,概念运用的准确性、精密性;句式结构的逻辑性、严谨性;修辞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正因为这种特点,才有其在运用上的五点规则:准确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明性和时代性。

有关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目前,只是音乐学界关注者不多而已。事实上,语言运用情况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理论成果的学术质量。无论是高校音乐学教师也好,还是作为媒体把关人的音乐编辑也好,都应重视对音乐论文语言运用的研究。以上的粗浅探索,聊供各位同行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03年5月初稿,2012年8月第二稿,2013年12月改定

作者简介:蔡际洲(1952~),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11

(责任编辑:孙凡)

On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CAI Jizhou

Abstract: The socalled "natural language" means the culture symbol with a certain national attributes for people used to express, exchange, and communicate in various occasions. What i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o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And what are the rules on the use of? Those are the issues worth the music scholars to exploring. Combined with what he has accumulated from the music editing and musicology teaching, the author discussed natural language on both of its features and rules. The writer believed that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belongs to academic one with scientific type of writing.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the veracity and precision of concept using; the logicality and stringency of sentence structure; the 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rhetoric method.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five rules for its using: accuracy, standardization, professional, simplicity and times.

Key Words: music article; language; academic writing; academic norms; musical education; musical editing

endprint

第二,要慎用文言文。

所谓慎用文言文有两层意思。其一,文言文属于古汉语范畴,由于其表达不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这实质上也就是语言的时代性问题),故一般不用或少用。其二,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文言文并未完全消失,如果运用适当或曰“慎用”,也是可行的自“五四”以来,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此现代汉语成为我们表达、交流的主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开始关注和研究,知识界对传统文化、对文言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文言并没有消亡,它还顽强的活着,只是表现出了一些‘新质,就像老树发了新芽一般,而且呈现出勃勃生机。”详参孙欢欢《文言的现实存在与文言文教学新探》(上海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投稿人】/上海师范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0年07期。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0&CurRec=2&dbname=CMFDLAST2010&filename=2010029986.nh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

一般地说,我们应该拿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做基础,适当地吸取外国语的语法规律,用来增加我们语言的严密性。文言成分,在用汉字写文章的今天,不仅还不容易完全避免,而且有时对于现代语的表现力也还有点贡献。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引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自然应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当然,也可适当地运用一点文言文,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论文的语言简练、庄重、严谨且雅俗共赏,提高表达效果。如:

琵琶异名之多,且有统称、专称之别,极易使读者混淆不明。今日如有写琵琶专史者,如书名只标“琵琶史”,就今日读者的理解而言,应只写(曲项)琵琶的历史;但在序言中,也可略述一下琵琶之“名称史”。

音乐学界在学术著述的序跋及个人之间的书信交往等方面,也常见文言文的运用。如:

先生系学界泰斗,翘首领袖;音乐研究,集腋成裘;承前启后,开山劈径;文章锦绣,嘉惠后学。先生年过耄耋,期颐可望,诚学界之荣,后学之幸。

以上作为文化人之间追求风雅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小范围内交流也未尝不可。但在学术论文中则不宜提倡。

第三,注意表述对象的时代特点。

不要运用一些现代的概念去表达特定历史时代的各种音乐事项,也是语言的时代性提出的要求之一。如果表述对象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或物,就一定要注意运用与之相对应且适于其表达的概念。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写古代人时,应用古代汉语;而是在遣词造句上不能用现代的概念去表达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物。比如: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父亲是从事教育工作的。

这句话,读后至少使人觉得有些别扭。原因在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现代词汇,与刘天华父亲所处的时代特点不相吻合。或者说,刘天华父亲的生活年代,尚无“教育工作者”这一称谓。因此应改为: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父亲是晚清秀才,当过塾师。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属科学语体的学术语言。其特点有三:即,概念运用的准确性、精密性;句式结构的逻辑性、严谨性;修辞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正因为这种特点,才有其在运用上的五点规则:准确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明性和时代性。

有关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目前,只是音乐学界关注者不多而已。事实上,语言运用情况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理论成果的学术质量。无论是高校音乐学教师也好,还是作为媒体把关人的音乐编辑也好,都应重视对音乐论文语言运用的研究。以上的粗浅探索,聊供各位同行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03年5月初稿,2012年8月第二稿,2013年12月改定

作者简介:蔡际洲(1952~),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11

(责任编辑:孙凡)

On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CAI Jizhou

Abstract: The socalled "natural language" means the culture symbol with a certain national attributes for people used to express, exchange, and communicate in various occasions. What i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o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And what are the rules on the use of? Those are the issues worth the music scholars to exploring. Combined with what he has accumulated from the music editing and musicology teaching, the author discussed natural language on both of its features and rules. The writer believed that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belongs to academic one with scientific type of writing.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the veracity and precision of concept using; the logicality and stringency of sentence structure; the 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rhetoric method.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five rules for its using: accuracy, standardization, professional, simplicity and times.

Key Words: music article; language; academic writing; academic norms; musical education; musical editing

endprint

第二,要慎用文言文。

所谓慎用文言文有两层意思。其一,文言文属于古汉语范畴,由于其表达不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这实质上也就是语言的时代性问题),故一般不用或少用。其二,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文言文并未完全消失,如果运用适当或曰“慎用”,也是可行的自“五四”以来,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此现代汉语成为我们表达、交流的主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开始关注和研究,知识界对传统文化、对文言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文言并没有消亡,它还顽强的活着,只是表现出了一些‘新质,就像老树发了新芽一般,而且呈现出勃勃生机。”详参孙欢欢《文言的现实存在与文言文教学新探》(上海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投稿人】/上海师范大学,【网络出版年期】/2010年07期。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QueryID=0&CurRec=2&dbname=CMFDLAST2010&filename=2010029986.nh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

一般地说,我们应该拿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做基础,适当地吸取外国语的语法规律,用来增加我们语言的严密性。文言成分,在用汉字写文章的今天,不仅还不容易完全避免,而且有时对于现代语的表现力也还有点贡献。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引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自然应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当然,也可适当地运用一点文言文,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论文的语言简练、庄重、严谨且雅俗共赏,提高表达效果。如:

琵琶异名之多,且有统称、专称之别,极易使读者混淆不明。今日如有写琵琶专史者,如书名只标“琵琶史”,就今日读者的理解而言,应只写(曲项)琵琶的历史;但在序言中,也可略述一下琵琶之“名称史”。

音乐学界在学术著述的序跋及个人之间的书信交往等方面,也常见文言文的运用。如:

先生系学界泰斗,翘首领袖;音乐研究,集腋成裘;承前启后,开山劈径;文章锦绣,嘉惠后学。先生年过耄耋,期颐可望,诚学界之荣,后学之幸。

以上作为文化人之间追求风雅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小范围内交流也未尝不可。但在学术论文中则不宜提倡。

第三,注意表述对象的时代特点。

不要运用一些现代的概念去表达特定历史时代的各种音乐事项,也是语言的时代性提出的要求之一。如果表述对象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或物,就一定要注意运用与之相对应且适于其表达的概念。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写古代人时,应用古代汉语;而是在遣词造句上不能用现代的概念去表达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物。比如: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父亲是从事教育工作的。

这句话,读后至少使人觉得有些别扭。原因在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现代词汇,与刘天华父亲所处的时代特点不相吻合。或者说,刘天华父亲的生活年代,尚无“教育工作者”这一称谓。因此应改为: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父亲是晚清秀才,当过塾师。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论文的自然语言属科学语体的学术语言。其特点有三:即,概念运用的准确性、精密性;句式结构的逻辑性、严谨性;修辞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正因为这种特点,才有其在运用上的五点规则:准确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明性和时代性。

有关音乐论文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目前,只是音乐学界关注者不多而已。事实上,语言运用情况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理论成果的学术质量。无论是高校音乐学教师也好,还是作为媒体把关人的音乐编辑也好,都应重视对音乐论文语言运用的研究。以上的粗浅探索,聊供各位同行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03年5月初稿,2012年8月第二稿,2013年12月改定

作者简介:蔡际洲(1952~),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11

(责任编辑:孙凡)

On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CAI Jizhou

Abstract: The socalled "natural language" means the culture symbol with a certain national attributes for people used to express, exchange, and communicate in various occasions. What i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to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And what are the rules on the use of? Those are the issues worth the music scholars to exploring. Combined with what he has accumulated from the music editing and musicology teaching, the author discussed natural language on both of its features and rules. The writer believed that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music articles belongs to academic one with scientific type of writing.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the veracity and precision of concept using; the logicality and stringency of sentence structure; the o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rhetoric method.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five rules for its using: accuracy, standardization, professional, simplicity and times.

Key Words: music article; language; academic writing; academic norms; musical education; musical editing

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文写作音乐教育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探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