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昌++仲彬
“课堂生成”思想已为学界认同,但本文所言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质的规定。依此来看,现行很多课堂还是非生成性的。如何使课堂生成?沿此路径:问题牵引→启发互动→促成即兴→系统建构→立体体验,效果逐渐放大而达成目标。其中每一环节都是以学生为导向,调动学生,使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健全的学生,丰富学生的体验。一句话,使学生自得这一切。
课堂生成路径在学界,课堂生成已是个“熟词”,生成的思想已为很多教育者接受并践行。当前学界所理解“生成”多比照“预设”而言,预设表现为既定的东西,生成则是预设之外的“意外”。故学界多从这个角度强调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通常越善于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则越具有生成性。而这些生成性资源几乎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1],就看老师是否是个有心人。
笔者这里对课堂生成的理解,蕴含了学界的共识,但却有个根本性转换。笔者所理解的课堂生成不是预设之外的“意外”,而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的整体性特征,是课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质的规定。因此,这里不说课堂有生成否,而言课堂是生成否。显然,后者包含前者且高于前者,使之成为一种哲学层面上的课堂观。课堂生成,是使课堂生成化,课堂进行表现为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仿佛是有生命的,生生不息。整个课堂如同一个生成的场,诸多思想在这个场中激荡、碰撞,又生成新的思想。内容递进很自然,内在逻辑通畅,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矛盾展开。没有乖离、断裂、突兀之感,非硬插进来一个什么东西。通过对话交锋,达到教学相长,避免机械灌输、说教和简单操作。课堂生成以一个字形容即是“活”。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依此高度来看,当前学校很多课还是非生成性的。那么,如何使课堂生成化呢?
第一,生成之始——问题牵引。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钥匙。许多课之所以没有生成就是因为没有问题牵引,没有问题则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未曾触动学生思维则无处生成。老师授课的方式还是说教、灌输。这也是一种习惯,说严重一点也是思想上的懒惰,因为灌输只要将自己既有的内容倒给学生就行。要使课堂生成化,老师则不能不改变这种习惯,转向问题式教学,摆出挑战的姿态,向问题开放,欢迎问题,主动抛出问题。因此,老师敢于应对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底线。一些老师偏爱说教,其深层原因也或是怕不能驾驭意外问题而乱了自己的“阵脚”。进一步追溯,则是老师自身知识水平不高、理论素养不够、缺乏理论自信。故要使课堂生成,提高老师自身知识水平、理论素养是解决问题之源。
这个牵引问题首先要是开放性的问题,其次要是切合学习主题的问题,再次最好是与学生生活有某种相关的问题。“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2]生活是课堂生成最广阔的背景,亦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课堂要生成即需要不时回到学生现实的生活中来,这是课堂生成最丰厚的土壤。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所提问题要接“地气”,或者说越接地气越好,越能“生长”。课堂生成通常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推进,探讨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基本样式。将课上所授知识提炼成系列问题,此工作通常由老师课前完成。“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才会出现疑问。”[3]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老师备课的核心任务就是找教学内容中将出现的问题,并以一定的逻辑呈现出来,相比于此其他工作都是辅助(次要矛盾)。另外,除了老师课前准备的问题外,很多问题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善于捕捉问题,发现讲授内容中、学生回答中所潜存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因为学生的问题更反映学生自身情况、关注方向、困惑所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更优于老师的问题。而老师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自己琢磨、玩味、思考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所授内容中来,而在思维层面上的参与是最根本的参与。故学生有问题本身就是老师教学目的的重要达成。所以,从生成的角度看,有的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实际上未完成。如整堂课没有问题,老师自说自话,学生被动挨“听”,没有生成。相反,有的教学任务看似未完成,实际上超额完成了。如课堂上问题不断,讨论热烈,师生都受启发,生成“诸多”。
第二,生成之中——启发互动。课堂生成必具启发性,启发之时即是生成之时。判定一堂课是否是生成的,其根本依据即是其是否具有启发性。老师启发学生,学生启发老师,学生启发学生,其中老师为启发之要。课堂生成势必触及多方面知识、大纵深领域。在互动过程中老师能适时启发、引导、点拨学生,这也是课堂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网络时代老师可能在一些具体的知识、见闻上知道的不如学生多,但就总体境界、思维的高度、视野的宽度而言须高于学生。故老师要对自己所教领域有透彻地了解,并持续地学习且深入地思考,始终站在学界前沿,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将研究所得再反哺教学。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老师能常给学生带来这样的感觉,无疑这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此种情状往往通过学生的眼神和精神状态能够觉察。这类启发不妨称为“叙述性启发”,即老师通过智慧性叙述实现对学生的启发。此种启发亦可能引发互动,即学生站起来陈述了自己的启发。但很多时候学生受启发了并未作陈述。若未作陈述,老师则无从知道学生到底受到了多大的启发,因为此种启发也可能只是老师“自以为是”。另一种情况是此启发引发学生思考了某个问题并提了出来,接下来即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要使问题探讨持续且深入,实际上无论此问题是老师抛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往往需要老师再作启发。此环节很重要,往往是互动能否开启的枢纽。此处启发可称为“问题性启发”,即老师不断通过提示性问题来打开学生应答问题的思路。当然也不用问题一出来之后便急着去启发,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启发有效要在对方“思”的基础之上,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过程便是让学生窥见端倪而不是全部,一点一点引导其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而言是通过越来越切进答案的问“使他不得不愤,使他不得不悱。”[4]
互动是启发的结果,但互动一开始便也会带给别人以启发,而后启发互动相互作用,叙述性启发与问题性启发交错,形成“蝴蝶效应”。启发始终是互动不可或缺的维度,没有启发的互动严格说来还是“单动”。如老师的问题是“是什么”的封闭性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5]此种互动可视为形式主义的互动。真正的互动是双方、多方碰撞、交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生成师生新的思想、思路、视界。笔者所言互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话。一定意义上,课堂生成即是一场对话,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话让彼此的问题充分暴露并得到沟通。对话中老师不妨“穷追猛打”,将学生“逼上梁山”,使学生“心惊肉跳”,让学生体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此与苏格拉底称之为催产术的辩证法“同工”。互动之热烈便是多方角逐,每个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学生主体地位尽显其中。
第三,生成之火——促成即兴。依传统教法是反对即兴的,因为即兴发挥意味着对预设的偏离。但生成的课确是与即兴不能分的,一定意义上说每一次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都具有即兴性。反之无视一切生成性资源,依然按既定的程序推进,这样的课必然缺少生气。这里关键是老师没有此意识,没有问题意识,课堂进行还是秉持灌输态势。注意力在“教书”,依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内容进行。学生的个性、人格、禀赋、爱好、创意都被忽视,所教的根本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学生即便偶尔得一思想火花,也没有表达的机会,也就不存在给其他人什么启发了。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叶澜认为,老师应做“师”而不能做“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非纯然“无声”的器物,他是有反应的而且一定是有反应的。
endprint
高水平的即兴在于对理论有一种透彻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境;是以往所学知识的突然贯通,有顿悟之感,发现前所未有的新意。此时心情激动,有着类似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故让其绽放正是对生命、思想的尊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教育不该也不能压抑这样的冲动,相反要多方努力来促成此种“跃升”,这样课堂才呈现生的景象,否则就死气沉沉了。通常即兴也至少是思维受到了激发,产生了相关联想。此种联想可能是错的,但一定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里有了思考、萌动。而当我们分析此错误时,往往又能带出更有价值的思想。换言之,错误就是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当明白错之所以错时,自然也就理解对之所以对了。一些老师排斥即兴,也是怕“拿不准”,造成错误,没法引导。但是人类不正是在一次次试错中前行的吗?再者,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错误不会因为遮蔽了它就不存在,相反去正视它才是解决的开始。肯定即兴就是肯定师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动”起来的课堂,各式思想相互碰撞。课堂的高潮,生成的最佳状态常是即兴而来。课堂氛围若不是十分活跃,很难有即兴。当课堂讨论进入“白热化”状态,也就进入即兴状态。即兴此种方式无遮掩,创意、个性和完整真实的人往往在即兴中最能体现。教育有效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真实的对象,要了解真实的对象即兴无疑是一绝好的窗口。
第四,生成之果——系统建构。学习之有效在于系统,教育不能碎片化,课堂生成更将此思想内化。通常教学内容也体现一定的逻辑秩序,但这是知识自身的逻辑。课堂生成不否定这一点,但根本不同的是课堂生成是在“师生自身”知识、感受、阅历之根上的生成,是一个个人不断受启发成长的过程,此根不是知识自身的根,根在师生已有的资源,这是课堂生成的“接点”。所授知识从哪里开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学生没有某方面的背景知识需要补上,或课上做些背景性叙述或开些书目让学生课后自学。若老师所讲不能与学生的“地基”接上,那就是空中楼阁,再好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若学生不能接纳或接纳不了,那么不管所授知识本身有多系统也不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通过对话、讨论等,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地基,另一方面将他们带入其中,挖掘学生各自潜质,贯通他们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实现内涵式成长。所授知识与其原有知识结成一体,仿佛是从原有知识中生长出来的,这才是生成性。“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6]作为知识的生成是课堂生成基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全部。生成本质上是指学生思维、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和个性、独立人格的生成,是作为完整人的生成。若生成只有知识的生成,置其他于不顾,那不是培养人,是制造道具,培养出来的也是片面的人、单向度的人,甚至是具有人格缺陷的人,对社会或许大不利。因为“智力和知识对人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也可以危害于人,所以,只有那些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真正地为人类创造幸福,而病态人格的人,他的智力和知识可能成为人类的祸根。”[7]故课堂需蕴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流露出来的偏差要即时加以矫正,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第五,生成之感——立体体验。“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8]课堂生成师生所经历的是“内时间”,即获得内涵的个性时间、质性时间,而非事不关己的“外时间”,一定量时间的流失。每一个学生内心所经验的质性时间被舍弃了,在教室墙壁上悬挂的课时表和时钟所显示的细细分割的量化的课时,控制着他们内心的时间。[9]经受这种缺乏内涵、质感、个性的外延量的时间,有单调、枯燥、压抑之感,时间流逝几近停滞。课堂生成师生常觉时间过的飞快,甚至下一次课还没开始便已期待。若说课堂灌输是一维体验或无体验,课堂生成则是立体体验,融入了师生的知情意。“情感因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离开情感层面,就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10]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激辩、即兴发挥,问题层出,挑战与应战不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师生的个性、创意展示,突破自我,大庭广众之下直抒己见。“与冰冷的抽象概念相比,体验体现了一种身体的在场与参与,给人一种亲熟感,还原了一个富有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11]这样的课堂再不是“事不关己”的抽象知识传授,而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样的内容可以融入他们的人生,成为其人生时时激动的一部分,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因为这是他如此投入以致忘我的一段人生体验。
课堂生成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使学生“自得之”。学生如何能自得,互动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互动中要求将自我表现出来实现出来,相比较“默默地”接受,这感觉更真实体验更强烈对自得的东西印象更深刻,当然对个人的锻炼和考验也几乎是全方位的。实践(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参与亦是一种交往实践。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们参与到这样的互动中来?勤学好问的学生稍加引导甚至无需引导就会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在学生对所学课程暂无基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去开展互动,可先以讲授为主,待他们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再逐渐增加互动的机会,直至形成互动的场面。有一些学生怕自己水平低,讲出来的话遭人笑话;有一些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于在众人面前表达;有一些学生确实无心向学,或其他原因他们没有参与教学互动。然而经验一再证明参与越多的学生提高越大,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明显进步。参与越多主人翁意识越强,对课堂贡献越大,越能融入课堂,越想参与,形成良性循环。越不参与,越找不到自主的感觉,与课堂越疏远,越不想参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越不想参与的学生老师越要想法“迫”其参与,直至其找到参与的乐趣,自动自发起来。这过程可以先易后难,先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再逐渐增加点难度,带些思考的成分,引导其自己解决问题,使他找到成就感、自尊感、自信心,接下来的参与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课堂生成”是现代创新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意义非常大,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鄙视,更不能忽视。当然,对于如何更有效地使“课堂生成”,以上五个路径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还有更多的有效路径需要更多的人去探寻。我们渴望同学界同仁共同携手,继续挖掘“课堂生成”的较佳方式方法。
————————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10).
[2] [苏]赞科夫.课堂上的生活.教育研究,1980(1).
[3]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陶行知.新教育[C]//.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
[7] [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8]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9] 参见[日]佐藤学.学校问题透视——形成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7).
[10]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王卫华.教育现象学何以研究教育体验.复旦教育论坛,2013(5).
【责任编辑刘永庆】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