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斌
1月9日~10日,教育部在河南黄淮学院举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鲁昕副部长指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已经列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使其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紧随其后,3月25日,有6所地方本科高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被视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
令人困惑的是,在这样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大调整中,堪称中国职业教育“排头兵”的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却被泼了“升本”的冷水,一刀切地强制定格在专科层次。按照零星已知的顶层设计,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特色在于各司其职,现有的中职、高职按兵不动,而由近两年升本的民办高职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现实的问题在于,虽然百所示范高职被禁止“升本”,但近两年非重点民办高职的“升本”大门却似乎已经洞开,基于生源“救市”这一政策下,升本的“民校”并非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名校。另一个已被教育部确认的事实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所以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因为借着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东风”,在1999年后普惠式“升本”的640多所地方高校(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中,很多存在办学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等共性问题,其办学实绩大都没能达到政府的预期,甚至还拖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后腿”。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确定承办本科职教的目标学校,难免让人对决策逻辑的科学性产生疑问:职教比本科容易举办,办不好学术本科的高校肯定可以去办高职本科,而且还能解决地方本科高校生源和教师学术资源匮乏的矛盾;办不好专科职教的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可以放宽条件让其“升本”,借助社会对本科学历的盲目崇拜来解决其生存问题;国家示范高职是社会公认的专科名校,大都生源不愁、办学红火,应当按住“升本”冲动,把“升本”的机会让给生源枯竭和区位弱势的院校;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是本科,转办高职已降了“身份”,让其受了委屈,理当优先确保其“本科”层次不变,而不宜完全采用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其生存压力。
仔细回味,这一顶层设计的政策架构和管理导向完全是基于生源“救市”,逻辑之中有意无意地暴露出职教的弱势和对职教的偏见。
其实,我们口口声声说按市场规律办教育,但真正做起来却常常大打折扣,甚至背道而驰。众所周知,既然办不好研究型本科,也未必就能办好职教本科。传统本科的师资结构和培养体系短时间内定然无法脱胎换骨地适应职教办学,而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做法不仅难以实现改革初衷,反而会释放出政府“包办”弱者和纵容后进的错误信号,使很多本已非常松散、慵懒的地方本科高校进一步产生“唯上”依赖,全然没有危机意识,更无锐意进取意识。从根本上讲,教育属于服务行业,办学当由市场抉择,关停并转理应优胜劣汰,效益不好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根本无须政府“平衡”,放任部分办不下去的民办高职“升本”,不仅不合逻辑常规,而且更会伤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办学绩效较好的国家示范院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