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邓利芬(1968-),女,广东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职教学20余年,主要担任汽修、数控、模具、机电专业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
摘要:“专业基础课”是相当于实验操作课而言。专业基础课是教学主课程,是构建和培养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知识内容。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教学却是职中教学的“拐点”。本人结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在教材使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作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基础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61-02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的教学,值得教师们去探讨。多年来,笔者在担任中职“机电” “汽车维修”“数控”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使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地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专业需要,整合教材
专业基础课起点高,与中学数学、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联系性强,对于中职学生可谓“拦路虎”。而教材编写往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有些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关系不够密切。有必要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突出专业岗位技能性和运用性,优化和整合教材。教学要抓住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不必过分纠缠抽象理论,不必着力于为什么,重在弄清是什么和怎么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机械基础》,在“汽修专业”方面,蜗杆传动、轮系、轴系零件、平面连杆机构、液压传动是重要内容。对“模具专业”而言,齿轮传动、螺旋传动、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是关键章节。紧扣核心内容,合理处理主次关系。
二、充分利用教具,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学习“运动副”知识,向学生展示铰链连接、燕尾滑轮、齿轮啮合的模型,以此让学生分别认识运动副、移动副、高副等概念,让学生看清运动副的接触元素,从而更好地区分低副和高副的排队原则。通过模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基础》课中,经常会碰到各种机械传动和一些常见的机构,合理地采用机械传动模型的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每种机械传动在直观上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和比较每种教学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也有助记忆和应用。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图形、文字、声音、图象、视频等并茂的多媒体,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功能方面有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如:学习“电动势,闭路电路欧姆定律”,利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通过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速度和数量,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和真实理解。又如:把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做成了动画,复杂的原理通过演示就变得直观又简单,从而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鲜明、生动地显示动态信息,帮助学生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决他们由直观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所以,老师们不仅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要成为优秀课件开发者和制作者更,并注重交流、合作与分享,把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三、贴近生活,注重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知识源于现实生活,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知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广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更重视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知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电工学知识,如在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时,可以从平常看到的现象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鸟飞到高压线上站立,安然无事;若一只脚站立怎样?学生对电器的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家电,讲“电容器的并联”,可将并联电容可增大容量的知识点拓展到电风扇、换气扇、洗衣机、电视机等常用家电维修中,通过维修演示,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学得维修方法而自豪,增强了学习自信。从课本扩展到生活,扩大课堂的有形空间,将课本枯燥抽象的纯知识、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如:减压阀与液化器钢瓶口的螺纹连接的旋入方式与钢笔螺纹的连接的旋入方式有什么不同;驾驶员使用螺旋千斤顶与钳工实习车间的台虎钳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成为“成功的发现者”,使学生觉得所学到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践教学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学习。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学习“轴的结构”知识时,如果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减速器中轴上零件的装拆实操为内容,学生完成轴系零件的安装及拆卸实践后,在教师有步骤的指引下,学生逐步理解零件轴向和周向定位,轴与零件的配合特点,轴的加工工艺等,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动手实践后,有疑问的,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深化理解。又如:在钳工实训中有目的给出某个零件的加工图纸,让学生讨论,选择工艺方案,再由学生来加工完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择量具来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总结和鼓励,经过实训,学生对“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测量基础”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只有让学生手和脑结合,接触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会觉醒,对知识掌握才会加快,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其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遇到新问题,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质就是知识提升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的“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学习兴趣会在这循环往复中延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要打破中职学校专业基础教学的封闭课堂,真正为专业实训课打下基础,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改变重理论传授,轻教学实践的认识,大胆调整和处理理论授课与实践活动关系,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教学要有意识地向专业实训课迁移,把相关原理与实际机械构造紧密结合起来,避免条、快分割。二是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的教学实验与实习资源。三是扩展校企合作途径,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讲解。
五、改革评价制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打破学校封闭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封闭的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创建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求学校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未来社会成功者的场所。要调动中职学生积极性,就要改变评价方式。既要注重理论考试评价,也要重视实践的考查,甚至更多通过动手实践,渗透考查理论知识。机械的拆装、机件器材的辨认、现场工作原理描述、实验与考察报告、生活知识观察、实验制作与创设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检测方式,真正体现理解并学以致用。要抓住评价这条“缰绳”,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施。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特别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走出去,请进来,到厂企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晓英.液压传动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
[2]陈力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