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道容 徐 平
舒适护理在儿科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甘道容 徐 平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儿科发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舒适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哭闹情况、体温下降情况、住院时间、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等指标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儿主动配合情况、发热持续天数、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热患儿在临床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效果满意。
舒适护理;儿科;发热患儿;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不能单纯关注疾病的护理,而是转向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多个层次的整体护理。舒适护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患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持续高热使患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引起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住院发热患儿由于日常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发生改变,情绪特别敏感,所以满足患儿的舒适护理尤为重要[2]。本科室采用一套舒适护理模式,降低发热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医院的发热患儿200 例为研究对象,男117 例,女83 例,年龄5个月~8岁,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收集纳入研究住院患儿的体温表,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哭闹情况。
1.2 降温方法 ①物理降温:包括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穿衣盖被,温水浴及乙醇擦浴、冷敷等;②药物降温:口服安乃近10~20 mg/kg,每天1次,或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 / kg,每天1次,或布洛芬10~15 mg/kg,每天1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环境护理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减少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病房定期消毒,通风,配备冷暖空调,保持室温24~26 ℃,湿度50%~60%。室内光线明亮柔和,悬挂色泽柔和的窗帘,墙面张贴儿童卡通画,电视保持小音量播放童谣或动画片,床单整洁平整,床边加装防护栏,病房环境生活化,满足患儿日常生活上的舒适需求。
2.2 心理护理 儿科护理存在特殊性,患儿大多是独生女子,是家属的掌上明珠,患儿患病心情格外敏感,首先对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和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家属配合和理解,是实施舒适护理的前提。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治疗用药及发热患儿的日常护理,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尽量减少家属的紧张情绪。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心理特点及患儿的不同心理反应,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持面带微笑、声音温和,与患儿沟通或操作时,使用爱称或呼患儿小名,语速放慢,使用爱抚动作,对患儿用赞扬、鼓励的语言,能极大地满足患儿的虚荣心,使其心情愉快,获得患儿的信任,能主动配合治疗[3-4]。
2.3 各项护理操作 根据患儿病情和进食能力,帮助家属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尽可能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鼓励患儿多饮水,补充足够体液。发热时患儿唾液分泌减少而黏稠,口腔细菌容易滋生,发生口腔炎症,对患儿每天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温开水漱口,早晚各1次。降温时患儿容易出现大汗淋漓,应密切观察出汗情况,协助家属为患儿擦汗,更换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予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肛门,防止其他部位出现感染。对输液表现情绪各异的患儿,采用不同的输液护理方式,对合作型:采取宣教方式,告知其输液常识;对紧张型:采用分散注意力、温柔、鼓励的方式,得到其信任并配合输液;对拒绝型患儿,教导其家属如何固定患儿配合输液。穿刺时护理人员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合作型患儿做到稳、准、快,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儿身心的影响[5]。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哭闹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发热持续平均时间、穿刺时配合情况、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见表1、2。
表1 两组患儿舒适护理前后哭闹情况、配合情况、输液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表2 两组患儿发热持续天数、住院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儿发热持续天数、住院时间比较(d,±s)
组别 例数 发热持续时间 住院时间试验组 100 2.1±1.3 4.1±1.0对照组 100 2.9±1.1 4.3±1.2 t值 4.1255 1.3661 P值 <0.05 >0.0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整体护理角度出发,舒适护理模式的采用,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丰富了护理内涵。住院患儿由于日常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发生改变,且患儿应激能力有限,容易出现害怕、紧张心理。因此,为患儿提供更加舒适、高质量的护理,目的是让患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使患儿早日康复。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体温调节中枢调控性差,所以各种疾病都容易引起发热症状[6],因此本研究选取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舒适护理在发热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析本研究的结果,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后,试验组患儿的哭闹情况改善,哭闹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患儿的配合度也高于对照组,由于患儿紧张、哭闹和挣扎不配合必将影响穿刺成功率,采用舒适护理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由于患儿容易受外界环境及紧张、不安情绪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静脉输液环境及穿刺疼痛常常使患儿产生恐惧、反抗情绪,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增加穿刺的难度[7]。采用舒适护理后,住院环境更为舒适,护士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增加,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患儿对护士的信任感。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也能增加了患儿的信任感和舒适感,更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发热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体温变化快,家属心情紧张、焦虑不安或易于激怒,采用舒适护理,与家属进行多沟通,讲解发热的病程特点,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加强巡视,积极做到勤询问、勤观察,消除家属的紧张情绪,能更好的改善护患关系。所以本研究中舒适护理组家属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发热持续平均天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考虑可能是采用舒适护理后患儿及家属的依从性增加,护理方法的改进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说明舒适可以促进发热患儿的康复。本研究中试验组发生小儿高热惊厥有3例,对照组有6例,试验组的发病率少于对照组,但由于惊厥的并发症较重,对患儿影响较大,在护理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除了掌握轻快稳准熟练的抢救护理操作外,还应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护理在内的舒适护理,为有效控制高热惊厥患儿复发,减轻患儿家属心理负担起到重要作用[8]。发热患儿住院平均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由于引起发热的病因差异较大,部分家住农村、偏远地区患儿往往治疗不正规,病情较重,另有一些患儿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也会引起住院时间长短的差异。
综上所述,所谓舒适护理是为患儿提供舒适和人性化的病房环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发热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治疗。运用舒适护理对发热患儿具有良好的效果,能促进患儿康复。
[1] 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7-9.
[2] 韦琴,莫新少.舒适护理在儿科运用的探讨[J].医学文选,2003, 22(4):599-600.
[3] 周东红.舒适护理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 4(27):182-183.
[4] 蔡智梅,金海燕,张春宇,等.输液患儿的舒适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6(1):48-49.
[5] 郭静,郭银娟.舒适护理在儿科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18):94-94.
[6] 贺红英,尹秀玲.小儿烧伤发热9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14(12):65-66.
[7] 尚银鸽.小儿输液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2667-2668.
[8] 朱丽萍,周子花,吴爱华.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61-561.
R47
A
1673-5846(2014)09-0201-03
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四川自贡 64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