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微课诞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视频视频课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并使之向学习者、主体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转换。
关键词:微课;教师角色;角色定位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02-01微课作为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型产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型资源、创新了发展方式、开拓了发展路径。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微革命"中,教师紧跟时代风向,提升适应能力,转变发展观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是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微课及其意义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一经出现,立刻掀起了一场教育上的革命狂潮,不仅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变革了教师的成长模式,塑造教师发展的新文化,同时也在重新塑造和定位着教师的新角色。
2.教师角色定位的现实需求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据调查表明,国内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自身角色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冲突性,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和焦虑情绪,更有甚者慢慢遗失了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如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的诞生,强烈的冲击着教师思想观念,革新着教师的学习方式,创新着发展方式,更新着教育理念。因此,教师此时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方向,适应新型的学习和发展环境,重新定位自身教师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微课视域中的教师角色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微课,变革了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向学习者转变;提升了教师的自主能力,使教师向主体者转变;营造了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向合作者转变;提升了教师问题研究意识,使教师向研究者转变。
3.1微课视域下的教师是学习者。从横向来看,微课促使教师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所谓泛在学习,即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自由自在的学习。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一般只有5-10分钟,这就可以充分利用等车之时、等人之时、排队之时的的"微时间",实现随心所欲的 "微学习"。从纵向来看,微课促使教师走向终身学习。微课作为一种开放的在线网络课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随时更新,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教师的学习变得不再是"一劳永逸",而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教师变成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者"。一个具有成熟的知识观的学习者可能会相信,大部分知识是不断进化的,部分的知识是有待于发现的,少部分的知识是确定的。与之不同的是,不成熟的学习者可能会认为大部分知识是确定的,部分知识是有待于发现的只有少部分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微课视域下的教师,对自身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定位,是教师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成为学习型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3.2微课视域下的教师是主体者。微课视域中的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者。改变了传统教师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形象,还教师真正的主体地位。兰德说: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他目的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或他人利益的手段,正如生命以其自身为目的一样。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生存下去,他既不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为自己而生存意味着达到他自己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的。
微课开始关注教师的生命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自主、自觉、自信的主体发展。首先,微课中的教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微课资源,获得选择的主体性。微课中的教师实现了有针对性的碎片化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其次,微课设计更加生活化、简单化的设计素材,使教师可以基于身边的小故事、小策略、小素材,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开发内容,成为真正的课程设计者,进而增强课程设计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者"。
3.3微课视域下的教师是合作者。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资源,提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了教师现实情境中的合作,并在合作交互中,实现教师知识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对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这种知识既不同于学科专家和技术专家拥有的知识,也不同于那种与学科无关的一般教学法知识,它是教师对怎样使用技术来转换对学习者来说理解有困难或对教师来说表达有困难的特定主题从而使教学更有效的认识 。教师们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微课作为Web 2.0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在线课程资源,极大的促进网络上教师之间之间信息交流、合作、互动,形成一种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每一位教师把自己制作开发的微课放在微课平台上共享,不同的教师可以对微课提出"微评价",教师的通过"微反思"对评价的教师给予"微反馈",其他教师再给以"微评价"……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教师之间的合作链,促进教师的螺旋式专业成长。参考文献:
[1]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
[2]文娟,傅珏.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师的角色重构[J]. 科技信息,2009(2).10.
[3]张素雅,田友谊.国内教师角色冲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0-2011)[J].教师教育,2013,(7):75.
[4](美)爱因•兰德.新个体主义伦理观[J]秦裕,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3.
[5]闫志明,徐福荫. TPACK: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13,(3):5-9.
[6]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2.
作者简介:李慧方(1989-),女,汉,河南,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