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反思

2014-08-07 12:07刘爱杰
体育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运动员动作

王 雄,刘爱杰

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反思

王 雄1,2,刘爱杰3

在当前世界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深刻背景下,高强度、密集型的赛制模式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发展和演变。近年来,美国职业体育的繁荣催生出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新发展,中国奥委会在备战伦敦奥运会周期与美国具有代表性的AP训练机构合作,进行了身体功能训练团队工作的实践,给中国国家队带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介绍了团队工作中FMS测试、物理治疗、身体功能训练三项主体实践内容,对其中揭示的问题进行重点解析,对国家队的整体实践探索过程进行述评;对当前国内体能训练领域的阶段定位、人才培养机制及行业协会发展、批判继承和创建自主特色的训练体系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针对性建议。

身体功能训练团队;AP;训练体系;实践;探索;发展反思

1 前言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引领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竞技体育也正经历着从以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科学技术要素为主的集约型模式的转变[3]。在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下,世界竞技运动赛事密度和对抗激烈程度大幅增加,一些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训练理论已不再适应当前训练形势的发展,一些曾经对运动训练起过重要作用的训练方法也已不符合训练实践的需求[1],进一步强化理论的变革和实践的创新成为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的主旋律。

在所谓的“体能”训练领域中,即我们传统的相对运动技术而言的身体训练领域,欧、美体育发达国家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及应用方面均走在前列。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4],以乒乓球为开拓先锋的运动队开始重视体能训练,并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与不足。特别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119工程”,针对占据奥运会119枚金牌的田径、游泳、水上三大体能主导类基础大项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对体能领域的关注。在一批先驱学者、专家、教练员从俄(前苏联)、德、美、英、澳等体育发达国家引入了全新的理念、理论及实践方法后,国内广大群体才逐渐接触和了解到各种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其整体的趋势,是之前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前东欧国家的训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美、英、澳等国的训练体系所挑战。由于当代欧美等国的职业体育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影响,特别是由于美国在竞技体育中的传统强国地位,使当前美国的体能训练体系对我国运动训练的直接影响更为深远。

为了强化伦敦奥运备战工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身体功能训练理念,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会和美国Athletes’ Performance运动训练机构(简称AP)合作于2011年9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正式成立了“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简称“团队”)。身体功能训练团队是我国竞技体育在体能训练领域一次大范围的实践性探索。美国AP作为中国军团备战奥运的首个国外合作机构,有着美国职业竞技体育发展的深刻背景。AP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训练服务机构之一,其训练体系的优势在于它整合了当前世界上训练、康复、营养和心理等领域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并将这些板块有效整合成一体,可发挥出更大的系统合力。此外,作为美国职业体育模式下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训练服务机构,其在场地设计、器材配置、组织模式、市场运作、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通过团队的工作,在这些层面汲取国外的先进方法理念,对国内体能训练领域的发展有较大的借鉴意义[2]。

自2011年9月—2012年8月,团队工作分为4个阶段,即启动准备阶段、基础培训和初步服务阶段、个性化深入服务阶段、奥运赛前和赛时服务阶段。团队外方人员包括来自AP的11名身体功能训练专家和5名物理治疗专家,并成立了中方专家组、助理教练组协助团队工作。团队根据各项目国家队备战工作情况先后为20余支队伍提供了身体功能训练指导及物理治疗服务:根据队伍训练安排全面深入开展工作的项目有乒乓球、体操、跳水、游泳、射击和柔道;根据集训情况轮换跟队的有排球、蹦床、赛艇、水球、曲棍球、激流回旋和皮划艇;根据部分重点运动员的个人情况进行专家会诊的有田径、射箭、举重、跆拳道、拳击、沙滩排球、击剑、帆板和现代五项等。在团队实践内容方面,涉及测试、训练、康复、营养以及人员培训和场(馆)配置改造等多个方面。本文将重点解析其中的FMS测试、物理治疗、身体功能训练三项主体业务内容,对国家队的实践探索过程进行述评,并对其中发现和揭示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对当前国内体能训练领域的认识和思考进行探讨性的论述。

2 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主体实践内容

2.1 FMS测试——了解运动员训练伤病风险和动作模式

Mincik.K等人[13]运用Kappa检验对39个运动项目进行FMS测试研究后发现,7个测试动作的统计量区间在0.75~1.0之间。FMS测试结果被普遍认为是有效和可靠的[7]。FMS评分标准分为4个层级,按照动作表现符合动作模式(3分)、完成动作但出现代偿(2分)、无法完成动作(1分)以及出现疼痛症状(0分)来分别判定。通常认为,运动员在某项动作测试中出现1分(功能不良)或0分(疼痛)的情况,其训练或比赛的损伤风险增加[8]。

在团队工作期间,专家对11个项目的181名中国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了首次FMS测试(表1),7项动作测试得1分或0分的人数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列为:躯干稳定性(52.48%)、肩部活动性(27.62%)、深蹲(17.68%)、旋转稳定性(14.37%)、弓步蹲(7.18%)、跨步(5.52%)和仰卧直膝抬腿(3.87%)。可以看出,躯干稳定性不够和肩关节灵活性差是中国国家队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测试结果显示,半数以上中国国家队运动员在躯干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功能不良(25.41%)及疼痛症状(27.07%),其主要原因:在完成上肢对称性动作过程中,躯干在矢状面稳定能力较差;在完成上肢闭合运动链动作过程中,脊柱在额状面的稳定能力较差;在筛查测试中腰部疼痛症状较普遍。根据上述情况,团队专家在训练方案中设计了辅助性俯撑、跪姿拉砍及纠正不对称性的侧桥动作等一系列核心稳定性练习,加强对运动员脊柱这一薄弱环节的保护,为上下肢发力建立稳定支点,减小和缓冲全身各关节及肢体末端的负荷,从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以达到损伤预防的效果。

表 1 中国国家队181名运动员FMS七项动作测试分值统计一览表Table 1 7 FMS Movement Test Score of 181 National Team Athletes

在肩部活动性方面,占27.62%的运动员表现出疼痛症状(27.07%)和功能不良(0.55%)。团队专家发现以上现象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肩关节内旋与外旋、体前与体后的肌群力量不对称所导致。为此,团队专家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了提高肩胛骨稳定性、协调前后肌群等相关纠错性练习,从而改善肩关节动作模式,使肩部疼痛症状逐步减轻至消失。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我国运动员长期高强度的重复单一专项技术训练,缺乏多方向、多维度灵活性和稳定性动作练习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专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关节灵活度受限、躯干稳定性降低以及动力链能量泄露等问题也逐渐增多,并成为运动员继续提升竞技能力的瓶颈。这种由于训练过度专项化带来的成绩和伤病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建立起新的平衡,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此外,从各项目FMS测试结果差异发现(表2),沙滩排球、乒乓球及跳水项目平均分值仅略高于及格线(14分),而射击、体操、排球及马拉松项目的平均分值则低于及格线(14分)。Kiesel K等[9,10]人通过FMS测试在足球运动员中的应用研究证明,FMS测试总分14分以下的比14分以上的运动员损伤概率更大,且身体存在非对称现象的运动员损伤概率增加2.3倍。中国国家队FMS测试整体情况表明,11支我国传统优势或潜优势项目队伍的重点运动员,其潜在的伤病风险问题极其严峻。

表 2 中国国家队11个项目FMS测试分值统计一览表Table 2 FMS Test Score of 11 National Team Sports

从测试人数达10人以上项目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项目在测试分数上与专项关联的动作模式有较大关系。测试过程中发现,游泳项目运动员在肩部灵活性方面得分较低。

游泳运动员在专项中需大量使用转肩、移臂等动作,肩关节灵活性理应普遍较好,但问题出现在排除性测试中,部分运动员的肩部存在伤病疼痛症状,大幅拉低了分数。这些运动员大都存在肩峰下撞击综合症的典型症状,由于其肩后肌群力量薄弱,肩胛骨位置偏前,导致肩峰与肱骨之间空隙减少,当运动员在做伸肩、外展肩等动作时穿行其间的肌腱及软组织与肱骨头摩擦产生疼痛。

很多赛艇运动员在躯干稳定性方面存在功能不良或疼痛症状,主要是由于赛艇运动员划桨过程中,腿部蹬伸的力量通过腰部进行传递,在划水中期腰部承受的剪切力负荷达到峰值,过度的负荷引起髓核突出或导致关节结构损伤,所以,对赛艇运动员的腹肌和腰椎周围小肌肉群的训练尤为重要。

排球运动员在测试中的各单项得分均低于整体平均值。调查发现,很多运动员在完成深蹲动作时主诉膝部疼痛,痛点分别在股四头肌肌腱与髌尖末端或胫骨粗隆等位置。由于排球运动员需要完成大量的起跳、落地、侧向救球等动作,膝关节须承受大量纵向与横向的动作负荷,导致膝关节韧带等支撑结构拉力过高,另外,运动员的臀大肌力量弱或不会主动发力,在起跳落地动作中股四头肌过度代偿导致髌腱负荷过大,最终导致髌腱出现退行性变,从而产生了典型的“跳高膝”症状。另有部分运动员的疼痛症状出现于腰骶部位,且主要发生在主攻、副攻位置,进攻位置的运动员需完成大量的反弓式扣球、发球等动作,背肌力量不足或疲劳易造成腰椎间盘横突或退变而出现疼痛。

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跳水与体操运动员在肩部灵活性测试环节中得分较低。体操运动员由于上肢肩关节长期完成大量支撑、腾翻和回环等动作,长期反复的微细损伤使得关节囊及相关韧带松弛,而导致急、慢性肩关节炎、肩关节脱位和肩袖粘连性囊炎等症状出现。跳水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症状多出现在跳台运动员中,由于运动员从10 m高空跳下双臂伸直入水,入水瞬间肩关节承受水面巨大冲击力,大量重复的专项训练造成运动员肩袖疼痛。乒乓球运动员需要完成大量的提拉、扣杀、削切等动作,在肩缝下滑膜囊、韧带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部位易出现磨损导致的炎症。射击运动员的功能不良或疼痛症状主要存在于躯干稳定性测试,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长时间保持侧身站立的稳定姿势,腰骶部肌肉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易造成腰肌劳损或脊柱侧弯,尤其是训练年限长、肌肉力量不平衡及肌力下降的运动员。

FMS测试不仅暴露出了训练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团队专家通过测试结果有效了解到运动员的伤病潜在风险和动作模式的个体化情况,为针对性实施物理治疗以及制订科学合理的身体功能训练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2.2 物理治疗——促进运动员的伤病康复进程

物理治疗 (Physical Therapy)属于康复医学范畴,研究范围较广,其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是通过检查神经、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借助理疗、手法放松及动作疗法使受伤运动员恢复并逐步提升肌肉和关节的功能,从而使运动员快速康复并重返训练和比赛。由于能够有效提高伤后恢复速度并预防损伤,AP专家将物理治疗的部分方法、手段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功能性训练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竞技体育向高强度、多赛制发展的新形势下,运动员在训练中要进行大量的专项动作练习以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但长期重复性动作练习易导致关节劳损。物理治疗师主要通过纠正动作模式的训练方法和放松理疗手段来促进机体康复。其主要方法:通过放松强侧肌肉收缩、加强弱侧肌肉力量,从而恢复机体正确的关节位置和平衡状态;通过动作控制练习,建立正确的神经肌肉支配模式,提高动作的精确度和经济性;通过训练前、后加入预防损伤练习或再生恢复练习,如软组织放松和筋膜放松等,以缓解肌肉紧张对关节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预防运动损伤再次发生。

由于国内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急、慢性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体系,很多一线教练员缺乏科学检测、预防和康复训练的专业技术支持,容易导致教练员过度重视与专项技术动作相关的力量练习。此外,由于过分强调大运动量和高强负荷,忽视了动作模式和骨骼肌系统的和谐发展,在训练计划中缺少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对立统一的练习方法,缺乏“本体感受训练”以及针对某些损伤易发部位进行的离心式保护训练,使许多运动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位置不正确、肌肉力量不平衡或动作模式错误等问题,导致损伤出现。即便康复后,运动员回到训练中仍采取错误的动作模式,从而出现“老伤频发”的现象。

从团队物理治疗工作统计情况看,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5位物理治疗师为127位中国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了1 213人次的伤病诊断及康复训练课,在接受物理治疗的127名运动员中,有14个项目的71人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占治疗总人数的55.9%,占中国奥运代表团运动员总人数的17.9%。统计发现,71人中有14人获12枚金牌、13人获10枚银牌、4人获4枚铜牌,奖牌数分别占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所获金牌总数的31.6%、银牌总数的37.0%及铜牌总数的17.3%。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是普遍性问题。此外,结合FMS测试结果,团队物理治疗师发现,中国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损伤多集中在肩关节、腰部和膝关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训练中长期使用错误的动作模式,在其根源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这些伤病也因此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复发性。

2.3 身体功能训练——巩固运动员专项训练的动作基础

近10余年来,在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高水平职业体育运动队中,广泛采用了身体功能训练(包含动作模式训练、伤病预防训练、恢复再生训练等)的方法,在运动损伤预防、训练效率提高、竞技能力提升及运动寿命延长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反馈,身体功能训练也成为当前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传统的体能训练模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问题,如国内一些队伍的体能训练还停留在组合式器械的使用上,这对于发展肌肉和力量水平效果是明显的,但训练时固定、单一的动作轨迹使得身体的部分区域或肌肉群孤立发展,特别是在持续的高强度训练模式下,往往会增加运动员的潜在伤病风险。

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整合机体各项素质用于优化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达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功能性训练体系打破了以往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范畴,强调“像准备比赛那样准备训练”,强调多关节、多平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以及速度和负荷变化下的完成身体功能动作的能力,强调训练控制下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功能性训练认为“竞技就是动作”,强调动作是身体运动的基石,强调机体的系统化功能,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发现机体弱链,纠正机体的不对称、不平衡情况,围绕支柱力量、核心稳定、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协调发展等要素来提高运动员整个身体动力链传输能量的效果,通过优化动作模式来使得运动员的动作更加有效、经济和稳定(表3)[11,12]。

表 3 传统体能训练和身体功能训练特点一览表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这种强调以实现和发展“身体功能”为核心的方法体系,与传统专项训练的理念从根本上并不矛盾。首先,功能性训练并不取代专项训练,而是为专项训练“打基础”,通过改善机体不对称和不平衡,提高整体训练质量;其次,在专项训练出现“瓶颈”的时候,通过身体功能训练系统性提升人体动作能力,有助于实现专项成绩的突破;另外,功能性训练体系中许多具体的动作模式都是围绕专项设计的训练动作,从某种程度上是专项训练的实战准备阶段。

功能性训练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训练方法,在力量发展和强化专项能力等多方面仍需要传统方法,两者之间要紧密衔接,填补空隙。即便在国外,功能性训练也经历了十多年的认知和争论,至今仍存在许多不同认识。而且,功能性训练体系在国内刚刚被引进,如何与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相结合,打造出更适合我们自身的训练体系,仍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过程来融合发展。

身体功能训练是这次团队主体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保障队伍在备战过程中维持稳定可靠的竞技水平,特别是针对我国的技术类主导项目,按照竞技动作“金字塔”的结构,确定了团队和专项教练员的工作层次内容(图1)。团队的主要工作层次是针对中国国家队运动员的动作模式不正确、过多动作代偿和伤病复发率高等情况,改善运动员机体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加强训练中的损伤预防和促进机体恢复再生,逐步优化机体的基本动作模式和专项动作模式,进而协助专项教练员实现高效的比赛动作模式[5]。

图 1 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与专项教练员主要工作层次示意图

AP训练体系中身体功能训练主要包含7个板块的内容:支柱准备、动作准备、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技能训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能量系统发展和恢复再生(表4)。在AP系统引导下,针对这7个板块的内容,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方案和动作细化标准是统一的,以确保在问题的处理和方案的确定上保持一致性;同时,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殊情况和个体需求,训练计划又具有个体针对性。团队专家根据队伍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训练方案,从而将标准化和个性化统筹兼顾。

表 4 AP身体功能训练板块构成一览表Table 4 Functional Training Blocks of AP System

以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2012年3月份为期4周的集训实践为例。根据女子排球队教练组提出的要求:主要针对运动员的爆发力、核心力量、平衡能力、灵敏性及速度进行训练。在整个阶段8堂训练课中,团队外籍专家共采用了20种功能训练动作(表5),根据训练目标与负荷节奏,每堂课选取6~8个训练动作,并针对不同位置的运动员设置个性化训练强度。从方案中可以看出,跑台抗阻最大冲刺和弹力带负重上跳等练习主要发展下肢爆发力,双手交叉下拉主要针对上肢爆发力,单脚八向稳定练习和脚踝八点伸展练习主要发展平衡能力,瑞士球静力抗阻练习、土耳其起立等主要针对核心力量,五点追逐跑发展运动员的速度灵敏性,拦网跳练习是结合专项的动作练习,泡沫轴再生、排架静力拉伸和瑜伽则属于恢复再生板块。整个训练方案根据教练组要求和排球专项特点科学设置,方法多样、变换灵活,在训练中调动了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训练反馈。

表 5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身体功能训练动作一览表Table 5 Functional Training Plan of Women’s Volleyball

3 中国国家队实践探索的成效与反思

3.1 “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初步实践

团队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为“大本营”,集合了AP及国内的专家、教练员和物理治疗师组成了一支“复合型训练团队”。团队的体能训练师在跟队过程中,针对重点运动员的伤病问题进行报告反馈;团队从总部派专家或物理治疗师前往解决问题,在物理治疗师诊断后由体能训练师执行运动员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个案,物理治疗师将详细案例以报告的形式发给AP在美国的资深专家寻求支持。这种“后备支撑”的专家服务方式以及训练和康复紧密衔接的协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身体功能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为完善我国运动训练保障机制,建设新式复合型科学训练团队积累了经验。

3.2 训练理念和模式的变化

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给中国国家队传统训练理念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全新的训练模式在训练安排上更加系统化,队伍训练计划按照整个备战期、集训期、每月、每周的大、中、小周期和板块进行系统安排,训练和恢复再生、功能性训练与专项训练、集训期和赛期都衔接紧密。训练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训练中针对专项的特点以及运动员个体特点来制定训练方案,同一动作的负荷、组数也注重个性化差异,多种功能性训练器械的使用也大大丰富了训练方法。训练动作标准化,AP专家对于训练动作的到位要求非常严格,通过讲座指导、资料发放、视频观摩等方式,让运动员了解动作要领,确保训练时的动作质量。训练效果监控化,对周期训练效果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监控,一方面可有依据的调整训练计划,同时也让教练、运动员及时看到训练成效,提升训练的主动积极性。

这种训练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让中国国家队进一步开拓了视野,了解和体验到身体功能训练带来的良好功效,加强了对伤病预防的重视,也推动了科学训练知识的普及。这种良好变化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许多优秀国家队的主动吸收和积极创新,相关队伍的积极配合和开放性思维,有效促进了新式训练方法在队伍中的融合发展。

在团队外教的工作过程中,中国国家队对于优秀体能教练员的工作理解进一步加深。在业务能力上,外教对于训练方法烂熟于心,根据现场器材情况可以随机应变,达到同一训练目的有多种方式;对专项特点分析到位,要求到位;身体力行,亲自示范动作,动作要点讲解清楚。在执教理念上,外教注重最大程度的调动运动员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对训练动作的要点及目的讲解科普化,实施过程中对动作的到位程度要求严格;注重沟通,了解队伍教练组的整体计划安排,训练氛围张弛有度,寓教于练、寓教于乐。

3.3 反映出的问题及不足

在团队一年的备战过程中,AP专家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和现状也有其自身的认识。AP专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战略从结果上看是成功的;在金牌的背后,是举国体制下广大富有奉献精神的教练员以及早期专项化训练出来的运动员刻苦训练、努力拼搏的结果;中国运动员在依靠大量重复练习的技术类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射击等)中更有优势,在这些项目中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技能水平。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运动员存在大量的、重复的损伤;其次是训练效率低下,运动员训练的主动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训练的动作模式不合理,存在严重的能量泄露情况,极大地降低了训练的经济性和实效性,这对于一些主要依靠人体生理供能的项目有着更大的影响。在体能训练的场(馆)设施问题上,虽然国内很多场(馆)都配备了昂贵的训练设施,但场地布局设计和器械系统配置却并不合理,一方面,缺乏对运动项目的针对性,专业的竞技体育训练房与大众健身房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器械的选用没有系统规划,缺乏合理的科学设计。在营养干预方面,AP专家在部分队伍当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干预尝试,发现国内整体对于营养手段的关注度都还不够,仍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环节[6]。

此外,与国外相比,在体育科研及训练保障系统领域,我们缺乏一个长期机制性的信息资源平台或系统性数据库。在四年一届的奥运备战周期中,国内每届科研或教练团队在运动员机体机能监控、体能测试、伤病案例、训练计划等方面虽然采集了大量测试和训练数据,但对这些原始资料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和记录保存。这就导致了新一届的团队对于信息的获取重新从零开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利于队伍科学训练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4 国内体能训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4.1 当前所处的阶段和定位

毋庸置疑,体能训练是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的热点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的队伍及科研机构、院校都在大力推进,一些省(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近阶段都进行了重点投入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这对体能训练领域认识的发展与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转型的一份催化剂,对原有训练模式是一场革命性的改变。体能训练热点的兴起,也说明这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矛盾:传统训练方式已不能满足竞技体育日趋激烈的发展需要。

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也存在诸多争议和困惑。整体来说,国内的体能训练还属于“引进来”、“借鉴吸收”的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化的吸收和自主创新;我们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行业协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国外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还不够深入,很多借鉴的过程还停留在表面。中国训练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竞技体育个性化、专项化、实战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结合和共同推进。

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要认识到,现有的矛盾和问题属于当下的时代阶段,是事情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路径。我们需要在学习、借鉴、认识、吸收、实践、反省、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在问题的提出和矛盾的解决当中螺旋式发展,而不能单拿某一现象或问题以偏概全。我们要全面分析,合理推断,要遵循规律,不能一蹴而就。4.2 人才培养机制和行业协会的发展

人才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主体因子和核心要素。当前,国内体能训练领域人才的缺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一线体能教练员能力水平与队伍的要求尚有差距;二是,体能教练的职业缺乏足够吸引力,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问题的根源则是培养机制和行业体制的问题。

教练员是先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直接实践者,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能教练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和执教能力是决定其训练质量的要素,也是训练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内许多运动队的体能教练仍由专业教练员、队医或科研人员兼任,一些队伍虽配备了专职的体能教练,但对运动训练科学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训练手段传统单调,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对于新颖的训练手段只模仿其表面动作,而未真正把握其内在的理论和规律。体能训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知识的学问,相关的理念方法发展、更新迅速,如果对体能教练没有长期性规划的培养方案,必然不能满足队伍训练发展的需要。另外,体能训练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体能教练员还不是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岗位,其职称序列的建立关系到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保障机制,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将危及行业发展命运。

此外,对于体能教练员能力水平的评价,应该建立起客观的考核标准。国内目前主要还是以专业成绩作为评判的主体因素,特别是在一些技术主导性较强的项目中,体能训练的成效被忽视,体能教练的甄别标准不够统一。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不是相互叠加、短期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磨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体能训练必然是提高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有效抓手,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以“金牌至上”、急功近利的追求专项成绩的思想和评判标准看待这个问题,只会遏制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组织机构上,国内还没有类似于美国体能协会(NSCA)这样有巨大行业品牌效应的专业协会组织,体能训练的学者、专家相互认同度较低,学科的发展也处于较分散的状态。政府需要发挥其行政主导职能,逐步建立起我国体能行业教练员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为行业的发展奠定根基;同时,国内多元化需求决定政府体育部门不可能包办行业内所有的培训和认证,还需要国内竞技体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整合各方资源进行多渠道开拓,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化前沿交互平台,持续推动和促进国内体能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4.3 批判继承,创建自主特色的训练体系

国内对外来的训练体系易产生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外来主义,认为似乎只有来自国外的理论才是深刻、科学和正确的;另外一种则是保守主义,认为国内的传统方法更为有效,国外许多方法或都华而不实,且很难适用于我们的运动项目。两种观点都存在着片面性,尤其后者保守性的思维模式禁锢了我们可能的突破与发展。

国内训练体系的根基是前苏联和德国的训练学体系,近十余年来才逐渐接触到美、英、澳等国的训练体系。美国如AP的训练体系,是在NSCA等专业机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知识板块、方法手段进行整合创新而成,在很多领域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先进性,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突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对于我国的训练领域来说,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自身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不可忽视的优势,目前主要是缺乏系统化的总结和结合时代的创新。无论哪一种体系,其训练科学的基础都是相同或相通的,科学和真理是惟一的,不随类别、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在体系中主要是应用的系统原则和方法手段的差异。

训练体系的建立需要在系统化思想的指引下,在理论发展和实践摸索中不断扩充,从而形成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的整体,它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继续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系统,把握住其本质精华;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和队伍现状进行实践尝试,依靠专业人员的团队合力,通过整合多层面、多领域的资源逐步总结出符合中国运动员及各项目发展需要的训练方法;此外,创新是最关键的过程,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机制,特别是要鼓励并正确引导国内的年轻教练进行创新尝试,为新事物的孕育提供适宜土壤,才能加快中国体能训练领域兴起、变革和发展壮大的过程。

5 结语

近几年“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多元学习方式,促进了我们与世界先进训练理念的交流与磨合,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放开眼界,了解世界前沿的动态资讯。尽管目前国内体能训练领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通过借鉴和吸收,我们已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体能训练关注度的提升,也预示着它在国内的发展存在着巨大潜力。无论是系统化的引进与国际前沿相接轨,还是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训练体系,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思辨、创新和务实的态度,深入分析各种前沿训练理念形成的原因和科学依据,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精华与世界先进理论的发展有机结合,最终将其落实在实践创新的层面,从而为促进我国训练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做出时代应有的贡献。

[1]陈小平,梁世雷,李亮.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J].体育科学,2012,32(2):3-13.

[2]王雄. AP模式解析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1):28-31.

[3]肖天.论竞技体育创新的思想基础[J].体育科研,2011,(4):1-4.

[4]闫琪.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J].体育科研,2011,32(5):37-39.

[5]张英波,尹军,王雄.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总结报告[R].2012.

[6]ATHLETES’ PERFORMANCE.Performance Review & Recommendations: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Z].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Information,2012.

[7]DEYDRE S TEYHEN,SCOTT W SHAFFER,CHELSEA L LORENSON,etal.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A Reliability Study[J].J Orthopa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2,42(6):530-540.

[8]GRAY COOK,LEE BURTON,KYLE KIESEL,etal.Movement: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Screening,Assessment,Corrective Strategies[M].Human Kinetics,2011.

[9]KIESEL K,PLISKY P,BUTLER R.Functional movement test scores improve following a standardized off season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player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1,21:287-292.

[10]KIESEL K,PLISKY P,VOIGHT M.Can serious injury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be predicted by a preseaso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J].North Am J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7,2:147-158.

[11]MARK VESTEGEN.Core Performance Essentials:The Revolutionary Nutrition and Exercise Plan Adapted for Everyday Use[M].Rodale Books,2006.

[12]MARK VERSTEGEN,PETE WILLIAMS.Core Performance:The Revolutionary Workout Program to Transform Your Body and Your Life[M].Rodale Books,2004.

[13]MINICK KI,KIESEL KB,BURTON L,etal.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J].J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2010,24:479-486.

ThePractical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alReflectionofFunctionalTraining-TeamChina

WANG Xiong1,2,LIU Ai-jie3

Under the profound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ized and commercialized world’s competitive sports,the high intensity and concentrated schedule of competitions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n athletes’ physical capacity,which also br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The prosperity of American professional sport in recent years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performance training area.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collaborated with the Athletes’ Performance,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organization of US training system,during the preparing time of London Olympics.This cooperation successful brought the new train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national team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ree main parts including FMS test,Physical therapy and Functional training,analyzes the revealed problems and makes a conclusive comment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Functional Training-Team China.Towards the stage of domestic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field,coach’s education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critically inheriting abroad training systems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native characteristic system,the article gives revelations and also provides with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performance training.

functiontraining-teamChina;athletes’performance;trainingsystem;trainingpractice;exploration;developmentalreflection

1000-677X(2014)02-0079-08

2013-12-18;

:2014-01-14

王雄(1984-),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能训练和健康促进工程,Tel:(010)87183309,E-mail:wangxiong223@gmail.com;刘爱杰(1957-),男,安徽淮南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Tel:(010)87182060,E-mail:liuaijie@vip.sina.com。

1.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 体能训练中心,北京 100061;2.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84; 3.国家体育总局 竞技体育司 北京 100061 1.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Beijing 10006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Beijing 100061,China.

G808.1

:A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运动员动作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动作描写要具体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