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2014-08-06 02:58蒋亚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广州教育

蒋亚辉

摘 要:教育是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抓手。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将为广州教育优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广州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广州市已初步建构起基本适应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教育现实需求的、与世界文化名城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广州教育传承了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保持了城市文化的稳定和延续;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塑造着文化名城的精神品格、发挥着名城的文化辐射功能,促进了城市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与国内外的其他世界文化名城相比,广州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当前,广州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确保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加强创意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发展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惟其如此,教育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广州;教育;文化名城;文化强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36-07

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是广州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教育是这一抓手的着力点。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将为广州教育优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广州教育的改革发展,也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教育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教育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已初步建构起基本适应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总结广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正视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探寻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有效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联

文化与教育层层相因、紧密相联。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没有教育,文化就无由存在和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教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基础。广州教育改革发展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彼此包含、彼此渗透。要将广州培育为世界文化名城,必须对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做全面的把握。

(一)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教育发展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处处受文化整体的制约。城市文化传统制约着广州教育,也推动着广州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广州教育承载着羊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广州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发展,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以适应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广州教育承载着城市文化历史内涵、体现着城市文化传统。广州人的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构成了广州城市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城市文化是广州教育的根。它们融会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调控、制约作用,造就了广州教育。可以说,没有二千多年的城市文化积淀,就没有今天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没有广州的现代教育。其次,城市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历程。城市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随时代变化屡有变迁,广州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今天,建构新的文化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已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理念并付诸于实践。与此相应,广州教育也必须将教育制度、教育活动整合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框架内,不断加强教育与城市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纵观古今中外,世界文化名城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品格上的共性,如大都市综合实力对文化的集聚效应、都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都市文化的创新力和独特品格等,广州教育要点对这些特征和共性做出迅速反应,借助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教育进一步创新发展。

(二)教育保持城市文化的稳定和延续

保存城市文化、维持城市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稳定和延续已经不能简单地经由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而必须依赖于教育。教育为人的生存所必需的活动提供训练,如言语和手工操作;使社会成员接受为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规则和仪式;促使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不仅造就了新的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城市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

广州教育对城市文化的保存、维持,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选择、整理城市文化。一个城市特定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都在文化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广州教育要根据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对这些城市文化做出肯定和否定的选择,将符合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排斥、弱化违背社会需要又不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状况的文化要素,消除其影响。教育所选择的文化,要体现广州城市文化的精粹,必须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乃至核心的成分。第二,传递城市文化。教育把这些文化内容进行组织和重构,以受教育者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得较多的文化,掌握广州城市文化的主体,从而使城市文化体系不致丧失。这种文化传递,既可以不断延续一个城市的文脉传统,也可以帮助塑造新时期统一多元的城市文化内涵,培养人们对于城市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塑造城市文化生态的良好风貌。对于一座城市来讲,通过教育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的过程就是展示、弘扬城市个性的过程,也是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教育促进城市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名城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能保持高度和谐的统一体,这意味着城市的发展更加追求文化、精神上的进步。教育与文化紧密相联,因而,教育能够为城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教育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endprint

1.传播城市文化。教育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州教育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传播富有岭南特征的、个性化的广州城市文化,提升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随着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增加,广州教育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作用也日益凸显。为此,广州教育要在以下几方面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做贡献:(1)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积极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多方面展示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积极而正面的形象;(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3)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规模、大范围、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城市文化传播;(4)加强和扩大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强青少年跨地域、跨国家的交往和友谊,提升年轻一代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宽容度。

2.创新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时代特征是变化与创新。文化创造力是世界文化名城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创造力推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文化产业还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都需要依靠创意文化获得竞争实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因此,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3.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城市文化创新和自由生长的前提。教育不仅推动着文化创新,也增强着城市文化的凝聚力。首先,城市是各种优秀文化的集聚地,并形成不同文化形态、文化活动。教育按照城市发展需要的价值标准,整合这些文化形态、文化活动,传递和传播的社会价值规范,保护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鼓励新生文化,使文化围绕社会的政治、经济逐步协调起来,在各方面出现越来越和谐的外形,形成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其次,学校、班级作为社会群体,对文化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学校及班级生活中,学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行为,尽量为其他人接受。年轻一代在教育等活动中获得城市文化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与周围的人共享一种文化,并因而获得认同感,以同样的社会文化目的结成群体。总之,在教育的整合下,各种文化形态、文化活动能够凝聚为一种文化模式,年轻一代能够产生文化认同,带来很强的文化控制力量,对城市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广州教育的行动

在支撑城市文化的诸多要素中,教育具有基础地位、先导地位。培育世界文化名城需要教育的强力支撑,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培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市民素质,推进着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以往的历程,广州教育对文化名城建设有如下的经验与启示。

(一)建设与世界文化名城匹配的教育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和推动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1.制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优质发展满足了历史文化名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市委、市政府充分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通过深入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立足广州实际、体现优先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突出改革创新的《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以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城市和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着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眼于办一流教育、建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将为广州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更好更快地向世界一流文化名城迈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市《教育规划纲要》和广佛同城化、广佛肇优质生活经济圈建设有机结合,在教育领域与佛山市、肇庆市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交流,提高广州教育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抓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要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这既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该肩负的神圣使命。为此,广州全面实施国家和广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义务教 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办学品质。精心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推进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构建现代专业教育体系。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快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做大做强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等市属高校,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穗高校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传承广州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

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广州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城市文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路发源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广州文化名城的魅力和特色。广州教育历来重视历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引导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这些历史文化文脉。endprint

1.校园文化承载历史文脉。广州市百年老校众多,积淀和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广州市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挖掘校园文化的现代内涵,如荔湾区着力挖掘西关文化的教育内涵,不管是老校,还是新校,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洋溢着人文气息。广州市结合各级学校发展历史和地域特征,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空间。为此,广州市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规范化学校,基本消灭了“麻雀学校”,实现了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优化。广州市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行了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法制节、书信节等“校园六节”;实施了“校园净化工程”,开展“远离不良文化”专项教育活动;组织了“校园拒绝邪教”、“不让毒品进我家”等主题教育。广州市每年精心策划“五四”系列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书信节、广州市学校艺术节、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等活动,将“书香校园”系列活动融入全市开展的“书香羊城”活动,有效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成果推广。

2.课程改革丰富历史文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传承广州历史文化的主渠道。历史文化的传承必须与学校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并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才能提高实效性。近年来,广州市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紧扣广州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广州市教育局研发的《乡土美术》、《乡土音乐》、《广州历史》、《羊城览胜》等地方教材,将粤曲、广东音乐、书法、画派、建筑、盆景、工艺美术、民俗、饮食文化等广州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纳入其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广州古建筑和革命遗迹分布广泛、数量繁多,一批各具特色的古老坊巷、古桥、古塔等古建筑以及历史文化博物馆,既丰富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广州市各级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深度发掘、不断弘扬广州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极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形态,将广州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深度对接,进一步凸显了教育文化传承的特质。如执信新生入学第一天的 “崇德瀹智”入门教育、“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主题教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先烈墓地等,引导执信学子秉承先哲先贤们的报国理想,感受英烈们救国救民、自强不息的壮志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和抱负。

3.实践基地体验历史文脉。近年来,广州市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建设体验式德育基地帮助青少年亲身感悟、体验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广州市建设体验式教育基地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体活动基地、科技与环保教育基地等五类。各基地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服务宗旨和公益性原则,免费提供多种服务供未成年人和家长选择。1997年,广州市实施了中小学生免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打卡制度。将最能代表广州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建筑、风景区、革命遗迹、历史文化博物馆,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陈家祠博物馆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免费参观体验。目前,广州市共有51个市级以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百个区、县级市级的教育基地。该制度实施十多年来,全市共有1 500多万人次的学生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推进这项工作,广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组成的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解决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经费问题。广州市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了中小学德育评价的体系,作为学生升学及德育评估的依据之一。这项工作获得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创新奖”,形成了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

(三)塑造文化名城的精神品格

开放兼容的岭南文化品质,铸就了“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广州人精神。建构新时期广州人精神,可以为广州成为世界文化名城提供内在的文化精神动力。面向未来,继续弘扬广州人精神,进而培育和塑造世界文化名城的精神品格,是广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此,广州发挥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作用,重视对青少年文化素养的引导和培育,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素质,培育现代城市人文精神,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性质,规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广州市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州人文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修订完善《广州市学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编写了《广州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读本》,编印出版了《漫说八荣八耻》口袋书、中小学读本,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州市各级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学生状况开发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来建设综合实践课程。如广州市第52中学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学校附近的邓世昌纪念馆开发了《走进邓世昌纪念馆》活动课程。广州市每年都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寻找爱国主义的足迹—青少年爱国大行动”、“100个爱国镜头征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论坛”等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走向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化扩展,引导着未成年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最近三年,广州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这些主题开展大型教育活动20多个,参与学生达237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广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不断丰富“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新时期广州人精神内涵,通过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城市内在精神之魂。扎实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和“文明广州”系列主题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等价值理念。深化“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塑造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友好的市民风范。广州市每年开展大型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形成了以“五四”系列活动、“生活的准则”中学生征文活动、中小学生书信节、18岁成人宣誓等品牌教育活动,如2008年启动了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未成年人“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的道德实践活动,特聘请了赵广军、尹捷等知名人事担任“青少年道德行动导师”;2010年,开展以“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文明礼仪进校园”大型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营造了浓郁的人人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的氛围,为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以及迎接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广州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广使用《廉洁教育读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广州市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实效。endprint

3.志愿服务践行亚运精神。近年来,广州青年志愿者服务是新时期青少年传承城市精神的新探索和有效途径。精彩绝伦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亚运精神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已经成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灵魂,为广州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广州市教育局积极倡导和广泛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志愿精神,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初步形成了青年志愿基层服务网络。各校团组织结合本校实际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做到有基地、有组织、有记录、有特色、有成效。2008年,广州市教育局团委评选出局系统团组织“十佳志愿服务队”,并组建了“广州市教育局团委心理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市在册青年志愿者达80万人,近50万名学生直接参与了广州亚运和亚残运志愿者服务。2010年,他们作为城市的主体和主人服务亚运、参与亚运,以自身的文化气质与道德素养体现了广州文化名城的城市精神,为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做出了贡献。进入后亚运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将传播亚运精神作为教育活动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德育中心工作继续在青少年中铸造文化城市精神之魂。在后亚运时代,广州市拓展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把志愿者服务跟人民生活的需求和各种服务相结合,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青年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广州市新风尚、成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成为广州的“微笑名片”,广州亚运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发挥名城的文化辐射功能

世界文化名城都具备持续不断的文化辐射力。千年羊城,兼容开放的风气源远流长。古代广州,最早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现代广州更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自古以来,广州不断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城市文化辐射力不断扩大。以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人文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极大增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辐射力。近年来,广州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名城培育。

1.带动内地教育发展。按照“广佛同城化,打造广佛肇经济圈”的规划,广州市将教育作为推动文化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三市合作编制了《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教育合作协议》,拓展了与佛山、肇庆教育交流合作领域和空间;2010年举办了“广佛肇教师专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了首届“广佛肇专业教育合作联席会议”,举办三地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面向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招生,用教育的辐射力带动这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原有4所学校继续办好新疆内地高中班的同时,2010年在萝岗区玉岩中学开办新疆内地高中班,在市卫生学校开办西藏内地中职班。加强了对新疆疏附县的对口援助工作,制定了教育对口援助规划,启动了教师干部对口援助计划。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效出色地承担了第一期第一批新疆疏附县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得到了新疆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及万庆良市长、贡儿珍副市长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认真做好对广东梅州、西藏林芝、四川汶川等地的支教工作,在资金及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软件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加强了对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新东村、从化市鳌头镇桥头村的“双到”扶贫工作,切实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已累计投入251万元,实现21户86人脱贫目标。此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教育局认真完成了“新广州,新商机”北京、上海、欧洲推介会的相关工作,在国内外广泛宣传广州市教育发展成果。

2.加强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在国内地区间的教育交流合作中,广州与香港、台湾的教育交流合作显得尤为突出,双方在学生活动、姊妹学校结对、教师联谊等方面都有长期合作项目。近年来,广州市与香港教育局共同开展了“同根同心——香港初中及高小学生内地交流计划”、“粤港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穗港青少年交流奖励计划”等多层面、多形式的交流,有71所中小学校与香港的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香港科技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立的联合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均落户南沙,成为技术转移和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两地教育交流频繁,共享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共享优秀师资,充分体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宗旨。此外,广州市积极构建与台湾地区教育交流的平台,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2008年,广州市举办了穗台校长论坛,组织台湾地区中学校长来广州交流参观,广雅中学等学校与台湾学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台湾嘉义大学签订了长期学术交流协议,邀请台湾学者来广州讲学,每年参与“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促进两岸家庭教育事业创新发展,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拓宽道路。

3.提升教育合作国际化水平。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广州市进一步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教育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广州市先后日本福冈、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等缔结为友好城市,这些友好城市遍及五大洲多个国家。在缔结友好关系的背景下,广州市与这些城市共同开展了国际教育合作的意向,并着手实施。广州市积极地商讨与海外高校交流合作事宜,互派专家、学者,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合作从事科学研究,共同举办学术交流会等,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广州市已有多所高校与国外大学交流合作,成为自行组织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英语等级认证考核的城市。2009年,广州大学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意大利合作建立了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是市属高校在海外举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2010年,广州市积极配合教育部协调推进亚洲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常态化机制建设工作,成功举办“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增进了广州市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沟通与交流,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参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广州为更多国家、地区及人民所了解和喜爱,进一步增强了广州市教育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标志着广州市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endprint

(五)完善文化名城的人才体系

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因此,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卓越人才。惟其如此,城市的文化才有活力与创新之源。

1.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广州市根据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努力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特别是培养学生理解不同文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广州市努力加强外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与英国利兹大学共同研发了具有广州特色、体现文化交流融合的广州版英语教材,成为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广州市开办了广州外国语学校多家外国语学校,在教学中注意吸收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扩大小语种教学,加强双语教学。广州市还引进新东方、韦伯英语、托福考试等第三方专业培训和测试机构,满足了城市居民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今天的广州,在外国语言教学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增加学生的国际交流,广州市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多批学生赴海外短期游学。此外,广州市许多中学每年都在校内举办“模拟联合国论坛”,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为学生了解世界、关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一个新平台,让大家学会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看问题,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有效形式。2011年,广州市实施“菁英计划”留学项目。作为广州市“人才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重要举措,“菁英计划”选派了40位优秀大学生到世界各地名校留学,力争将他们培养成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专家。

2.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文化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培养,同时,教育的人才建设也是教育事业最重要最根本的建设,也是促进教育内涵化发展、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础性工程。由此,广州市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前提性保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师资结构优化,一手抓教师专业发展。在师资结构配备方面,一是严格按照省核定的编制标准配齐职数;二是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队伍结构,注重在学科、年龄、职称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结构;三是不断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四是重点加强对山区、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配备、支教和帮扶力度,解决山区教师数量不足、队伍不稳的问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则不断加大财政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市、区两级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2%和教育费附加5%的比例,作为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在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外出进修的同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基于网络的全员远程教育培训,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综合管理平台。

3.发展创意专业教育。国家“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今后五至十年,广州将大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继续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持续提高城市文化创新能力。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广州市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文化专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创意设计与市场消费之间的结合,促进网游、动漫、数字影视和玩具产业链的结合,努力提高广州文化创新能力。2009年、2010年,市本级财政分别投入中等职业教育资金5.1亿元、5.5亿元,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与产业关联度高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年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连续五年均居全省地级以上市首位。全市现有两所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2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两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中心8个。2010年,广州市启动了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和“五年一贯,三二分段”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学校、市、省、国家四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进一步完善,技能竞赛成绩稳居全省之首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成为广州市职业教育的亮丽品牌。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广州市代表团共获得了8金9银13铜的佳绩。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设计了“骄羊圣火”火炬传递系列服装以及圣女服,在“2010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服装”设计的竞标中脱颖而出,在全世界展示出广州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文化色彩,成为广州城的文化名片之一。

三、教育促进文化名城建设的现实路向

广州教育为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外的世界文化名城相比,广州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广州教育必须以更加深远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改革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才能为城市文化更有活力、更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教育是一切民生问题的首位,它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教育必须优先发展,走在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广州市始终从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战略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较好地实现了教育与城市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2010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广州要优先发展教育,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这既是广州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应该肩负的神圣使命。目前,广州坚持教育规划优先考虑,教育发展优先谋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优先发展教育”,这已成为培育文化名城的基本共识和具体行动。今后,广州要继续毫不动摇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国家和广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只有如此,广州市才能够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文化遗产、文化人、文化活动的世界知名度、影响力。endprint

(二)确保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

广州不仅是全省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同时还是全省科技、教育与文化的中心;广州还是一座具有二千二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美称;同时,广州毗邻港澳,交通便利,人才辈出,是珠江三角洲众多璀璨的明珠中最为闪亮的一颗;广州又是一个典型的外来人口众多的移民城市,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高新科技人才的汇集之地,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质。长期以来,广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是适应了广州地理环境、区域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了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步,实现了广州教育与广州城市文明相得益彰的双重发展。在后亚运时代,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宏伟事业,明确了广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广州教育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只有一如既往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发展与地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协调同步,广州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如果经济与社会发展了,教育却止步不前,必然会造成社会建设人才的短缺和文化发展的滞后;如果只发展教育,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上不去,也无从为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加强创意人才引进和培养

文化名人多、文化创意人才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辐射力强,是世界文化名城都具有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广州还存在着文化创意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产品品牌不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小、原创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培育文化名城的主要障碍之一。广州教育必须直面这一现实,加强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提高广州文化创新能力。首先,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行更为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战略,拓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思路,让广州成为大师级人才荟萃之地,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人才“洼地”。重点引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人才,既要引进具有较高原创水平的人才,也要引进懂创意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其次,构建现代文化创意专业教育体系,深化文化创意专业教育。坚持教育向社会开放,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扩大社会参与。继续在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精心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推进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第三,要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实施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实施“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羊城学者特聘岗位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艺术名家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领军人物。第四,要继续增强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终身教育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培育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需要全体广州市民的自觉行动。加强市民教育,打造学习型社会,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增强市民文化名城意识,对于广州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重要意义。为此,广州市要进一步完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整合各类教育、科技、文化和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逐步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教育相互协调的体制。要进一步开展“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发挥网络学习在全民学习中的独特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手段,逐步建立网上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及网上学习中心,形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化网络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充分利用社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绿色网园”等阵地,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学习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广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