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文化的荣光

2014-08-07 20:41牟正华
慈善 2014年3期
关键词:骑车人自行车道台州市

牟正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自行车应该算得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物件。当年我的一位学友从坦赞铁路归来,带回销往国外的一辆天津产“飞鸽”牌自行车,犹如带回一辆奔驰汽车,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当时县委书记也只能坐北京吉普。私人拥有一辆高档自行车,自然引来众多人的羡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九十年代后,我国很快成了“自行车王国”,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把拥有汽车作为代步目标,而渐渐淡忘了自行车。

然而今天,在台州市黄岩区,象征着闻名中外的黄岩蜜橘颜色的橘黄色公共自行车共有4000辆,自行车服务点达125处,去年全区自行车借还量每月达70余万辆。自行车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绿色出行成为社会所倡,政府所导。环保出行,绿色出行,让自行车文化光荣回归。众多人骑自行车上下班,缓解了交通拥堵,空气中减少了PM2.5污染,既利国又利民。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市民每人骑自行车14分钟,出行距离平均2.5公里;以自行车代替驾车100公里,可以节约汽油9升推算,市民每月骑行45000公里,可以节约汽油40500升。根据BP中国碳排放计算器资料,节约一升汽油等于减排2.3千克二氧化碳。那么,去年我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吨。不过,汽车拥有量每万人达345辆的台州市区要让自行车从“潮流”回归时代主流,要做的事还很多。

首先,要给自行车建一个“主体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主要街道上少有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畅通无阻,十字路口也没有红绿灯,街道两侧梧桐树成荫,夏天骑自行车成了享受。随着城市群众汽车的增多,专用自行车道越来越窄,加上少数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的风险也越来越高。骑车人的路权受到漠视,这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交通规则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加以补充或校正。应该从以汽车为核心过渡到以人为核心,以市民出行的实际需求为核心,这才是百年发展的交通大计。一点一点去修改,去完善,并保证自行车道的宽度、畅通性和连续性,给公共自行车更多的空间,让骑车人有道可行,有道好行。

其次,给自行车一个“社会VIP”待遇。为自行车提供全面系统优质的服务是让自行车回归社会的重要条件。公共自行车应保持质量优良,骑车人舒适,高矮人群的适度。或许,现在的自行车不值钱,但骑行生活的行为本身应该值钱,倡导这种生活方式,为自行车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更是题中之义。公共自行车也是“私家车”,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各生活小区除了地下汽车库,还应建设适量的私人自行车库。公共自行车停车点应该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在设备、资金上多投入,增加数量和网点密度,真正达到安全、方便、快捷的程度。

第三,给骑车人一个无形的“荣誉”。看得见的风景,看不见的文化。“自行车文化”的重点,需要全体公职人员的带头,需要社会的舆论支持,需要各级领导的示范。倘若需要将自行车与非常积极的价值挂钩,比如自由和健康。自行车体育竞赛,乃之成为个人活动的象征,成为一种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和态度,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念应被誉为“全民慈善”的一部分。

我衷心期盼“自行车王国”荣誉重归,让城市的空气更清新,道路更宽敞,“骑乐无穷”的生活更有趣味。♡

endprint

猜你喜欢
骑车人自行车道台州市
“丰”景独特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
台州市黄岩区: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
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
“热心市民”载民警去抓人结果自己被抓了
Efficient reading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
抢白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