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市政规划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十二运·沈阳全运村市政工程综合规划为例

2014-08-06 09:32徐靖文史伟男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6期
关键词:浑南全运会新城

徐靖文 蔡 南 史伟男 钟 辉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如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影响,合理的布置基础设施管线,减小建设的重复工作,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及发展,成为规划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获得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项目《十二运·沈阳全运村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及一系列的规划实践,探讨并总结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阶段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并加以验证,以期构建可借鉴推广的“一体化”市政规划研究模式,更好的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实现城市市政系统生态、智慧、科学发展。

1 项目背景

2010年,“十二届全运会”落地辽宁,沈阳作为全运会主赛场,其配套的全运村项目坐落于国家大学科技城,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全运村,2013年,将代表沈阳迎接全国人民的洗礼。沈阳市十二运组委会委托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沈阳全运村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图1)。

全运村坐落于沈阳市国家大学科技城莫子山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113hm2,总建筑面积265万m2,包含三村、五星级酒店、商业服务设施等项目。作为全运会期间接待运动员、媒体、全运会官员近2万人住宿及工作的场所,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全运村(图2)。

图1 国家大学科技城鸟瞰图

图2 全运村城市设计图

2 上位规划简介

作为十二运全运村的载体,浑南新城着力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城市。生态化的新型市政设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图3)。

为了解决传统的市政系统安全性相对较低、可靠性较差、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浑南新城市政规划主要对能源系统和水系统内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生态优化研究,探索建立包含能源系统、供水系统等市政新技术,通过循环水系统的建立、智能电网的建设、清洁能源的利用,将浑南新城基础设施系统打造成新能源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典范。

浑南新城的给水系统采用大自然水体自净模式,天然降水通过有效收集,使用地表水作为城市水源,排水系统以生态用污、用排结合、绿色增长为目标。在污水有效处理的前提下提高中水回用率,使水资源有效回归自然,建立内部水源的循环利用体系(图4-图8)。

浑南新城全新的智能电网,会使城市实现各类集中、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和全社会的能源效率。通过多级智能中心的有效控制,使电力资源有效分配至用户(图9-图11)。

图3 能源结构图

图4 等水压线分布图

图5 给水系统图

图6 地势分析图

图7 污水系统图

图8 雨水系统图

图9 智能电网结构图

浑南新城采用常规能源利用和新型能源利用并举的原则,形成集中式能源利用和分布式能源利用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供热模式,集中供热热源分布在新城范围以外,避免对新城的直接污染,范围内推广采用天然气、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以土地整理为出发点,针对高压线将用地分割严重的情况,规划建设了使用优先,专业多样的新城综合管廊系统,建设规模28公里,建设长度全国居首(图12,图13)。

浑南新城市政规划推动了市政设施的生态化建设,为全运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安全保障,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0 供电系统图

图11 电信系统图

图12 综合管廊系统图

图13 综合管廊断面图

图14 全运村电源示意图

图15 全运村水源示意图

图16 道路管线规划图

3 项目要求与对策

开展编制工作之前,依托项目特点,提出了全运村市政建设的4项配套要求:

(1)作为十二运重点项目,全运村的建设需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水源、供电电源等市政源头,而且要求水源、电源等要确保双路供应;

(2)浑南新城作为优质新城,其道路及管网系统不允许重复建设,因此,要结合全运村近远期的建设预留条件,统一协调不同种类管线的建设;

(3)由于周边道路配套管道系统种类繁多,应当对管网的纵向高程给出较为明确的规划指引,避免各专业建设各自为政,引起系统运行不当的问题;

(4)全运村内部市政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同时应避免管线平面布局相互影响,导致施工期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尴尬局面。

项目根据上位规划,即浑南新城的相关市政系统规划,针对上述项目要求,制订了规划要点:

(1)针对项目负荷及供应源问题,编制全运村市政负荷预测及供给源引入规划,规划可以有效指导政府及专业公司进行外部配套;编制全运村113hm2,11个地块的市政设施及管线控详规划,明确全运村近远期建设及考虑不同地块的共享共用;在这两个规划中,采用了高标准的配水、配电、配气指标体系,在满足规范条件下,做到同类区域指标领先,打造了高标准的刚性指标体系(图14,图15)。

(2)编制全运村道路系统管线综合规划,根据周边道路断面,明确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等专业平面位置,管径流向,避免施工线位冲突;该规划是在主编《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基础上,将项目个体规划与区域总体规划衔接,充分调研城市各类管线施工及后期维护需要的横向纵向空间,节约地下资源,主要技术特点是管线布局在道路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内,通过精确地计算管线占用绿化带的宽度,向道路设计反提条件,同时避免由于管线施工及维护造成的机动车道路二次开挖现象,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及弹性(图16)。

(3)编制道路交叉口市政管线节点竖向规划,根据各专业专项规划确定的规划管径,以排水工程初步设计为基础,统筹规划安排各专业管线在路口节点交叉处的竖向高程,避免交叉口出现的倒虹、避让等工程处理措施;主要技术特点是将可能出现的交叉碰撞在规划层面进行预处理,同时也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管线敷设竖向层面的精细规划,规划精度达到了毫米级的层次,可以有效指导下一步施工设计(图17,图18)。

图17 节点竖向规划图

图18 节点竖向模型图

(4)编制全运村11个地块内部建筑室外管线综合规划,明确全运村生活、消防水池、化粪池、变电所、通信设备用房、换热站、燃气调压站等设施及各专业管线的平面位置,专业管线管径、系统走向,该规划避免了各专业管线打架、先入为主的建设方式,明确了近远期建设时序,有效指导地块内部管线建设与外部接口的顺利衔接(图19,图20)。

通过以上的多项规划,使全运村项目的市政管线建设从区域规划到建筑单体多个层面实现了有效的控制和衔接,实现了一体化全覆盖的规划构想,也在紧张的全运会筹备建设工作中起到了极具可操作性的推动作用。

图19 全运村酒店管网规划

图20 住宅部分管网规划

4 规划特点

规划借助全运会这个大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工作机制:动态协调,建立双三向通道

多方协调的动态规划,杜绝遇到问题后设计方与施工方互相推诿的现象,以大浑南建设工作办公室为内核,建立投资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双三向通道,外延采取传统顺时针工作模式,内圈以大办为中转站,相互协调,彼此修正,实现高效的沟通方式,这也是借助全运会这个大平台而特别创新的工作模式。全过程的参与、跟踪和指导也是全新的工作模式,改变原规划只关注一个阶段的工作,而不能将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弊端(图21)。

图21 编制模式图

图22 规划内容示意图

图23 节点竖向计算表

(2)设计内容:一体化全覆盖规划

规划以“面、线、点”解构区域空间形态,以“输入、沟通、验证、输出”穿引时间节点,建立了5大层次,8大板块的立体规划序列,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实现有证可查、有据可依的无死角规划系列,包含单元控规、室外地面竖向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道路管线综合规划、市政管线节点竖向规划、开发地块室外管线规划、市政管线接口规划、开发地块负荷评估及源头规划,全面解决项目将面临的问题(图22)。

(3)设计创新:节点竖向统筹,实现“毫米级”精度规划

“收集、整合、分析、总结”四步走,充分调研市场现行管材,编写详实的材料表,分析管道施工图纸,总结不同管道的埋深、覆土要求,以《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及《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为依据,统筹管线关系,准确空间定位,开发软件计算相交点数据,再进行人工调整与验证,立体模拟,实现科学精细的节点竖向规划,规划计算精度达到毫米级,可以有效指导工程建设。

(4)设计方向:编制可生长延续的规划

高标准把控全运村市政设施建设,预留充分空间,力争建设具有充分可生长性的人类居住地。通过引入综合管廊技术,建设全新的市政供给系统,新改增管线可继续布置在管廊内,使工程管线可生长;各专业管线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避免改增管线、检修维护管线时道路重复开挖,破坏道路影响交通,使得检修维护方便,使道路系统可生长;通过准确合理的预测预留,采用多地块共建共享方式布局供给设施,满足地块近远期建设需求,使建设规模可生长(图24,图25)。

图24 管廊断面效果图

图25 管线布置示意图

5 实施评价及效果

《“十二运”沈阳•全运村市政工程综合规划》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一项目配套规划,也是沈阳首例从项目落地到规划实施的各阶段市政统筹跟踪项目,规划中采取的竖向节点设计方法创造了区域市政管线节点躲避互让规划的先河,同时,市政综合工作为全运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对于工程的设计、实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规划将“全、精、稳、特”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对沈阳兑现申办承诺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图26)。

图26 全运村建设实景

图27 浑南新城建设实景

6 结语

自2010年“十二运”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历经全运会胜利召开,到城市发展中心南移,城市发展面对的环境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保障全运会召开到促进“后全运时代”城市健康发展,需要规划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深化。“十二五”规划的绿色目标,需要在以新型市政设施为可持续发展标志的平台上体现;市政建设规划运用“一体化全覆盖”的规划理念,融合行业新技术应用,采取高标准的刚性指标体系、高适应性的弹性规划方案、提供持续的规划咨询,运用全新的市政规划建设模式,建立起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水系统、电网系统、清洁能源利用系统。将成为未来新城新区市政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图27)。

References

[1]刘贵利.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LIU Guili. Theory and Method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2.

[2]王祥荣. 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18(4):12-15.WANG Xiangrong. The Concept,Content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J].Planners,2002,18(4):12-15.

[3]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6):17-20.HUANG Guangyu,CHEN Yo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Design Methods of Urban Planning[J]. City Planning,1997(6):17-20.

[4]蒋文超,龙腾锐.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城市规划,2003,27(5):93-96.JIANG Wenchao,LONG Tengrui. The Theory of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in Urban Planning[J]. City Planning,2003,27(5):93-96.

[5]宋志斌,张洪清,韩艳芳. 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思考[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2):70-71.SONG Zhibin,ZHANG Hongqing,HAN Yanfang.Thinking of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J].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06(2):70-71.

[6]张俊辉. 谈城市污水和雨水科学再生利用[J]. 山西建筑,2011,37(27):124-125.ZHANG Junhui. Research about Urban Sewage and Rainwater Recycling Science[J]. Shanxi Architecture,2011,37(27):124-125.

[7]赵鸿庆,费义昆.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浅析[J]. 天津市政工程,2009(2):46-48.ZHAO Hongqing,FEI Yikun. The Analysi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2009(2):46-48.

猜你喜欢
浑南全运会新城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冒雪出行为浑南诗联协会“诗词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有作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长江新城
大浑南前传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