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2014-08-08 16:48赵慧敏
学理论·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近代借鉴高等教育

赵慧敏

摘 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它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演变,是在国外的炮火中借鉴与模仿的道路上艰难起步的。在这漫长的历史路程上经历了借鉴与照搬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取自美国的借鉴,最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的全部模仿和当代以美国引领时代的发展路程。无论这个路程是对还是错,在这当中都伴随着历史特定原因的选择,我们要总结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近代;高等教育;借鉴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54-02

19世纪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起步,它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外矛盾的冲突中艰难起步和演变过来的。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总结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经验,以利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与选择。

一、起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

184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跨时代的年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特征。殖民扩张击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来的资本主义侵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然而“富国强兵”的理想使得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的民族“排外”,“拒外”情结,把目光投向教育,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强烈地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洋务学堂虽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但却只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教育便开始了以日本为发展模式的历史路程。这种选择源于民族危机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做出的主动性选择。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成功,启迪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近代教育意识。黄遵宪的一部《日本图志》开阔了现今中国人的视野,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日本观产生了启蒙作用。维新变法战胜了妄自尊大的文化心理,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的口号,朝野上下把学习目标指向了日本,走上了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之路。

日本的强大给了中国先进人士莫大的触动。清政府出于压力建立起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创立了许多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学习方向明确--向邻国日本学习。一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实践等层面,都弥漫着“以日为师”的氛围。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我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虽然已经萌芽50多年,近代大学也具有雏形,但是到19世纪末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高等学校并没有形成。一直到近代学制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才初步形成,中国近代高等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大学)才正式形成。

学习日本的最好表现就是现代学制的建立。1902年模仿日本学制系统建立《壬寅学制》(没有实行),把高等教育分成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基本上保留了《壬寅学制》的相关内容。学制中对属于高等专门学校的机构进行了规定。大学堂是大学的机构,下设8科,京师大学堂中设立通儒院(相当现在大学的研究生院),各种大学堂和大学堂的教育机构都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和中等教育系统相贯通,这种教育就是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基于此,中国近代高等学校伴随学制的制定与建立就此形成。《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一直沿用到1922年新学制的建立。高等教育在纵向上分为三级:一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二级分科大学,三级通儒学院。1905年科举制废除,模仿日本文部省,设置了学部,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专门管理学校的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模仿日本的过程中就此产生和完善。

二、取自美国的借鉴

辛亥革命后“壬子癸丑学制”出台,使中国高等学校向近代化迈出了更进的一步。提出高等教育设置的新规定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学校体制的发展基础。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兴起了一股仿美热潮。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明显的发展,进步的文化思想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伴随当时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制和美国对华的政策指导,以及留美幼童的归国,中日关系的淡化等诸多因素都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从模仿日本转变为美国向学习。这次的教育改革有人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美国化改革”[2]。

在新文化运动与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放弃了古老的封建教育传统,走上了学习模仿美国的道路。当时中国的许多大学都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以国家需要为宗旨”,引入“教授治校”进行管理,设立校长和各科学长,教师分教授,讲师,引进“讲座制”等等。大学在高校各个方面都透露着美国的印记。1922年中国颁布了大体上参照美国教育体制制定的《壬戌学制》,高等教育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壬戌学制》的颁布,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对日本的模仿,转向了美国。以后除了做出适合我国教育的调整与修改外,《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我国解放。虽然中间也有小插曲,但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在校内管理上也借鉴美国,学校内设立各种会(教授会、行政委员会、评议会等),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主管理,使师生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措施使得近代中国高校管理体制得以逐步完善,使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具有了国际视域。美国开放式的教育办学体制模式,使得我国大学行政管理走入世界近代大学管理的范畴。

在学习模仿美国的过程中,同前期学习日本相比已有很大的进步。没有不假思索地盲目照搬和模仿。当时在学习美国之余,并没有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而且还意识到了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符合,满足国家需要。这一历史时期,在如何借鉴外国经验和继承历史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然而从本质上讲照搬和套用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依附性的特点依然明显。

三、俄国的借鉴(苏联时期)

新中国成立,日本退出中国领土,美国也开始对中国冷淡。中国教育的处境與新教育兴起时极为相似,已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为目标,教育再次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新中国的教育面临两大任务,扩大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普及教育和使教育正规化、制度化,为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对此,朱九思教授曾认为:“在教育科学上没有任何依据,纯粹是政治上的原因”。政治上的倾向促使教育上出现了照搬苏联模式“一边倒”的现象。苏联专家为教育顾问,参与高等教育的设计与改革。1949年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坚决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影响,对高校进行整顿,私立高校全部改成公立,取消所有教会学校,确立了同苏联一样由国家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存在地区结构和学校类型结构不合理、系科庞杂等许多问题。为解决问题,向苏联学习,对高等学校进行“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为院系调整的方针。调整后,大学分为综合大学(文理科)和师范院校,统一由教育部门管理;单科与多科性的院校通常由中央业务部门管理,少数为教育部门管理。经过院系调整,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重新予以组织。1952年下半年开始教学改革:学习苏联高等学校模式设置专业,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同苏联一样高校制定统一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成立教学研究室;通过苏联专家的“言传身教”各级院校的教学研究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模式全部苏联化,虽然不能与套用日本模式,以及“美国式的无计划性的通才教育”相提并论,在借鉴的动机、执政者对教育的认识,投入和国民热情等方面,与以前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但这种苏维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非常长远。

四、总结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习他国经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吸取经验,不断学习,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有太学、国子监以及众多的书院。从这一方面上看,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产生最早且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却没有直接孕育出近代的高等教育,更与现代大学没有直接渊源。舶来之物不可能对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上溯古制”对传统教育所遗赠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被高悬云端,特别是中国传统书院的黯然退场,胡适先生特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3]。

这种外来移植的结果,使得中国的大学制度是“旁采他国”而不是追根溯源,成功的移植别国,却没有很好的继承我国的传统大学之道。这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把中国固有的高等教育传统遗赠的资源抛至一边,令人惋惜。在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弃中国的古老教育,应该在继承中不断发扬,成为他国的借鉴之物。

参考文献:

[1]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6.

[2]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42.

[3]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曲恒昌等.比较高等教育50年回顾[J].高等教育论坛,1999(2).

[5]刘泰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及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6]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猜你喜欢
近代借鉴高等教育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论近代中国社会婚姻道德的嬗变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