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

2014-08-08 02:14:38尹玉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淮安市产业结构

尹玉珍,桑 雷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

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

尹玉珍,桑 雷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

技术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本文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视角,在评述相关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动态关联关系,明晰了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最后结合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相关建议。

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增长;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现代经济发展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这也使得经济结构调整效益的地位更加重要,并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点。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一再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要求。这对于淮安市这样一个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直以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热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72),他认为:“不同产业的收入差异会推动劳动力向高收入产业流动,进而实现产业结构演进。”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1940)发展了威廉·配第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1962)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部门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证性和地域性色彩更加浓厚。西蒙·库茨涅茨(1969)通过对美国1948-1966年经济增长状况的研究,重点论证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经济增长的10%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1986)则提出,“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的增长,这种非均衡增长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的流动必然产生结构效应,并且这种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戴尔·乔根森(2003)通过国际比较则研究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根源,论证了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刘志彪(2002)用Moore结构变化指标测算出我国1978-1999年产业结构的变动度,论证了产业结构快速变化是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张晓明(2009)构建了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干春晖(2011)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李懿洋、金春雨、田红、于雪原等众多的专家学者,结合区域具体时点的经济发展数据指标,对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直观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由此可见,关于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样,经济的增长则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会推动新产业的出现,并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2]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能加速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质上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的重新组合与配置。而在这一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主要是由于产业部门之间增长率不同造成的。具体地说,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的增长率不同,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需要将经济资源由低增长率的部门和区域向高增长率的部门和区域转移,这是遵循基本经济发展规律的。反之,如果没有这种变化,增长率高的部门和区域就不能实现资源增长,或者说增长会比较为缓慢,甚至不会出现经济增长。因此,只有在结构变化伴随着一定资源转移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当前,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个区域都在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着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新一轮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和关键。

(二)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在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主导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是:代表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具有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部门高增长率;产业增长的国民经济弹性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和动力,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因此,面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然首先要求主导产业的升级。这一升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更高层次的产业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的过程,新的主导产业的产生又会通过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带动一批更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高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也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源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当前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所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的改进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引起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的发展。此外,技术进步还能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促进产业分工深化的同时,培养和孕育新兴产业的出现,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三、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优化和升级,是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淮安市各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主要呈现“二降一升”的趋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优化结构的良性结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出江苏省近10年来各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如图所示:[3]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经济增长速度南京5.9501.7无锡7.1473.3徐州12.1451.1常州6.8496.2苏州5.2595.6南通7.5454.0连云港14.9384.5淮安11.7480.7盐城6.6405.2扬州7.4457.1镇江5.9411.4泰州5.3497.8宿迁9.4558.3平均7.3489.1

由此可见,淮安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1.7%)高于省平均贡献率(7.3%)。显性的数据表明,淮安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在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提高整体经济实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限于传统产业改革受阻、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淮安市经济增长速度却略低于省平均增长速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淮安市2012年二三产业比重87.1%,比全省低6.6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10位,在苏北居第2位。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的最高状态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这一过程也被看作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综合来看,无论从产业结构比例还是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淮安市目前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调整时期。2012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到‘十二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淮安市应当结合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继续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继续提升二三产业的比例

近年来,淮安市着力打造台资集聚、浙商投资、产业转移“三个高地”,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紧密联系,紧紧抓住国家将淮安纳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机遇,积极利用经济开发区对工业、服务业的载体作用,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生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改善。然而,相对苏北和苏中城市,二三产业占比不高的事实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淮安农业大市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必将阻碍淮安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根据珠三角和苏南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日趋优化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杠杆,而且经济增长越快比重提升也会越快。为此,在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淮安市应当进一步挖掘传统行业的发展潜力,继续加强对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视产业配套和传统产业链的延伸,继续提升二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努力建成长三角北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为区域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物质支撑。

(二)发挥主导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群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生产结构变化会创造出新的需求,而消费结构的变动又会影响和推动生产结构的变化。当前淮安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社会生产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太适应,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困局,而适应市场需求和结构升级的新产品却供不应求。要改变现有的这种状况,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和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变化,对主导产业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从而全面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增长。目前,淮安市初步形成了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节能环保、食品五大主导产业,这五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但是,同淮安市正处于“追赶型”经济发展阶段一样,这些产业部分仍处于培育期,许多产业主要体现在个别产品的优势上,产业链分工尚不明显,产业配套尚不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淮安市要在此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推进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快盐化工、太阳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盐碱科技产业园和各类特色园区发展,力争在2015年达到五大主导产业销售分别超千亿元的目标,高标准打造出全国特钢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全国节能环保示范基地和食品生产基地,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形成有效竞争优势,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益。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利用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时间不长,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相对不足。在入驻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技术引进,仅有的几个大中型企业尚未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和研究的主体,缺乏一定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转化能力。而限于资源的稀缺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重点选择对经济发展有全局影响的关键技术产业,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全力攻关。在2012年淮安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迅速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加速突破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产业,到2016年实现产值1200亿元以上。”为此,要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建议政府在信贷、税收、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扶植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科技进步的技术支撑能力,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特色产品,进而形成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4]当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全面否定。特别是在淮安市经济社会建设欠发达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传统产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是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即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更加健全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同一技术水平下的重复建设,重点做好产品结构的技术性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1]黄秉杰,孙旭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探讨——基于VAR模型的山东省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109-113.

[2]古和今,魏龙.论产业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J].企业经济,2009,(9):106-108.

[3]渠立权等.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24-29.

[4]涂岩.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3):10-13.

(责任编辑:张东生)

Functional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for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YIN Yu-zhen,SANG Lei

( Jiangsu Polytechnic of Finance & Economics,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

In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ra, industrial structur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reflect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article comments the relevant economic growth theory, demonstrates dynamic correl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analyses the impact mechan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major city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the article relates recommenda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ajor city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2014-09-15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以建设中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为例》(2013JSJG312)的阶段性成果

尹玉珍(1963-),女,江苏淮安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机电控制、高职教育。

F061.5

A

1671-4385(2014)06-0004-04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淮安市产业结构
淮安市以党建抓引领 锻造应急铁军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淮安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1
主导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0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