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学军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2)
“怎样让学生学好立体几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相当多的学生对“立体几何”课程望而生畏,尤其是女生,更是谈“立”色变.问题在何处?笔者认为,主要是由“立体几何”本身的特性所致.首先,它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其次,从“平面立体几何”到“立体几何”思维跨度太大,出现思维断层,加之“平面纸”上研究空间几何关系,就显得无从入手,很不适应.不少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丑态”百出,定理乱用;再则,由于空间向量工具的引入,更使学生感到找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断然抛弃几何关系,做题就建系,导致对于空间问题中点、线、面等基本关系的判断全无感觉,更谈不上对空间关系的逻辑论证,立体几何的学习已完全失去其原本的教学意义.
学生无法用空间点、线、面等基本关系研究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找不到几何关系的基本规律,觉得空间线面关系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找不到头绪,从而无所适从.为破解这个难题,笔者历时数年,专门对复杂纷繁的“立体几何”大题,尤其是历届高考“立体几何”大题进行分析、提炼,发现几乎所有考题均与一个基本模型相关,而这个基本模型中恰恰隐含了“立体几何”中所有的几何关系:即线线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直线与平面的所成角)、面面角(2个平面的所成角).这个基本模型是一个四面体,每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鉴于它的重要意义,笔者把这个基本模型叫做“四直角四面体”.
“四直角四面体”是由“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点提炼而成的模型,它的优越之处是抓住了“立体几何”的本质规律,提炼出的几个简单的基本关系揭示了“立体几何”的基本结构,可以快速求出各种空间角(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解题时只要准确识别题型模式,快速从复杂的“立体几何”图形中分离出基本模型,即可轻松解决千变万化的“立体几何”大题,让解题由难变易,化繁为简.
让学生牢固掌握“模型思维”,将会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达到轻松提分的效果.同时,对立体几何这门学科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定义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空间四面体称为四直角四面体(如图1).
图1
若设β为斜线PA与底面ABC所成的线面角,δ为直线AC与侧面PAB的线面角,α为AB与斜线AP在底面ABC上射影AC的夹角,θ为AB与斜线AP的夹角,φ为斜面PAB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ψ为斜面PAB与侧面AP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则必有下列重要关系式:
(1)cosθ=cosαcosβ;
(4)sinδ=sinαsinφ.
证明已知PC⊥面ABC,作CB⊥AB,联结PB,由三垂线定理知,PB⊥AB.设AP=1,∠PAC=β,∠CAB=α,∠PAB=θ,∠PBC=φ,则在Rt△PAC中,
AC=cosβ,PC=sinβ;
在Rt△PAB中,
AB=cosθ,PB=sinθ;
在Rt△ABC中,
即
cosθ=cosαcosβ;
在Rt△PBC中,
由条件的对称性,可得
由面PAB⊥面PCB于PB,作CH⊥PB于点H,联结AH,则∠HAC=δ即为直线AC与侧面PAB的线面角.由于面HCB⊥面CBA于CB,于是
cos∠HCA=cos∠BCA·cos∠HCB,
即
亦即
sinδ=sinαsinφ.
为了使用方便,我们还可简化模型的制约条件,即只要三面角A-BDC中有2个面互相垂直即可.如图2,设∠BAD=β,∠CAD=α,∠BAC=θ,二面角B-AC-D的平面角为φ,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为ψ.若面ADB⊥面ADC(简记为β⊥α),则
图2
(1)cosθ=cosαcosβ;
(4)sinδ=sinαsinφ.
简化后的模型,由于只需α⊥β(角α所在平面与角β所在平面)即可使用模型,为解题操作带来更大的方便,我们称这个简化的模型为“直三面角”模型.
这个模型具有强大的威力,几乎可以破解所有求角(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的高考试题,故我们称其是最牛的基本模型.下举例说明之.
图3 图4 图5
例1如图3,在直三棱柱A1B1C1-ABC中,AB⊥AC,AB=AC=2,AA1=4,点D是B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1B与C1D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ADC1与ABA1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2013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题)
解(1)略.
(2)如图4,延长C1D交B1B于点P,联结PA,则PA为平面ADC1与平面ABA1的交线.因为D为BC的中点,所以PB=BB1,则PBA1A为平行四边形,从而PA∥BA1,即∠APD为异面直线A1B与C1D所成的角.故所求问题即转化为在三棱锥P-ABD中求∠APD和二面角B-PA-D的平面角.
由题设知:PB⊥面ABD,则面PBA⊥面ABD,从而三面角A-PBD为“直三面角”模型,分离后如图5.
由“直三面角”模型公式,得
图6
例2如图6,在直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BAD=90°,AC⊥BD,BC=1,AD=AA1=3.
(1)证明:AC⊥B1D;
(2)求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
(2013年湖南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图7 图8
(1)略.
(2)解设AC∩BD=O,如图7,由∠BAD=90°,AC⊥BD,BC=1,得
因为ABCD-A1B1C1D1是直棱柱,所以三面角A-D1DO是“直三面角”模型,分离后如图8.
作DH⊥OD1于点H,联结AH,设∠D1AD=β=45°,∠DAO=α=60°,∠D1AO=θ,∠HAD=δ,则
例3(原创题)已知在四面体A-BCD中,∠DAB=30°,∠BAC=60°,∠CAD=45°,AB=4,AC=2,AD=3,求直线AC与面ABD所成角的余弦值.
图9
解如图9,过点D作平面ABC的垂线交底面于点O,联结AO,则三面角A-DOC,A-DOB均为“直三面角”.
设∠DAO=β,∠CAO=α,∠DAC=θ=45°,∠BAO=α′,∠DAB=θ′=30°,α′=60°-α,则
cosθ=cosαcosβ,
即
同理可得
cosθ′=cosα′cosβ,
即
从而
故
图10
例4如图10,AB是圆的直径,PA垂直圆所在的平面,C是圆上的点.
(1)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2)若AB=2,AC=1,PA=1,求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
(2013年辽宁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解(1)略.
(2)由题意知,面PAB⊥面CAB,故P-ABC为“直三面角”.设二面角C-PB-A的平面角为φ,则由“直三面角”基本关系得
于是
图11
(1)证明:PQ∥平面BCD;
(2)若二面角C-BM-D的大小为60°,求∠BDC的大小.
(2013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解(1)略.
(2)由MD⊥面BCD,知B-MCD是“直三面角”模型.
又因为
所以
即
4sin2α=1,
亦即
从而
α=30°,
故
∠BDC=60°.
(1)证明:BC1∥平面A1CD;
(2)求D-A1C-E的正弦值.
(2013年全国数学高考课标卷理科试题)
图13 图14
(1)略.
AC⊥BC.
又AD=DB,得
CD⊥AB,
从而三面角A1-EDC即为“直三面角”模型,分离如图14所示.
设∠EA1D=β,∠CA1D=α,∠CA1E=θ,二面角D-A1C-E的平面角为φ,则由“直三面角”基本关系得
从而
于是
例7(原创题)如图15,已知四面体A-BCD中,∠DAB=60°,∠BAC=45°,∠CAD=90°,AB=2,AC=2,AD=2,求顶点D到面ABC的距离.
图15 图16 图17
解如图16,过点D作平面ABC的垂线交底面于点O,则DO即为点D到面ABC的距离.联结AO,则三面角A-DOB即为“直三面角”模型,分离如图17.
设∠DAO=β,∠BAO=α,∠DAB=θ=60°,则由“直三角面角”基本关系得
cosθ=cosαcosβ,
因为∠CAD=90°,DO⊥面ABC,所以∠CAO=90°.又∠BAC=45°,得
∠BAO=α=45°,
从而
cos60°=cos45°cosβ,
得
即
β=45°,
故
图18
例8(原创题)如图18,已知在三棱锥A-BCD中,∠BAC=45°,∠BAD=90°,∠CAD=60°,且AB=2,AC=3,AD=4,求三棱锥A-BCD的体积.
图19 图20
由“直三面角”基本关系得
cosθ=cosαcosβ,cosθ′=cosα′cosβ′,
即
cos45°=cosαcosβ,
从而
由
得
即
β=30°,
从而
于是
上述通过“基本模型”破解了各种类型的求角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其余试题的破解只能忍痛割爱,读者可以自己尝试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