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沙鸥 陈宜 程艳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西茶产业的特色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而从茶园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园艺栽培措施改进与推广应用机械化、传统产品创新和实有技术应用与人才资源开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品牌整合与市场营销、政策引导与支持6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江西茶产业全面升级的对策:提升茶园的质和扩张茶园的量并举;改进栽培园艺与推广机械化并举;创新产品和推广实用技术与开发人才资源并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举;品牌整合与市场推广并举;政策引导与扶并举。
[关键词]江西;茶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3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124—04
江西茶产业绵延千年,生生不息,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是江西省一项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根据资料记载,江西茶叶在唐代课税就占全国的30%,宋代占全国茶税的26%~30%,明清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近代则远销海外,名扬天下。史称,江西“物产惟宜粮,官租但贡茶”。在中国茶文化浩瀚璀璨的史篇中,江西茶叶也曾谱写了多个“中华之最”,是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江西茶产业规模总量在全国19个产茶省(市区、不含台湾)中,仅排第12位,发展严重滞后,至今“有优无势”,亟需尽快“扬优成势”。当前,江西茶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的过渡时期,欲加快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其特色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升级对策。
一、江西茶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一)茶叶品质好,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江西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主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大省,茶叶种植有确切历史的记载始于汉代。江西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江西不仅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品质优良,而且山地资源丰富,现有海拔20-600米宜茶荒坡、荒山面积2556万多亩,发展茶产业潜力巨大。江西茶产业为茶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财政增收作出过巨大贡献。
江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面积大,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在全国各产茶省份中位居第一。在历年的国家农业部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飞行检查和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测中,江西茶产品始终保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领先其他各茶叶产区。
(二)就业程度高,是江西部分县市主导产业
2012年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全省实有茶园61380公顷,其中当年可采摘面积46306公顷,茶叶总产量41010吨,年产值25亿元,总产值47亿元。茶园覆盖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81%。
茶产业涵盖了生产种植、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藏、市场流通、茶文化、茶旅游、茶产品消费等诸多环节,并且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多的人工完成。特别是开垦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收、初精加工、产品流通,更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2012年,全省有24万农户,315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91个县(市、区)。在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遂川、上犹等主产区,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城乡居民就业的有效途径。
(三)产业环境好,茶产业具有很强发展潜力
江西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优越生态使江西茶产品具有“丽质天生”的优良禀赋一直得以充分彰显。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说。
江西茶产业在悠久的产业发展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模总量偏小和丰富的可利用的山地资源,使开发具有极大的空间,山区农民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将成为茶叶发展的主动力,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发展的引领力和助推器。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茶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大力發展茶产业,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的。江西可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发展茶产业,进行产业整合与产业升级,这一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一大朝阳产业。
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对茶叶生产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81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2009]1号)文件,各级农业产业化和农发行都要围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突出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使重点龙头企业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实现农业增值增效、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茶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要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主要任务,推动产业升级;以绿色、循环、安全为主打品牌,构筑绿色产业体系。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将极大地促进江西茶产业的发展。
二、制约江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小
规模总量不大。从中国茶产业的格局看,2012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2920万亩,江西茶园面积85万亩,仅占全国茶园面积的2.9%。与第一名云南560万亩相差475万亩,与贵州370万亩相差285万亩。产业链上游的茶园种植面积的差距使江西在全国总面积的占比上10—20年内难以迎头赶上;从产量上看,2012年福建茶叶产量26.9万吨,云南20.73万吨,浙江16.6万吨,江西3万吨,江西茶叶产量是福建的11.2%,云南的14.5%,浙江的18.1%,生产加工能力需要大额资金投入才能切实有效提升,投入10亿、20亿资金不一定能根本解决问题;从出口数量和金额看,2012年江西出口茶叶0.8021万吨,金额0.2276亿美元,同比全国茶叶出口第一省份浙江16.22万吨,金额3.82亿美元,江西不足浙江出口量的5%,出口额不足浙江6%,并且国外出口市场格局大都已定,不是新增或扶持10家、20家茶叶出口企业能赶上的;从现有的知名度和全国影响力看,江西绿茶的知名度远不如浙江西湖龙井,福建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和湖南安化黑茶,甚至不如贵州绿茶;从研发能力和投入看,江西所能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远不能和浙江、福建等周边省份相比。综上所述,近年来江西的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19个产茶省(市、区,不含台湾)中,分别排名第12位、11位,发展茶产业具有的生态优势和茶产品优势远远超出规模总量在全国的地位,茶产业尚未“扬优成势”。
企业普遍弱小。受知识、科技、体制、资金诸多要素制约,对新产品的研发、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离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江西茶产业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二)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低
生产效率较低。由于江西省生产茶园基础薄弱,良种化程度不高,设施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随着员工工资连年较大幅度增长,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过快而劳动力紧缺。加上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与能力极为薄弱。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服务能力,都远远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因此,经过我们的调查,江西省茶叶产业在以下三个技术方面需要大力提高。一是茶叶机械要向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包括绿茶生产中的杀青机、揉捻机、复干机、计量仪器,筛分、切茶机械、除尘设备和相关机械的材料替代等。二是需要科学制定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的工艺参数和具体操作办法,需要对茶苗繁育与母本品种、树龄、土壤等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需要建立茶苗繁育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等。三是大力研发高产优质茶园综合配套技术、肥料类型的选择与搭配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药使用技术,名优绿茶的保色、保鲜和提高品质的技术。
(三)质量安全压力逐年增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共存,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已经形成,并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技术比较落后,传统的工艺习惯、检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突破这些壁垒变得比较困难或成本高昂。这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出口茶经常遭受进口国的技术壁垒和国内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低容忍甚至是零容忍,而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涵盖了“种植、管理、采摘、初精深加工,包装贮运,流通销售”多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江西茶产业面临的质量安全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三、江西茶产业的发展升级对策
(一)提升茶园的质和扩张茶园的量并举,夯实江西茶产业基础
1.主攻现有茶园改造,着力提升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
江西现有茶园按可采面积计算,平均单产773.42千克/公顷,平均产值46353元/公顷,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而本省各茶区都有“150000元/公顷”的优质高产茶园典型。著名的“林生茶”公司、“浮瑶仙芝”公司,大面积的茶园产值都在120000元/公顷左右,资溪县2667公顷白茶,连续几年保持近4亿元产值。单位面积平均产值为150000元/公顷。这些优质高产茶园,既有通过改造复壮的老茶园,又有新种的树龄不长的“标准化茶园”。因此,主攻改造现有茶园,通过质的提升提高单位面积综合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总量,既是可行的,又是必需的。
主攻现有茶园改造,要通过淘汰一批“山高坡陡、不便管理、水土流失严重、品种劣质”的低效茶园,退耕还林,恢复生态;要通过“改树、改园、改土、改种、改管”等“五改措施”的综合运用,加大投入,加快推广“150000元/公顷”(即“一亩园一万元”)的成功栽培模式。
2.以建标准茶园为方向,着力开墾新茶园以适度扩张面积
根据2013年4月江西省政府召开的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要达到10万公顷,目前全省茶园总面积为6.036万公顷,2-3年内须新增4万公顷。新增茶园要建成“标准化茶园”,在生产实际中,要打好“三张牌”:(1)“生态牌”。坚持利用生态优势选择开发茶园,又通过新建茶园,营造更好的生态优势,形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2)“标准牌”。新建茶园要按标准选择园地,按标准规划茶园,按标准种植茶园,按标准管护茶园,按标准采摘与加工。(3)“绿标牌”。新建茶园要建设成为绿色食品茶园和有机茶园。有机茶园要按技术规程操作。茶园用地选择,开垦种植、生产管护、采摘加工等,全面实现绿色和标准或有机标准操作,产品实行认证,使江西茶产业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品质优势充分体现,效益优势充分实现。
3.拓展茶产业外延,着力打造“茶文化”和“茶旅游”新增长极。
因为茶产业每个环节既能单独形成主业,又与上下环节紧紧相扣,融入和拓展新的产业,因此,茶产业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江西应充分利用“山川秀美,生态优越,茶产业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厚重”的独特优势,系统发掘整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做优茶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休闲观光茶园、茶楼茶馆、茶博馆、茶文化休闲公园,做足茶旅游产业,形成茶产业两个新的增长极。
(二)改进栽培园艺与推广机械化并举,提升江西茶产业劳动生产率
茶谚道:鲜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又道,茶农“半年辛苦半年闲”。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茶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又存在生产阶段性用工高峰和劳动力大半年空闲的突出矛盾。而现阶段受茶园立地条件不同,品种搭配不合理,园相面貌不一致等影响,采茶机、中耕机只能在部分茶园部分时间所使用,无法满足全部代替劳动力的需求,成为茶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因素。
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改良品种。合理搭配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品种,使茶叶生长期变集中为相对集中,使鲜叶采摘等用工高峰能错峰进行。二是改善产品结构。合理采摘春茶、夏茶、秋茶,形成名优红绿茶、大宗红绿茶,科学合理安排手工采摘、机械采摘。三是建设培育“标准化茶园”,便于机耕、机剪、机采、机制。四是加快研制开发,推广使用适宜不同地形地貌茶园的中耕机,采茶机。
(三)创新产品和推广实用技术与开发人才资源并举,形成科技对产业支撑
传统产品创新。研制开发“新型碎绿茶”。其技术要点是:立足于传统优质绿茶产区,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采用“蒸汽热风杀青,揉捻切碎,快速冷溶”新技术制成“新型碎绿茶”。根据预期,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能彻底改变几百年一贯制的传统绿茶的产品形态和饮用方式,彰显江西绿茶与其他传统绿茶迥然不同的茶型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外形内质品质特征;能充分利用春、夏、秋三季鲜叶,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茶园产能利用;能进行拼配,可以生产数量最大,成本最小的绿茶产品,并实现茶叶包装的简易便捷等等,由此而引导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茶为国饮”的大众消费。
重点推广茶叶生产加工四项实用技术。一是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改造,茶园新建的标准化、茶园管护的标准化、加工过程的标准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二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三是质量安全追溯。实行“从土地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四是机械化生产与加工,主要是茶园耕作机械化,茶树修剪机械化,鲜叶采摘机械化,产品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
开发人才资源。主要措施建议三条。一是在全省大中院校尽快开设茶学为主的涉茶专业,鼓励行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办与茶有关的,不同层面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快从源头上改变江西省茶技人才“难以为继”的状况。二是强化现有省级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社会力量。协调制定并组织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和常年培训计划,加快培训各产茶县、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三是加強区域性专业技术培训推广。各产茶县组织本区域内茶农培训工程,从各专业合作社、茶企、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举,增强经营主体能力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创业,发展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农户,培育成为专业大户;引导鼓励具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和专业特长的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推动家庭农场大规模、高层次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向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鼓励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按股份合作形式组建生产性、经营性公司。
强力打造一批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组建茶产业的“航母集群”。引导支持本土有发展潜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如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婺源县华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南昌茶叶交易市场、浮梁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遂川县狗牯脑茶叶厂、江西省于都县盘古茶场、江南茶仓等加快整合、组建、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3-5亿元的企业、使之成为本区域,跨区域的省级茶产业的“旗航”。学习借鉴婺源引进深圳“聚芳永”茶业公司建成清洁茶饮料生产线,婺源鄣公山茶业公司与中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宁红集团等成功经验,继续重点支持它们做强做大,成为省域、跨省域的全国茶产业“航母”。
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茶树病虫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茶叶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三是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取向,在乡镇或区域推广统一生产规程,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虫害防治,统一产品加工,统一渠道销售。四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专业服务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住处化服务水平。
(五)品牌整合与市场推广并举,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品牌整合。以区域整合为基础。依托婺源、浮梁、修水、庐山、靖安、资溪、遂川、上犹、崇义、于都、宁都等重点产茶县(区),集中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品牌影响力大”的赣东北、赣西北、赣中、赣南四大茶区现有品牌,每大茶区重点打造1-2个,全省形成4-6个强势区域品牌。以省级整合为目标。加快“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逐步引导区域品牌向省级整合集中,最终实现以“江西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区域品牌相统一的“母子商标”。
市场营销。主要在两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体系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省会南昌鹿鼎、龙鼎、洪城三大茶叶市场。支持九江、鹰潭、吉安、赣州设区市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加快在婺源、浮梁、修水、遂川、资溪、上犹、于都等重点产茶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茶叶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发展多元化营销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茶城”。支持茶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品牌茶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农超对接等。二是营销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积极引导。建议省人大立法确定每年的“谷雨”为“全民饮茶日”;充实完善“江西绿茶”内涵外延,着力塑造“生态江西,绿色赣茶”形象;定期举办每年一届“江西国际茶业博览会”;组织企业集群打包参加各种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价会、招商会。
(六)政策引导与扶持并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江西省政府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或茶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茶叶主产区的设区市和县市,将茶产业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年度绩效考评,在全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共推发展”的产业工作机制。制定全省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使之具有“前瞻性、全域性、科学性、强制性、操作性”。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妥善解决产业建设新增用地、规模经营等的土地流转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资茶产业;积极引进境内外大型茶业集团,其他行业(产业)集团进入江西省茶产业行列。增加财政资金总量。重点扶持茶叶基地建设、机械化装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证和品牌宣传推介,专业市场建设,营销宣传,龙头企业培育。
参考文献:
[1]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李道和,池泽新,张海涛,江西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鲁成银.实施品牌营销,推进茶产业升级发展[J].中国茶叶,2010,(6).
[4]韩啸,等.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3).
[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jiangxi.gov.cn/zfgz/wjfg/szf-bgtwj/200903/t20090316_116143.htm.2008-12-31.
[责任编辑:何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