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所载孔子体貌考

2014-08-08 02:1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子产史记孔子

胡 宁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史记》所载孔子体貌考

胡 宁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载“孔子适郑”一段,有“郑人”对孔子“形状”的描述,用尧、皋陶、子产、禹作类比。在典籍对于孔子体貌的种种说法中是较早的一种,描述方式也很奇特。对于这则材料,至今尚无专门、详细的研究。依据传世文献和古文字材料,对这四句话详加考辨,可知这些描述都是附会自某些与孔子有关的信息,而将这些信息与传说中尧、禹等人的体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是对孔子形象的神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孔子的圣而不遇给出一个神秘主义的解释。

《史记》;孔子体貌;尧;皋陶;子产;禹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此段所言孔子“形状”,列举“颡”“项”“肩”“自要(腰)以下”四部分,分别与尧、皋陶、子产、禹相类比。《白虎通·寿命》与《论衡·骨相》也有类似说法,应是本自《史记》此文。与典籍中其他对孔子相貌体态的描述相较,这一种说法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用了四位古人作类比,那么,如果将类比转换为白描,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这样的表达方式本身又表现出怎样的意图呢?这是本文感兴趣并力求阐明的问题。下面依次探讨这四句话。

一、颡似尧

尧是古帝,其颡何状岂不是比孔子之颡更难揣度?不然,正因为尧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里必然会有对其特异体貌的描述。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亡佚者甚多,现存者不过是吉光片羽,好在汉字是象形文字,名称往往就是样子,因此古字形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信息。

《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索隐》云:“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如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泷川资言《会注考证》:

梁玉绳曰:“反宇二字,见《白虎通·圣人》篇,《姓名》篇亦云孔子首类尼丘山,盖中低而四旁高,如屋宇之反。”中井积德曰:“圩是汙下之义,非取宇义。”崔述曰:“此说因孔子之名字而附会者,不足信。……”[3]2852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其一,“颡”与“顶”二字,一指额头,一指头顶。《说文》:“颡,頟也。”段玉裁注:“《方言》:‘中夏谓之頟,东齐谓之颡。’九拜中之顿首必重用其颡。故凡言稽颡者,皆谓顿首,非稽首也。《公羊传》曰‘再拜颡’者,即拜而后稽颡也。”[5]416下颡就是额头,顿首时以额头触地。“顶”,《说文》:“颠也。”段玉裁注:

顶、颠异部叠韵字。故“颠倒”乐府或作“丁倒”。引伸为凡在最上之称。故《广雅》云:“顶,上也。”按“顶”之假借字作“定”。《诗·周南》“麟之定”,《释言》、《毛传》皆曰:“定,题也。”《毛传》:“一本作颠也。”亦与《尔雅》无不合。盖禽兽横生,以頟为顶。故《秦风·白颠》传曰“旳颡”,亦以颡释颠。[5]416上

段注指出文献中有“以颡释颠”的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禽兽横生,以頟爲顶”,也就是说禽兽之首的最高处就是额。既然“颡”“颠”有混用的情况,那么描述人的时候也将头顶说成颡,就不奇怪了。而且,典籍中关于孔子体态的描述中包括项背弯曲(详下文),这样头部就会低俯前倾,额头偏向下,而头顶偏向前,亦可以说以顶为颡。

由此可见,说孔子“颡似尧”,应是将“生而首上圩顶”与传说中尧的形象相比附,而“首上圩顶”又是附会自孔子之名——“丘”。

二、项类皋陶

鼖鼓中围大于两端,呈穹窿之状;皋鼓则作磬折之状,因此作为“鼓木”的“皋陶”也就是这种曲折的形状。典籍中言皋陶职司刑狱,而《管子·桓公问》:“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周礼·夏官·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郑玄注:

郑司农云:“穷谓穷冤失职,则来击此鼓,以达于王,若今时上变事击鼓矣。遽,传也。若今时驿马军书当急闻者,亦击此鼓,令闻此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也。大仆主令此二官,使速逆穷遽者。”玄谓达穷者,谓司寇之属朝士,掌以肺石达穷民,听其辞以告于王。遽令,邮驿上下程品。御仆、御庶子,直事鼓所者。大仆闻鼓声,则速逆此二官,当受其事以闻。

图1 《考工记图》所载鼖鼓与皋鼓之形[6]86

如此,则鼓为诉讼谏议之事所必设,后世衙门亦有“登闻鼓”。前文所言鼖鼓与皋鼓,一鼓军事,一鼓役事,古兵刑本不分。以鼓木之名名司法之官且名传说中刑狱之祖,原因就在于此。

鼓木曲折,所以“项类皋陶”犹言其项曲折。《庄子·外物》描摹孔子相貌体态,有一句是“末偻而后耳”,郭象《注》以“上”训“末”,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李颐语曰:“末,上,谓头前也,又谓背膂也。”[7]929这就有两种说法,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云:“后说训末为背膂……是也。至李前说以末为头,说固有征。……惟人首不得言偻,李释为头前,说殊牵强。”[8]136按《逸周书·武顺》:“元首曰末。”《汇校集注》引卢文弨曰:“惠半农云:‘《左传》风淫末疾,谓首疾也。’文弨案《易·大过·象》曰‘本末弱’,本谓初,末谓上。又木上曰末。则以元首为末,理固然也。”[9]330首可称末,信然有征。以“末”称首,是总括肩部以上的,也就是把脖子也包括在内。杨树达错误理解了李颐的语意,李氏所言“头前”,并不是指头的前部,而是“头前倾”的意思,脖子下曲,头部自然会前倾,所谓“末偻”实即曲颈,《左传·昭公四年》:“黑而上偻。”杜预注:“上偻,肩伛。”正是上曲所以肩伛,不可以肩训上。《淮南子·地形训》记西方之人曰:“其人面末偻。”高诱注:“末,犹脊也。”[10]469此“脊”正是指颈椎而言。当然,颈曲则背亦随之而弯,故后世言孔子所谓“四十九表”,有“龟背”一条。甚至有人据此认为孔子驼背。

其实,说“项类皋陶”“末偻”“龟背”,虽然被作为一种体貌特征,究其源头,应该是一种姿态而已。《左传·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将死,说: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比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孟僖子说孔子知礼,追溯到他的祖先正考父,而且特别强调正考父的“共(恭)”,所谓“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正是谦恭之德在姿态上的表现,类似于《礼记·曲礼下》所云“立则磬折垂佩”。“磬折”正是皋鼓鼓木之形。因此,说孔子“项类皋陶”,无异于说他继承了正考父谦恭的德行。

三、肩类子产

典籍中并未言及子产之肩,但古人本有以形体特征为名的习惯,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周桓公名“黑肩”,鲁公子友“生而有文在手曰友”故名“友”,都见于《左传》。反过来看,从名字出发也可以产生形体特征上的联想,尽管这样的联想未必符合实际。也就是说,后人完全有可能根据一个“产”(嵼)字猜想子产的双肩。

子产在春秋晚期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对内拨乱反正、锐意革新,对外折冲樽俎、周旋于大国之间,《左传》中记述其言行所用的篇幅,春秋时期的其他人物罕能与之比肩。而且,《左传》和《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对子产的两段评论:《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病死,去世前给他的继任者子大叔留下了“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遗言,孔子称赞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去世,“仲尼闻之,出涕”,并饱含深情地说:“古之遗爱也!”《论语·公冶长》也载有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足见推重。描述孔子的体貌,与子产相比附,应该与孔子对子产的赞许推重有关。

四、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庄子·外物篇》言孔子“修上而趋下”,郭象释为:“长上而促下。”成玄英疏:“趋,短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趋下,音促。李云:下短也。”也就是说孔子上身长下身短。不过“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这句话本身却并不必然意味着下身短,因为大禹的腿如果特别长,短三寸也不能说是腿短。禹在典籍记载中是为了治理洪水走遍天下的人,如果有说他腿很长的传说,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只是现存文献中没有罢了。

《史记·李斯列传》说禹“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手足胼胝”就是手脚都长了厚厚的老茧,脚底老茧的厚度,如果夸张的说,有可能说成三寸,而关于禹的传说未必没有这一条,只是不见于现存文献。《说文》:“禹,虫也。从厹,象形。”段玉裁注:“夏王以爲名。学者昧其本义。从禸。盖亦四足。”[5]693上顾颉刚先生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说:

至于禹从何来,……我认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禹,《说文》云“虫也。从禸,象形”。禸,《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13]63

关于“禹”的形象和动物原型,历来有很大争议,说法较多,本文不拟就这个问题作过多讨论,而是重点看一下禹字的金文字形。《金文编》(见图2)所列如下:

图2 《金文编》所列“禹”字字形[14]958

《论语·泰伯》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微子》中荷蓧丈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禹是四体勤的典范,之所以手足胼胝,就是勤劳所致。因此,说孔子“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如果将“三寸”视为传说中大禹脚底老茧的厚度,那这一说法就是附会自“四体不勤”。《论语·宪问》:“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耕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括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段记载总让人觉得似有“玄机”,南宫括所言并没有点明所“问”为何,而孔子也没有当面表态,而是等南宫括离开才赞扬他。《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制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礼记·射义》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墙。”这些都是孔子精于射御的证明。《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乘桴类于荡舟,是“勇”的表现。而且文献中有关于孔子勇武的夸张传说,如《吕氏春秋·慎大》:“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又如《淮南子·主术训》:“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另一方面,《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何晏注:“树五谷曰稼,树菜蔬曰圃。”这是孔子反对“躬耕”的证明。这样看来,南宫括所言正是委婉地劝孔子弃射御而务耕稼。必须注意到的是,他说“禹稷躬耕而有天下”,是以“有天下”的王者事迹表达对孔子的期许,所以孔子默然不答。人们可能会感到奇怪,问稼问圃的樊迟被孔子斥为“小人”,主张躬耕的南宫括却被孔子赞为“君子”,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细读两种材料,不难看出其中的区别。樊迟所言是他小农意识的反应,而南宫括的着眼点则是尚德不尚力、尚义不尚勇的王道。《论语》记载了一些当时的隐士对孔子的讥讽,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中记载了孟子对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许行一派的批评。可见与“躬耕”相关的问题是儒家与反对儒家的某些学派之间争论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孔子的“四体不勤”被附会为“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的体貌特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史记·孔子世家》这段对孔子形象的描述,都是附会自某些与孔子有关的信息,“颡似尧”附会自孔子之名,“项类皋陶”和“肩类子产”附会自孔子作为知礼者“磬折垂佩”的日常姿态和孔子先祖正考父的鼎铭,“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则附会自孔子的“四体不勤”。这个以四位古人作类比描述孔子体貌的说法应该是在战国时期产生的,将一些关于孔子的原本平实的信息神秘化了,之所以如此,是想把孔子在一个神秘主义的层面上与尧、禹等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并且给出一个神秘主义的答案,以解决何以伟大的孔子未能“有天下”的问题。因为下半身比禹短了三寸,就差这么一点。这样的解释在今人看来很荒唐,但当初造为此说的人是以严肃的态度在“探究”孔子“圣而不遇”的缘由。而后世对于孔子相貌体态的描述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神秘,乃至于有所谓“四十九表”,应即滥觞于此。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卷4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商承祚.殷契佚存及考释[M].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3.

[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戴震.考工记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杨树达.淮南子证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 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表疏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2]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 容庚.金文编[M].张振林,马国权,摹补.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詹歆睿】

The Study of Confucius’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Recordedin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

HU N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There is a description ofConfucius’physicalcharacteristicsintheConfuciusBiographyoftheHistoricalRecords. It has an unusual way of description by drawing an analogy between Confucius’and four ancient peoples’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 ancient peoples are Yao, Gao Yao, Yu, Zi Cha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nd unearthed ancient writing materials, this description from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onfucius, together with the appearance of yao, yu, etc, mysteries Confucius’s thought to account for the mystery of Confucius’s thought.

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 Confuciu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Yao; Gao Yao; Zi Chan; Yu

K206

A

1009-5128(2014)02-0005-06

2013-12-03

胡宁(1978—),男,安徽舒城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0级博士生,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

猜你喜欢
子产史记孔子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申徒嘉和子产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宽容的力量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