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
〓〓这说明,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化学实验必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
〓〓广口瓶是一种常见的仪器。它在我们初中化学实验中常有“不俗”的表现,可被称为化学实验的“万能瓶”,因为它可以配合玻璃管和其他仪器组成具有各种功能的装置。例如可用作药品盛放,可作实验反应容器(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作洗气瓶(气体的净化和检验),可用于尾气处理装置(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尾气处理)等。
〓〓生活处处是学习,相信开动脑筋,仔细想想,应该还能想出不少,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广口瓶教具系列。以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动手实验。以下就是我利用广口瓶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两则化学实验加以改进的情况:
〓〓一、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一)原实验的不足
〓〓在教学“碱的化学性质”一节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因此许多老师利用二氧化碳是气体,而生成物中没有气体,故借助压强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设计出多套装置。但由于二氧化碳除了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外还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为了排除干扰,需要补做一个对照实验,或从生成物的角度进行检验,操作不能一步到位。
〓〓(二)实验装置(见表1)
〓〓(三)实验过程(见表2)
〓〓(四)创新实验装置的优点:
1. 从现象的角度来说,可看到气球先变大后变小,非常直观有趣,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2. 从实验原理角度来说,既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又从生成物的性质进行检验,更严密。
3. 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相关的物理知识等,进行了学科综合训练。
〓〓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一)原实验的不足:
〓〓在教学“分子和原子”一节时,利用浓氨水和无色酚酞试液来验证分子运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经典实验.通过教材的探究实验1、2,我们认识到空气和水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再通过实验3,A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了,说明它遇到了碱性物质.原因是B烧杯的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运动到了A烧杯中,溶解在酚酞试液中形成的氨水呈碱性,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并保持了氨水的化学性质。但该实验一方面在排除空气中的成分是否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干扰时表达不够直观,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设施不够完善的学校,只能靠老师做演示实验,后面的同学不便于观察现象。再者,浓氨水有强挥发性,使课室内弥漫着难闻的刺激性臭味,对环境带来污染。
〓〓(二)实验装置(见表3)
〓〓(三)实验过程(见表4)
〓〓(四)创新实验装置优点:
1. 该实验能直观地说明了不是空气或水能使酚酞溶液变色,而氨水这种具有碱性的物质使酚酞变色。
2. 该装置可以便于老师讲课时在课室内走动展示,便于学生观察。
3. 实验在相对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可以避免氨水在课室的挥发,体现了绿色化学。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可以大胆的说,通过对开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的化学创新实验探究活动正逢其时。创新化学实验能将化学课堂有效延伸至日常生活,有助于绝大多数学生动手做实验,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学生由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探究主动性、有效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