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是什么

2014-08-07 08:12杨振威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天性教育者主体

杨振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忘记了教育到底是什么。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重新追问教育的本质,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前行的方向和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

教育首先是尊重和自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对象又是主体。过去,我们往往强调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外在教育都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一事实,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几乎都被视为罪恶,因为人生来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解放孩子,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有的教师习惯于代替学生做选择,代替学生思考,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目的是为了按照预设的标准把学生塑造为某一特定类型的人。这样做其实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人的天性。

教育是了解和发现。教师要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质;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就谈不上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教育时机,因材施教。

教育是指导和疏导。学生的成长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将他们的行为及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杜威说:“教育的一般功能所采取的一个特殊的形式就是指导、控制或疏导。”教育即指导说明了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者”,不仅仅是知识的输送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指导者。作为指导者,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学生一起成长、进步;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禀赋的学生,指导方法也应该不同,指导的策略也应有差异。教育即指导,意味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教育是挖掘和激励。“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教育者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天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相信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发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肯定地说,每一名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有效的教育,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从而成就每一名学生。

教育是身教和示范。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这要求教师有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教育精神是指教师有教育理想,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对工作有正确的态度,有奉献精神。教育智慧是指教师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育人的智慧。因此,教师要带头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

猜你喜欢
天性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