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菱湖中学 浙江湖州 313018) ● (杭州第四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材使用观越来越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和研究.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内涵,从而出现了片面脱离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形,甚至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从头至尾都没有翻阅教材.
笔者近日听了几堂椭圆概念的新授课,也看了几篇“椭圆的标准方程”同课异构课的教学设计,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遗憾1由于时间太仓促,一节完整的椭圆概念课,被分成了2天2节课来实施教学,知识点之间失去了连贯性.大部分任课教师为了一节课的完整性,都掐掉了从圆到椭圆的演变过程,没有考虑学生对椭圆第一认识的感官知觉,对课前的引入素材没有作事后的论证.
遗憾2没有很好地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比如本节开头提供的动手操作探究部分;更没有对课本素材进行深挖掘,比如课本提供的例2;课后的探究与发现部分,也没有为后续知识的教学提供相适应的铺垫.
由于以上原因,笔者做了一次尝试,通过换课,一天内2节课连上,使课堂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并对“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了再设计,将其定义为“椭圆的概念及标准方程”.
师(拿起预先准备的圆柱形玻璃水杯):同学们,请看杯子里的水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众):圆形.
教师把杯子稍作倾斜,再次问:现在的水面又是什么形状呢?
生(众):椭圆.
师:很好!的确是一个椭圆.是否可以说圆柱的斜截面是一个椭圆呢?椭圆和圆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1(稍作思考后):圆柱的斜截面是一个椭圆,而且,由刚才玻璃杯水面形状的变化特点,我认为椭圆可以由圆经过拉伸或压缩而得到.
(以下是对教材探究部分的教学.)
师:不错,椭圆的确可以由圆经过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而得到.那么,什么是椭圆呢?总要给椭圆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义,并给出椭圆的方程形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椭圆的概念及标准方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昨天要大家准备的细绳、厚一点的硬纸板、2颗图钉,将细绳的2端用1个图钉固定在纸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生(一齐):是一个圆.
师:能解释一下以上作图中的几何原理吗?
生:平面上到一个定点(图钉)的距离等于定长(绳子折叠后的长)的点(笔尖)的轨迹为圆.
师:下面,我们再画一次,将细绳的2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用图钉固定在纸板的2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又是什么曲线?
评注从2个点重合到2个点分开,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从圆到椭圆的演变过程.
学生(一齐):是一(半)个椭圆.
师:的确是一个椭圆,得到半个椭圆的同学是少画了2个图钉的下方部分或上方部分.那么,谁能说出,在这次画图过程中,移动的笔尖(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生2(稍作思考):由于在笔尖移动的过程中,绳子的长度保持不变,2个图钉可以看成2个定点,因此笔尖满足的几何条件是:笔尖(动点)到2个定点(图钉)的距离等于定长(绳子的长度),另外,由于绳子在2个图钉间的部分是宽松的,因此,这个定长大于2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师:非常好,生2其实已经道出了椭圆的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2个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2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2个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图1
师:请同学们参看图1,并结合椭圆定义,对照椭圆定义的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试着将其转化为符号语言.
生3:设M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椭圆可以表示成以下点的集合:
{M||MF1|+|MF2|=2a,2a为大于|F1F2|的常数}.
师:非常不错,现在我们有了椭圆的文字定义、图形与符号定义,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解决为什么圆柱的斜截面是椭圆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42页,仔细阅读“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并试着解决“为什么圆柱的斜截面是椭圆的问题”.
很快,不少学生仿照证明圆锥的斜截面是椭圆的方法证明了“圆柱的斜截面是椭圆”.
评注与课堂引入相呼应,解决了茶杯倾斜后的水平面是椭圆的问题,并加深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通过研究曲线的图形和方程可以得到它的各种性质,也就是所谓的“数形结合”.下面,我们根据椭圆定义的文字表示和符号表示,并结合图形特点,来推导它的方程.
评注这一过程与大多数任课教师的设计相差不大,笔者不再赘述.
通过例题设计,加深学生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把握和椭圆定义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椭圆的焦点在哪个轴上,并写出焦点坐标:
例2分别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a=4,b=3;
(2)焦点F1(0,-3),F2(0,3),a=5;
(4)经过点A(-7,0),B(0,4).
评注通过例1及例2,特别是例2的第(1)小题,使学生能正确区分或考虑焦点在x轴或y轴上2种情形,并解决a2,b2与a,b容易相混淆的问题;通过例2第(3)小题的2种解法,向学生渗透待定系数法(解方程思想)与定义思想的运用;通过例2第(4)小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与待定系数法(解方程思想).
例3如图2,在圆x2+y2=a2(a>0)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PD,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图2
解设点M(x,y),点P(x0,y0),则
因为点P(x0,y0)在圆x2+y2=a2上,所以
x2+4y2=a2,
即
因此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评注此例题以教材中的例2为蓝本进行改编,增强了知识的一般性与探究的连续性.
师:通过这道例题,我们是否能从点的角度,并以代数为媒介,剖析圆与椭圆的关系?
师:非常不错!生4向我们解释了从圆到椭圆的演变过程.谁能结合例3的方法再次解释一下为什么“茶杯倾斜后的水平面是椭圆”的问题.
图3
师:很好!生5从代数方程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茶杯倾斜后的水平面是椭圆.
师:前面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椭圆、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椭圆与圆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动手,拿出细绳、厚一点的硬纸板、2颗图钉,将细绳的2个端分别用一个图钉固定在纸板的2个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椭圆;接下去,再将2颗图钉沿着2颗图钉确定的直线向外平移相同的距离,再次画出椭圆;如此多重复几次,观察随着图钉的外移,椭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椭圆越来越扁.
师:我们用离心率e来表示椭圆的宽扁程度,既然称为离心“率”,那肯定是一个比值.从刚才2颗图钉从重合到分离,到距离越来越大,导致图形由圆变化到椭圆,再慢慢变扁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哪2个量的比值来表示离心“率”呢?
评析将此部分内容提前,建立从圆到椭圆变化的完整知识体系.
调研表明,出现脱离课本进行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太“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诚然,教材的“基础性”与高考的“选拔性”的确有一定的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上.
第二,由于目前现成的教辅资料、学案、课件、教案比比皆是,教学中拿来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许多教师不善于或不愿意花大力气研究教材.
第三,误解课改提倡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真正意图.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脱离教材.毕竟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专家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将教材的编写思想渗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处理教材时,内容的调整、顺序的调整要十分小心(否则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要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而行,案例和例题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当地教学环境替换,但所换的案例和例题要反映教科书的编写意图,要能承载教材中案例和例题的教学任务.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使用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