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准康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巧妙灵活的运用教材、时政、生活实践等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改变陈旧观念,提高教师自身道德素养
〓〓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青少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通过教育使他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进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教师的道德素养不高,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就很难成为道德素养很高的学生。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业务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灵活运用教材,渗透道德教育
〓〓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新课程更是增加了许多充满人文精神的内容和材料。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中的这些精华,错过了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机,甚至把思想品德教学推向令学生深恶痛绝的深渊。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和积累最新资料,渗透道德教育。
〓〓1. 熟记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当前教材中结合不同内容,很恰当的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这些名人名言大多蕴涵深刻的人文精神,且它们朗朗上口,有说服力,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最佳范本。如:《灿烂的中华文化》这课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等等,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要求背诵一些名人名言和格言俗语,假以时日,学生定能在这些人文氛围的熏陶下建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材,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书本的一些插图变活,使静态的教材文字变为动态的画面,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收集积累一些对教学有用的视频,通过补充这些教材没有的资料,以鲜活的图像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垃圾堆积成山、河流变黑、土地荒漠化卫星图等图片,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示出来,那铿锵有力,一语中的精彩解说,那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扣人心弦的音乐,完全把学生带入到我们迫切要保护环境的意境之中,唤醒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怀,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了生动形象的教育。
〓〓3. 善用生活资源,促进知识和道德教育的融合。
〓〓“教育即生活”(杜威),“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生活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潜在资源,离开了学生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中,只要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就应该联系,绝不能从课本到课本,要及时地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道德情感的融合。例如,在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及家人朋友平时的消费中上当受骗的经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耳闻目睹此类事情太多,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群情汹涌,义愤填膺,大骂无良奸商。我趁势告诉学生: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是一种道德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介于伦理道德的范围。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道德价值的社会思潮。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