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石林(1945-),侗族,贵州锦屏人,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侗台语言与文化。
摘 要: 侗族为稻林兼作的山地民族,侗族的山地分类命名是侗族人文语言内涵及当地地理环境的反映,也可为深入探讨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命名模式理论提供有益的语言材料。
关键词: 侗族山地;地名;命名模式
中图分类号: K9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4)01-0065-06
山地为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陆地,占地球陆地面积近1/3,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70%,因此,对我国的山地特别是贵州山地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乃为当务之急[1]。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以山地的视角来对侗族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本文拟就侗族的山地命名的名物语料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以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侗族的山地环境
侗族居住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带以及鄂西一部分县市的山地区域里,处在武陵山与苗岭交汇处的丘陵地带上,海拔高度大都在300至1 000米之间,雨水充沛,温度适中,很适合人类居住和生物的繁衍生长。侗族聚居地以山地居多,大坝子很少。在侗族地区有名的天柱大坝和榕江车江大坝,也不过只有万余亩的山间坝子,站在大坝中间两眼所见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侗族的大多数人住在山坡上,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居于山间坝子、山谷和江河岸边。住在山谷河滨地带的侗族被称为“河边侗”或“江侗” (gaeml nyal),住在山坡上的侗族称为“山侗”(gaeml jenc)。但不管住在山谷江边还是山麓上,侗族的生境都离不开山,人死后也要安葬到山坡上。侗族谚语说:“江山作主,人为客” (Angl xeenp weex xuh nyenc weex egs ),人仅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这是侗族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观。虽然“河边侗”在坝子中居住,在坝子中种稻养鱼,但也要到坝子四周的山上植树、砍柴、种杂粮和水果,还要狩猎。侗族一般以干栏式吊脚楼为居所,其所用的建材全部都是杉木。不管是“江侗”还是“山侗”,所需的建材都是从自己种植在山上的杉林中采伐。“山侗”更离不开山,他们的家是沿山而建的干栏式吊脚楼,山上的平地开成坝田(bianv yav),斜坡有水源的开成种水稻的梯田,没有水源的开成种杂粮、果树旱地,陡坡上栽用材林。所以,侗族居住区除了田地,就是一望无尽的山林,很难见到荒坡秃岭。他们既要种稻养鱼,又要挖地造林。田地为侗族提供粮食,山林为侗族提供建材和现金收入。因此,侗族在生产上是一个稻林兼作的山地民族。
开田种稻养鱼是侗族的生产方式,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言的“饭稻羹鱼”[2]的百越民族传统在侗族中一直传承。侗族谚语“Naemx weex neix, maoc weex nyox; Ongp neix lagx sigt,ongp meel lagx wuml”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水是娘,肥是奶;无水儿干,无奶儿瘦。这是把水比作母亲,可见,水在侗族的生活中十分重要。种水稻时,稻田两三个月都不能断水,否则收成就不好,甚至绝收。侗族的稻田采用传统灌溉技术,河边田用自提水车灌溉,山上的稻田,挖沟引溪水灌溉,或用竹笕引溪水或泉水灌溉。侗族人畜饮水大都是山泉水,即使住在河边,他们也是要喝泉水。每个村寨都有几口甚至十几口水井,水井由村民集资出工建造,井壁井盖以及通往水井的道路都是用青石板修造的。有的还在水井上搭建漂亮的木凉亭,一方面保持井水的清洁,一方面又可供大家休息。有的还根据地势斜度把水井修成三级连环井,上井为饮水井,中井为洗菜井,下井为洗衣井。寨子四周的山冲里还有很多鱼塘,那里既是蓄养母鱼、老口鱼以及供平时食用鲜鱼的鱼池,同时也是一个个蓄水塘,缺水时为稻田补充水源。
二 、侗族对山地的分类
我国古人很早就给山作了定义。《国语》曰:“山者,土之聚也。”《说文》曰:“山,土有石而高”。《释名》曰:“山,产也。言产生万物”。古人还对山进行了分类:“山大而高曰嵩,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无草木曰垓,石载土曰岨,土载石曰崔嵬,山峡而高曰峦”。 现在学界把山定义为地壳运动后地面隆起的部分,是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地面[3]。山从下到上分为山麓,山腰和山顶。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每时每刻,一生一世,祖祖辈辈都离不了山。那么,侗族是怎么给山地命名、分类的呢?他们在这方面的名物称谓与自然文化背景、语言认知有何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来在语言学田野调查中收集的材料对此试做分析研究。
侗族对不同类型的山地都各有称谓,包括:jenc(岑)/山① ①Jenc,侗语,音:岑,为侗族以汉字记侗音的常用字,文中其他侗语情况相同。 、jih(己)/坡、gangh(冈)/岗、das(它)/山林、boul(凸)/垴、haoc(豪)/壕 、jemh(今)/冲、nanh(难)/悬崖、banc(盘)/盘山的平缓地带、dongh(洞)/悬崖、iuk(坳)/坳、unx(滚)/山包、buv(布)/小林山、biingc(平)/坪、liingx(岭)/岭、bianv(便)/坝、longl(弄)/深山等。这些山地名称一般根据山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山的植被、物产等来分类。例如:jenc(岑),意为山,南北侗以jenc做山地名的最为普遍:jenc nyinv 葛山、jenc jus 九山、jenc pangp 岑胖、jenc yangc岑阳、jenc dongh 岑洞、jenc xingv岑星、soh jenc 索岑、jenc yaoc 岑瑶、jenc menc 岑门、jenc baenl 岑笨、jenc yux 岑友、jenc danx 岑胆、jenc noc 岭诺、jenc wangc danx 王胆坡、jenc ngac 崖山、jenc meix biiul 岑美跳、jenc jiv reep 岑纪日等;jih(己),南部侗族山地名,也是山的意思,多译为坡,常与jenc组成复合词jenc jih。以jih做山地名的较少:jih xongh 机雄、jih qink 诱鸟坡、jih wongp 污水坡等;gangh(岗),山岗之意,北侗习惯用语,作地名的也不多,可与jenc组成复合词gangh jenc: gangh oul勾山、gangh yuc 油茶山、gangh guenl 竹山;das(它),意为有林木的山,侗族南北方言区通用:dav das 山中、das yuc 油茶山、das nyangt 草山、das laox 深山等;boul(垴),意为山垴,北侗词,常与jenc组成复合词boul jenc: jenc samp boul 三垴坡(剑河县属② ②各个具体地名之后的括弧内列出的县名表示该地名在此县所属辖区内。 )、boul jenc 报京(镇远)等;haoc(壕),意为两山间的山谷,北侗词,有haoc laiv壕赖(锦屏)、haoc menv壕闷(锦屏)、gaos haoc高壕(锦屏)等;jemh(今),意为两山间的山谷,南侗词,以其为地名的较多:jemh xeep 沙冲(榕江)、jemh biags 芭蕉冲(榕江)、jemh baoc 柚子冲(榕江)、jemh daeml 鱼池冲(榕江)、jemh langc 情郎冲(榕江)等;nanh(难),意为悬崖,南侗词:nanh louv 螺蛳瀑布(榕江)、nanh ganv 干崖等;dongh(洞),意为悬崖,北侗词:dongh wanh 洞万(锦屏)、dongh jenc 洞岑(剑河)、dongh jac 洞甲(八仙洞,剑河)、dongh langh 东郎(黎平)、dongh haop东号、dongh hap 东哈等;banc(盘),盘山路,山腰平缓地带之意:banc lol 盘乐(剑河)、banc gangv 盘杠(天柱)、banc youc 盘游(锦屏)、banc jenc memx 虎盘(榕江)、banc jenc hoip石灰盘(榕江)、banc dih huc符地盘(榕江)等;iuk/kiuk/tiuk(坳):山坳之意,南北侗通用:tiuk yak 红土坳(榕江)、tiuk dadl 断脉坳(榕江)、tiuk sax 祖母坳(榕江)、tiuk dal gueec 牛眼坳(榕江)、iuk jeenv店坳(锦屏)等;unx(滚)山包:指平坝中的小山包:unx seit bedl 公鸭包(榕江)、unx meeux 卯包(榕江)、unx xeep 沙包(榕江)、unx yint 青包、unx liemc xuh 榕树包等;buv(布)小山林:指榕江车江大坝中高10米以下、面积有三四亩宽的缓坡风水林地,其上长有高大的枫树、杉木等古木,阴森幽暗。旧时为老虎、土匪出没之地,被称为“不洁之地”:buv hoc 布合(在车寨与章鲁交界处)、gaos buv 高布(在章鲁与寨头交界处)、buv loc 布罗(在脉寨与月寨交界处)、buv xiuc 布休(月寨与口寨交界处)、buv dih 布地(口寨与忠诚交界处)等;biingc/biinc (坪、平):指山中的小块平地,借自汉语的地名:biinc jus 平鸠(剑河)、biinc jenc 平岑(剑河)、biinc guis renc 平归仁(锦屏)、biinc jeml 平金(锦屏)、biingc danx 坪坦(通道)、biingc samp 三千(从江)、biingc meix 平美(从江)、biingc xip 平细、biingc wac 平娃、biingc yiuh 平友(榕江)等;liingx(岭):借自汉语的“岭”,北侗无此借词:wangc liingx 王岭(榕江)、liingx gax 岭卡、liingx dav 中岭(榕江)、liingx sagx yanc 屋基岭(榕江)等;bianv(便):指山中的田坝:bianv diaoc 便刁(黎平)、bianv meeux 便卯、bianv xongx 便雄、bianv wot车江坝(榕江)等;longl(弄):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南侗山地名:longl miiul 苗大冲(榕江)、longl donc 圆冲(榕江)、longl wangc 王冲(榕江)等。
三、侗族的山地地名命名及其成因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是当地先民对当地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形态的地点所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是当地历史遗迹的反映。地名是语言的载体,可判定地名语言的系属。地名具有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世界是广袤无垠、纷繁复杂、变幻无常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完善,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人类对世界万物的分类命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最早的地名只有表示个体的专名,然后有表示类别概念的通名,最后才有通名专名连用的结构形式。侗族对山地的命名是侗族先民根据当时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人文特征给山地的命名。侗族的地名大都是二元地名制:通名+专名。① ①我国古代汉语称为:大名+小名
1.侗族地名的通名命名法
(1)由表示自然地理特征的guis山溪、jenc山、maengl潭、biingc坪、yav田、dih地、oc地方、geex山脚、banc盘、jemh冲、iuk坳、jih坡、bial岩、gueengv坳等构成。如:guis yil 归易(锦屏)、guis yenl 圭车(天柱)、jenc guangs 岑光(剑河)、jenc danc 潭洞(黎平)、maengl yaeml 孟彦(黎平)、mongl beel 孟伯(锦屏)、biingc muic 梅林(三江)、biinc jenc 平岑 (剑河)、dih liix 地理(黎平)、dih menc 地门(锦屏)、oc biaix 摆洞(天柱)、oc namv 南明(剑河)、goc gongv 贡溪(新晃)、oc xuih 水团(三江)、goc liongc 各龙(通道)、ac xangc 而堂(通道)、geex juis 克居(通道)、geex jol 药冲(通道)、bial bagx 白岩 (黎平)、bial maih 石美(三江)、jih liil 吉利(三江)、jih liongc biingc 龙坪坡(三江)、banc lol 盘乐(剑河)、banc youc 盘游(锦屏)、jemh ngueex 瓦寨(三江)、jemh daeml 鱼塘冲(榕江)、gueengv yaeml 深坳(三江)、tiuk sax 祖母坳(榕江)、tiuk yak 红土坳 (榕江)、iuk jeenv 店坳(锦屏)。
(2)以人文地理特征来命名。如:xaih/jaih山寨、senl/sunl山村、xangc山场、geml侗、miul苗、yiuc瑶等:xaih yaop 寨蒿(榕江)、xaih rangl 章寨 (天柱)、jaih beec 宰白(黎平)、xaih mungc 者蒙(锦屏)、senl sail 晒江(三江)、sunl yengl 大荣(融水)、xangc siup 平秋(锦屏)、xangc hank 石洞(天柱)、geml doul 更豆(剑河)、geml wangc 黄门(锦屏)、miiul beeh 瑶白(锦屏)、yiuc biingc 瑶坪(通道)。
(3)用人体部位名称来命名。如:gaos(山)头、bags/bat(山)口、ebl(山)嘴、dinl(山)脚、sais(山脉旋如)肠、kap(山麓)耳、mac(山脊)舌等:gaos gaenc 高更(三江)、gaos nyenc 高宁(黎平)、gaos xuh 高秀 (三江)、gaos jenc 高岑 (锦屏)、bags liangc 良口 (三江)、bags nyal 河口(通道)、bat jenc 半坡 (剑河)、ebl ngongh 猛口(通道)、dinl das 定达(榕江)、sais 晒洞 (黎平)、kap lac 耳萝 (三江)、mac anl 马安 (三江)、mac liongc 马龙(通道)。
2.侗语地名的专名命名法
侗语地名的专名命名源自多方面,主要是以动物、植物、地理方位、历史文化典故或事件命名,见以下具体实例。
(1)以动物为专名,主要有duc 牛、wi水牛、nguap 狗、gal乌鸦、laiv野猪、bedl鸭、memx虎、louv螺蛳等动物。如:biingc duc 平途(黎平)、liongc duc 龙图 (从江)、biingc wic 水牛坪(通道)、bags nguap 狗冲外(通道)、nyal gal 大稼/乌下江(黎平)、haoc laiv 壕赖(锦屏)、nanh louv 螺蛳瀑布(榕江)、banc jenc memx 虎盘(榕江)、unx seit bedl 公鸭包(榕江)、jenc yeel蛙山。
(2)以当地的植物物产为专名,主要有meix树、muic梅、nyingv葛、jeml金、menc薯、doh豆、buc瓜等。如:biinc tank 坪炭(锦屏)、biingc meix 丙梅 (从江)、biingc muic 梅林(三江)、biingc nyingv 平宁(黎平)、biinc jeml 平金 (锦屏)、dih menc 地门 (锦屏)、dih doh 地豆(天柱/黎平)、oc buc 卜寨(天柱)、senl buc 卜洞(黎平)、jemh biags 芭蕉冲(榕江)、jemh baoc 柚子冲(榕江)、jenc songp 岑松(剑河)。
(3)以地理方位为专名,主要有pangp高、taemk矮、dav中、dees下、ul/wul上。如:xaih pangp 宰胖(榕江)、xaih taemk 寨登(榕江)、guis dav 归大(锦屏)、jih dav 治大(通道)、bags dees 八德(黎平)、jodx dees 下寨(锦屏)、nyal wul孖务(榕江)、xaih wul 上寨(黎平)。
(4)以姓氏为专名。侗族过去是没有姓氏的,明清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才有了姓氏,侗语中的姓氏地名也应该是明清以后才出现的。如:xaih wangc 王寨(锦屏)、geml wangc 黄门(锦屏)、senl panp 潘老(黎平)、wangc gal 王家(通道)、yangc gal 杨家(通道)、xaih banp 潘寨(锦屏)。
(5)以民族历史文化典故或事件为地名。侗族与苗族、瑶族在很多地方是杂居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在历史上交往密切,在侗语的地名中的miiu苗、yiuc瑶为其历史交流留下的印记。锦屏和剑河共瞎的高坝是锦屏、剑河、天柱三县交界地区有名的北侗歌场和斗牛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这里热闹非凡,还会有黎平、从江等地侗族同胞来此地参观和买斗牛。北侗侗族都称此为:geml danx map jeis doc lax!(侗坦来买牛啦)。① ①北侗侗族把南侗侗族称为geml danx(侗坦)。 还有在《侗族古歌》中也能看到不少以danx坦为地名的地方。如:miiul beeh瑶白(锦屏)、yiuc biingc瑶坪(通道)、longl miiul苗大冲(榕江)、biingc danx坪坦(通道)、guis danx归坦(锦屏)、danx dongh(侗族《古歌》地名)、bux danx甫坦(侗族《古歌》地名)、jenc danx岑坦(侗族《古歌》地名)、jenc wangc danx王坦坡(侗族《古歌》地名)、danx 潭洞(黎平)。
四、侗族地名命名的语言学特征
1.语言经济性特征
地名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经济性和稳定性。经济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则,地名的简便性是语言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古汉语地名有很多单音节地名,在《说文解字》中的邑部的单音地名就有郊、邰、郁、邵等二十余个,但现在汉语的单音节地名已很难看到了。而现在侗语仍然有不少单音节的山寨地名。如:dugs 独峝(三江)、saov 肇兴(黎平)、yiuc 堡上(通道)、nyogc 富禄(三江)、danx 潭洞(黎平)、maoc 茅贡(黎平)、gaol 高安(三江)、ngemc 岩洞(黎平)、xaengv 尚重(黎平)、xop 加所(黎平)、dox 托里(通道)、saok 绍洞(黎平)、piidt 皮林(黎平/从江)、guanv 贯洞/冠峝(从江/三江)。
古代汉语曾经有“反切”注音法,即以上字的声母与下字的韵母、字调相切(拼)得出第3字的读音。如:“塑,桑故切”。湖南通道侗语山村地名就有此类基于反切而成的单音节地名:dongs ngox﹥dox 牙屯堡(通道),dih miax﹥diax 地马(通道),gueengv lenc﹥guenc 古伦(通道),wul haol﹥waol 古貌(通道)。
2.语序类型特征
语序指语言单位的线性排列组合顺序。语序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语言具有不同的语序类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林伯格(Greenberg,1984)以4种语序类型为标度来对世界语言进行类型学分类:(1)单句的语序VSO/SVO/SOV;(2)介词的前置和后置Pr/Po;(3)所有者与中心名词的词序NG/GN;(4)形容词与中心名词的语序NA/AN[4]。他认为在理论上可以有24种语言类型,但经过对世界上各类代表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实际上只有15种语言类型,而其中的4种语言类型为最多:(1)VSO/Pr/NG/NA/;(2)SVO/Pr/NG/NA/ ;(3) SOV/Po/GN/AN/;(4) SOV/Po/GN/NA/。据笔者研究,侗语的语序类型属于显见的上述4种语序类型中的(2),即SVO/Pr/NG/NA。上述所有多音节地名材料都显示了这种语序结构特征,由于语序不同,侗语地名的构成模式是通名+专名,如:xaih wangc(寨王)、senl banp(村潘);而汉语正好相反,是专名+通名,如:王寨、潘寨。
3.符号语义特征
目前国际上有3种不同的名物命名理论,即任意命名、摹状命名和文化历史因果命名[5]。侗语地名符号的命名可以说是不同的命名制理论的体现和印证。结构语言学大师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其语言形式与它们所指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任意性的结果[6]。侗语有不少的无意义地名,这些地名的命名应是任意的,我们从地名中找不到其与所指的地方有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如:bos rox皮所、gongt longt新寨、jouh xoh九勺、sas xeip理榜、sees wangs小广等都是笔者家乡附近的侗语山村地名,我们不知道这些地名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这些地名与所指的地方有何内在联系。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地名的命名符合索绪尔物种命名的任意性原则。
费雷格、罗素等人的摹状命名理论认为,专名和通名实质上是缩略的或伪装的确定摹状词,命名活动就是在把一组确定的摹状词或一组特定词或一组特性与一个名称相关联,也就是说,它取决于命名对象具有这样的一组特征[7]。侗语地名有一部分是摹状命名制的体现,此类地名是根据所要命名的地方的外表形状特征来命名的。这样的命名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符合人们的命名心理。如:jenc samp boul三垴坡、emh lanl甲(虫)形山、kap lac耳萝、unx seit bedl公鸭包、mac liongc马(舌)龙、bags liangc良口、ebl ngongh猛口、sais晒(肠)洞等。
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的“文化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认为,命名活动取决于名称与某种命名活动的因果联系,其所依据并不是名称的意义,而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即与名称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影响,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征[8]。侗语的此类历史文化地名也较多,他们是侗族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事件的产物和遗迹,是我们认识了解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依据。如:gont xangc款场(三穗,古侗族议款之地)、wanh baic万排(昔锦屏被称为木头城,曾有万排横陈江中之势)、dangc doc斗牛塘( 锦屏高坝)、dangc genc芦笙塘(锦屏高坝,现虽已未见芦笙踪影但却留下了古名)、iuk jeenv 店坳(锦屏高坝,现店铺不再但留古名)、gaoc biinc rangh禳坪(锦屏高坝)、gaos biinc jongl鼓坪(剑河)、biingc moh坪墓/都岭(天柱)、xangc hank汉场/石洞(天柱)、geml ngox更(侗)我(锦屏)、geml nyinh彦(侗)洞(锦屏)、miiul beeh瑶(苗)白(锦屏)、ul xul古州(榕江)、senp jangl清江(剑河)、senh xul诚州(靖州)、waic yinh怀远(三江)、ngox kuaip五开(黎平)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侗语的山地命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侗族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反映,学界的任意命名、摹状命名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均可在侗语的地名中得到印证,从中也可看出不同的学术理论互有优劣、互为补充,不可互相排斥。研究地名的得名、沿革、演变,对于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认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新旧交替、新陈代谢十分迅疾,民族语言濒临消亡,很多民语地名和民语物种名称已为年轻人淡忘,若不加以调查研究整理,就有永久消失的危险,后人将追悔莫及。因此,对包括民族语地名和物种命名在内的少数民族名物系统开展抢救性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名物学(Ethno-onomastics),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学术任务。
参考文献:
[1]纳日碧力戈.走向中国山地民族学的新天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1):82.
[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751.
[3]王明业.中国的山地[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4]格林伯格.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语法普遍现象[J].陆丙甫,陆致极,译.国外语言学,1984(2):45.
[5]潘永荣,龙宇晓.香禾糯命名与分类的语言人类学考察.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1):91-92.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100.
[7]R.J.内尔森.命名和指称:语词与对象的关联[M].殷杰, 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7-79 .
[8]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3.
[责任编辑:曾祥慧]
Onomastic Patterns in the Kam Place Names
SHI Lin
(Guizhou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Guizhou Normal College; Chines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Mountain Peoples,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18,China)
Abstract:
As a peopl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with the practice of agroforestry, the kam have named their places in their own ways, reflecting the connotations of their language and the loc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Such naming patterns can be imortant references to naming pattern theory in both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Key words:
Kam place names; Onomastic patt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