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锦官城中,老百姓一直是乐于享受,注重消闲的。除了喝茶、打牌、搓麻将、摆龙门阵,看电影也是颇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截至2013年11月底,成都地区现有71家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电影院的规模数量和地理分布,勾勒出一幅成都老百姓的娱乐消闲坐标图。然而,在老成都人的记忆里,这幅图上一定有西南影都、和平影院、沙河影院、百花影院、胜利影院、东风影院、青年宫电影院、解放军演剧院、星桥电影院和华协电影院等图标。时过境迁 ,这些老电影或改革一新或消失无影。
1904年12月9日,一则刊登在当时《成都日报》的广告标志着成都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美国活动电戏,本月初三日开演,售女客票,男客票。初四日愿观者来买票,每位五角(银元),仆童减半。住所在新街后巷子二十五号门道”。老成都人的消闲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电影放映依托于茶楼、京剧或川剧的剧团而存在,人们在剧目演出的休息时或者结束后观看影片。从电影放映活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成都先后共出现过新明电影院、智育电影院(今王府井位置)、中央大戏院(新声剧场)、昌宜戏院(今东风商场内,现已不存)、大华大戏院(新闻电影院,现已不存)、大光明电影院(今人民公园内,现已不存)、国民电影院(解放军演剧院,现已不存)和蓉光大戏院(今西南影都)等电影院。
随着电影放映技术和观众消费习惯的成熟,在1949年至1979年间,成都地区主要的电影院有:四川电影院、和平电影院、人民电影院、青年宫电影院、立体电影院、东风电影院、百花电影院、星桥电影院、华协电影院。通过走访调查,这些老电影院在岁月的长河里经历了风风雨雨。
老电影院的三种命运
第一种是停业倒闭,那些消失在我们视野中的影院中就有华协影城、百花影院、东风影院、胜利影院、解放军演剧院。
华协影城一度是成都市的热门影院,创始人赵国庆先生推行“五元票价”,一度引发老百姓的观影热潮。位于青龙巷的华协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华协影城曾经拥有成都电影史甚至是全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多厅的电影院;全国首家“双厅双百万”的影院;四川省电影系统的第一个双百万。华协影城也成为全国十佳电影院,一度辉煌。然而,在2011年10月31日,华协结束了32载的历程。究其原因,成华区政府提出旧城改造,而华协影院地址屬于国有产业,华协影院需配合城区改造计划。至此,华协影院停业待拆。2013年3月,位于青龙巷的华协影院被彻底拆除。华协影院凝聚了成都人30余年的观影历史,是一段值得每个人珍藏的记忆。对于家在青龙巷的居民来说,不少人都亲历了华协影城从成长到谢幕的整个过程。“记得上世纪80年代,周末到华协影城看电影,是市民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那时候,看一场《少林寺》才2毛钱,既便宜又实惠。”市民陈先生回忆道。
相比起华协备受关注的“高调”停业,百花电影院、解放军演剧院和胜利电影院的倒闭就显得悄无声息,百花电影院原址现为星光灿烂KTV,解放军演剧院即解放前的国民电影院原址改建为售卖电子产品的商铺。胜利电影院主体保存完善,却已挪作他用,成为攀钢职工活动中心、武术馆场地、影视培训学校。
除了上述两种状况,老影院另一个生存现状则是搁置待建,像青年宫影院、星桥影院。历经几次大的改造,2012年青年宫宣称再次对影院进行大的改造。通过实地考察,影院并没有任何改造迹象。“青年宫电影院”牌名还在,影院实体已消失。
星桥电影院在2008年汶川地震被认定为危房拆除后,一直未见重建迹象。拆除后的空地租给商户们成为了一个临时的花卉市场,2012年再次从商户们手中收回,计划原址重建新的电影院,截至2013年1月,计划重建的星桥影院一直没有动工,转而成为一个临时的停车场。对于这两个影院,它们的挣扎也显示了老电影院在市场经济下艰难前行。
第三种是成功转制的,像以西南影都(原人民电影院)、和平影院、沙河影院。
目前仍然保留着电影放映功能的三家老电影院都加盟中影星美院线,分别更名为“星美西南影都”、“星美和平影院”和“星美沙河影院”。三家影院加盟院线后,在片源、管理、经营的支持下,影院得以焕发活力继续存活。然而,老电影院自身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所谓院线制,是指“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个电影院组合形成的,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但院线制的实行是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中国影院的复杂状况,许多院线都只是以供片为纽带,实行统一排片,但不能完全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这是中国特有的院线形态。加盟星美的三家老电影院就因各自情况不同而以不同的姿态加盟。
2004年,沙河影院加入中影星美院线,目前沙河影院拥有7个放映厅,可容纳500多人同时观影,采用国际顶尖级别的放映设备和数码立体系统。但沙河影院的运营状况,与处于春熙路附近的西南影都相比较弱。和平影院目前拥有5个放映厅,436个座位,位于草市街和平大厦三、四楼,采用SRD数码立体声环音系统。同年5月,西南影都加入中影星美院线,星美集团的千万投资使这个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影院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成都老影院的历史轨迹
在此,我们以西南影都为例,来一探老电影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云变化。
1、人民电影院时期(1943年2月5日—1992年5月1日)
1943年2月5日,原蓉光电影院改名为“公营蓉光电影院”,后于1953年4月被成都文化局接管,同时更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电影院”,很快又更名为“人民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地处闹市区,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953年8月、11月,在成都举行的匈牙利电影周、苏联电影周活动,都选在人民电影院举行开幕典礼。1989年6月,影院被歹徒纵火烧毁。
2、西南影都时期(1992年5月1日—2004年5月)
1992年5月1日,重建改造的人民电影院更名为西南影都。西南影都成为建筑面积9416平方米,拥有金鸡厅、百花厅、明星厅等6个录像放映厅,集商贸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电影院。成为成都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3、星美国际影城西南影都时期(2004年5月至今)
2004年5月,成都星美影業发展有限公司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后更名为“星美国际影城西南影都”,由影业公司经营管理,并加入全国第二大电影院线——中影星美院线。
2010年6月,成都星美影业发展有限公司又投巨资进行影院全数字化改造,影城率先升级为全数字放映影院。
星美西南影都升级为全数字放映影院后,星美西南影现有6个影厅,共980个座位,硬件设施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如图表1所示:
2004年1月,西南影都“转会”中影星美院线,成都电影市场进入峨眉、太平洋、星美三条院线“三足鼎立”时代。2006年万达院线入驻成都,2007年上海联合进军成都,2008年新影联入驻成都,2009年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将UME开到了成都,2010年保利、橙天嘉禾等多家院线集体进军成都。据统计,从1995年至2010年的16年间,成都电影院线由1家增至13家。
2003年,太平洋院线筹集社会及个人资金修建成都紫荆电影城,实现了“民间资本向民营资本的转变”。随着2004年紫荆影城、新城市影城以及东方影城成为西南地区首批五星级电影院,院线跑马圈地,影院升级换代,使成都电影市场风起云涌。
然而,星美西南影都2006—2012年年度票房虽然相对稳定,但并未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成都电影院线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民营影院的市场冲击。
调查显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都市具有30年以上历史的老影院数量剧减。大部分影院由于设备、理念、制度、人员等综合因素,无法挺过市场化阵痛迎接新生。它们习惯了国家统管下的“统购统销”和“层级发行”体制,在激烈的市场自由竞争体制下逐渐被淘汰。同时,仍有部分老影院转变经营理念、更新技术设备、变革管理模式,成为拥有现代化技术设备、多功能放映厅、多样产业化经营的“新”影院。截至2012年底,成都地区原有10家老影院,仅剩下西南影城、沙河影院、和平影院。许多老电影院告别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代人的永恒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