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的核心是课程特色

2014-08-07 07:04陈霞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素养

陈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对于民族文化保持深度认同,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让他们从小练好童子功、打好语文和精神的底子,是小学教育的题中之义。基于上述认识,自2005年起,荆门市竹园小学开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在调查其他学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盲目跟风,目的不明确;有的重表演形式轻精神内涵,具有形式主义倾向;有的不注重系统性,显得比较随意;有的重“读”轻“导”,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效性差。经过广泛论证,竹园小学选择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的角度切入,就是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实现了一系列预设目标。

让学生认识、了解和吸收祖国灿烂的文化,从小培养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了国家的历史,了解了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了中华民族的根。

让学生从小练好童子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打下语文的底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与积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右脑,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背书,如练字、习武,熟能生巧。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便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陶冶学生的性情,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少年儿童学习经典文化,重在开通达天地人之博大智慧,养平和且威猛之浩然正气。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从小培养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促进了学生的精神发育。学生中,知书达理的多了,文明守纪的多了,热爱劳动的多了,乐于助人的多了,还出现了以身残志坚的学生张琪慧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教师和家长惊喜地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远离了不良行为习惯。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精神普遍得到提升,教育视野普遍得到拓宽,文化底蕴普遍得到增强。近几年来参与探索和实践的语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公开发表或获奖近300篇,执教的优质课在全国、省、市获奖25节,多名教师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全国特色学校”称号。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这一课程的开发,激活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教师整合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为学校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群、强化育人特色提供了足够的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素养
我们的民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医的特色
多元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