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江
同济大学 副校长,教授
城市是由看得见的建筑和其他各种城市构筑共同组成的,实体部分和空间部分相辅相成。所有的城市空间都有图底关系,不同的图底关系使得城市的空间特征、记忆特征有所不同。公共空间讲的是图底关系中的空白部分与公共活动的关系,仅有当空白部分对外开放,能够用于公共活动时,才称之为公共空间;它可以分为室内公共空间和室外公共空间两部分。今天着重讨论室外公共空间,即公共开敞空间,包括公共空间的布局和结构,还有自身的规律性。
图1 不同城市的空间图底关系盟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有很多功能。第一,城市公共空间可以缓解过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和城市的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高,人对空间的压抑感越强,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来释放。比如美国的很多城市,空间比较舒展,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比较低,这个时候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家的花园,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压力就小。书法中的疏密有致,同样可用于城市布局,当城市比较密,就更强调疏的那部分,所谓城市留白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提供公共交往场所。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交往。工作场所可以提供交往机会,但当今的工作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机会变少,每人一间格子间,一台电脑,甚至邻座的两个人交流都要在网上进行,这是现代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城市需要提供公共场所让人们产生公共交往,而城市公共空间是最好的城市交往的场所。第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提升城市现代生活品质。现代生活对城市品质的追求包含社会交往。在古代,这种社会交往的需求更多是通过一些宗教祭祀活动、庆典活动来满足;现在则需要更多的开放,让大家聚集在一起,所以公共空间是现代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第四,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创造美学价值。城市建筑是人类创造活动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类文明很多是通过建筑来表现的。许多城市和建筑之所以会成为旅游热点,就是因为它们有个性和特色。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关乎城市是否优美,是否给人带来愉悦感,城市旅游开发的潜力也决定于其空间品位。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美学意义,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也是我们将给后代留下的文化遗产。第五,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遗产分为有形与无形,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雕塑和各种各样的产品。当城市公共空间承担艺术功能的时候,由于它的开放性,它的作用比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更大。因此,公共空间是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地方。
纵观历史,西方有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中国有非常传统的周庄,周庄的双桥、三桥都是公共空间。虽然我们缺乏像西方那样的广场,但我们的公共空间更具有人情味、趣味。形式虽不同,却承载着相同的意义。中国的公共空间更多的不是以广场形式呈现,街道可能更为重要。比如,清明上河图中绝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是街道;而在今天的城市中也有许多诸如南京路步行街这样的公共空间。正因如此,在我国有些公共空间可以引起广泛的关注,比如上海在2010年开始的外滩改造。对于这个项目的评价,大家在国内可能没有什么体会,但国外对其的评价远远胜于其在国内收到的评价。这来源于全世界关于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讨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城市生活、城市交通等等的举措都非常重要,但花如此多的资金和精力用于公共空间的改善上,这在国内还很少见。外滩贴近百姓的生活,是上海市民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当它被汽车占领的时候,这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种伤害。所以外滩改造项目的启动,可以看作是公共空间的回归,这种回归在很多国家被看作是城市建设理念先进、城市建设现代化的一种表现。
城市公共空间有5种类型。一是广场,广场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我国古代就有广场,但当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不太专注它的公共性,因为聚集会被视作不安全的标志。过去的西方也一样,只有在教堂前的聚会才是合法的,被认为是安全的。到了今天,随着国家越来越开放,广场也成为了城市的一种追求。二是公园,公园实际上是变体的广场。公园更注重自然性,拥有更多绿化,是一个更自然化的广场。免费开放的公园更具有广场的特点。三是人行空间街道,这是经常被忽略的公共空间。公共活动未必是聚会、游行、开会,日常生活中邻居间的问候、朋友间的交谈、休闲并不一定需要广场和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而街道就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需要,当人在街道上自由行走时,街道就变成公共空间。当然,城市需要交通,这时候,街道两侧的人行道就是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有趣的是,正当我们国家为了满足汽车行驶需求,大量拓宽道路的时候,伦敦借机奥运会,花了10年的时间改造城市,把所有道路上的汽车道变窄,用于增添更多的人行道,这样一个措施把伦敦变得比10年前可爱很多。四是人行道两旁让行人驻足的休息区。在人行道边上适当拓宽出的一些小型空间,如小公园、小绿地、小广场等,这些有趣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生动的表现。规划人行道时,我们要“凹进突出”,这并不是为了美学,而是为了在“凹”的地方提供一些公共空间,方便行人驻足休息。五是半公共空间。这本来在权属上是私人的,并不属于公共空间。但是现代城市,希望有资源的人可以和公共分享,比如将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对外开放,虽然它还是私人的,但外人可以进去,具备了公共空间的特点,就成为了半公共空间。今天的城市,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鼓励私人空间变成半公共空间。
图2 人行空间街道
图3 人行道两旁让行人驻足的休息区
图4 芝加哥千禧公园
城市为什么需要公共艺术?艺术是人类创造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集聚效应可以为艺术提供很好的载体。现代文明要求艺术能被公众分享,城市的公共空间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是提供公共艺术的地方。公共艺术具备以下属性:第一,公共艺术受众广泛。公共艺术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具有更加广泛的受众,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无论公共艺术的艺术价值是否比博物馆艺术的艺术价值高,它都有更大的社会影响。第二,公共艺术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城市可以有很多种表达,其中艺术是一个重要的表达。公共艺术具有双重属性——艺术属性和公共属性。当艺术的追求变得比较极端,难以受到大众接受的时候,就不能作为公共艺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很多人不理解,就不是公共艺术。第三,城市雕塑走向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公共艺术的全部。今天我们需要拓宽艺术的视角,让更多的艺术形式走进公共艺术,其中可以包括雕塑手段的多元化。以芝加哥的千禧公园为例,那里面的雕塑已经很难用传统的雕塑定义来界定它了,这类雕塑更具有参与性。千禧公园最大的艺术价值不在于那些雕塑,而在于空间组织,在于其摆脱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声、光、电、音乐、视觉、雕像、平面、空间、景观、建筑全部融为一体。很难说它是一件建筑作品、雕塑作品、多媒体作品、灯光作品、音乐作品还是水作品,都不是,也都是。这是现代公共艺术的一个趋势。还有纽约高线公园,它其实是一个现代的,以景观形式表现的公共艺术作品。
最后谈一下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关系。首先,公共艺术可以美化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具备装饰功能,可以使城市空间更美、更具有艺术性;但是,如果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不够美,那么它对城市公共空间就不是美化,而是伤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雕塑让人看了不舒服。所以,公共艺术要符合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符合其与当地文化的关系,具有美化空间的作用。其次,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可以起到提升作用。公共艺术不仅以美为标准,还要具备文化内涵。有的艺术品的确挺好看,但由于缺乏文化内涵,所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品。第三,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特定意义。也就是场所性,这个公共艺术品属于这个地方,换一个地方不行,它与本地历史、文化、居民的生活习惯、美学取向都直接相关。艺术没有国界,但是公共艺术有国界,因为它与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相关。
公共艺术需要公共空间来提供展示机会,而公共空间需要公共艺术来填充。只有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加上好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才会是一个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需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而公共艺术品的提供,需要更多的艺术家来参与。当代公共艺术品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公共艺术的创造者就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雕塑家,需要平面艺术家、多媒体艺术家、建筑艺术家、景观艺术家,以及其他艺术家的共同参与,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公共空间和更好的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