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铁城
杨家堂:名人辈出的小山村
撰文/洪铁城
到了松阳,有一张金色的名片老在眼前闪烁,上面写着“杨家堂”三个字。这三个字,既非某城镇或某个店铺的称谓,更不是某地方、某个厅堂的堂号,而是一个村名。
“杨家堂”这个村名,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村是杨姓人最早卜居而后形成的,或与某个杨姓名人有着某种联系,比如,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中的某个人。然而,“杨家堂”的确与杨姓人没有一丁点儿关系。村里90%的人姓宋,剩下的蔡、叶、潘等姓不到10%,与杨姓八杆子打不着。《松阳地名志》载,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初称“樟交堂”,后改名“杨家堂”。
杨家堂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西南,海拔约325米,距县城7.5公里。杨家堂的宋姓人说他们是明朝开国元勛、文学家宋濂的后裔,原藉浦江。宋濂的孙子宋可三,于明弘治年间迁到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宋可三的八世孙宋显昆,于清顺治初年从呈回迁到了杨家堂,距今已350多年。有人说宋濂后裔从浦江迁呈回,包括分迁杨家堂及至杨家堂村名之谜,都与宋濂后裔两次遭“灭顶之灾”,一子二孙遭诛,罪及七世裔等有关。杨家堂村现有99户人家,建成区占地约30亩。但杨家堂村的名气很大,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国内外摄影师,民俗文化大腕,知名大学的教授,驴友等都纷至沓来,川流不息。
大家对杨家堂感兴趣,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杨家堂村房屋依山就势而建,具有鳞次栉比的画境美,其二是杨家堂村出了很多人才。
据资料记载,自清代道光年间开始,小小的杨家堂出了国学生、邑庠生30余人;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校后,27名杨家堂宋姓子弟陆续考上浙江省立师范学校及各等师范讲习所;上世纪30年代以来,毕业于师范学校、高等院校的有40多人;自改革开放始,考进高校走上工作岗位的有20多人,共计120多人,人才出现率、输出率高达40%之多。这些人才中,除了木板巨商宋宏堂,地方名医宋德焕祖孙三代,后裔中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专家的也不乏其人。例如,曾两度出任松阳初级中学校长的宋微封,一门五代人中,从教从医从政者多达20余人,其中女儿毕业于浙江大学,多年执教后调上海教育出版社任副编审;长子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任铁道科学院副研究员;次子是浙江医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主任,有《寄生虫病免疫及诊断》等著作面世,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奖;三子在吉林大学从事苏俄文学教学30余年,有译著《贝科夫小说》 、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等近百万字,培养了38位外国文学硕士;此外,还有毕业于清华大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供职国家核工业部的,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库长的,当美国大银行高级顾问的,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的,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参加过运-12、轰-5、直-9等飞机研制的和美国的博士后、化学教授等,举不胜举。
杨家堂这样一个小山村,怎么会走出如此多的精英?
据《杨家堂宋氏宗谱》记载,宋显昆在建村之初,“刈茅结庐,凿井而饮,耕耘而食,夙兴夜寐,出作入室,以稼以穑,以蕃其家,生活艰辛之至。”过了70多年,到曾孙宋宏堂(1735—1822)时,杨家堂出现了大转机。宋宏堂五岁丧父,跟着母亲和九岁的哥哥宏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是其母蔡氏非同一般,她坚持要两兄弟“日耕夜读”,日后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得半点懈怠。过数年,有一次宏堂挑柴进城換米,在途中凉亭歇脚拾得钱袋一只,内有二千两银票。宏堂没有私入腰包,而在凉亭苦苦等候失主。等了很久,见一人号啕大哭而至,宏堂见是失主,当即归还钱袋,失主以重金相谢,宏堂毅然拒绝,两人相见恨晚,成为朋友。原来失主系衢州人氏,是木材大商行老板,宏堂答应到他商行打工。没几年,宏堂跟老板学了经营之道,自己做了老板,成为一代木材巨商。但是宏堂虽富,却品德高尚,虚怀若谷,“于省治者前后数十年,家业渐盛,田宅日增,于是捐国学、造桥梁千金有所不恤,作船渡倾囊而亦无辞”,并且“念村中子弟幼少失学者,则延师教,令小村歌诵之声彻于山谷”。不久村里正式办了私塾,为松阳县最早的小学之一,知县张纲闻知特赠“泽流桑梓”匾额以示嘉奖。宏堂公致富后还不忘村人缺医少药之苦,命自己儿子德焕学习医术治病救人。德焕不违父命,自学成才,当时全县疫痢流行,他四方岀诊,“免费送药,无不应手而愈”。德焕的儿孙輩,在杨家堂设“中药楼”,相传施医行善120多年。
杨家堂村结构完好,形态如初,2012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村里有18幢三合院古民居,大多院墙上写着《孝经》、《孝悌力耕》、《朱子治家格言》、《宋氏家训》等墨书文字和图画。外人说这是杨家堂村岀人才的一大原因。
4号民居名气特别大,位于村东第二排,建于清末,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三合院,占地300平方米,为一进五开间带双弄四厢重檐泥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该房双坡顶,盖小青瓦,硬山马头墙;正屋七檩前后单步,楼梯设两端,明间有壁龛,檐柱牛腿雕狮子图案;泥土墁地,天井铺卵石;院墙居中辟双扇木门,门额上墨书“云峯拱秀”。抢人眼球的是院墙大门上方,于壬子年(1852)年间所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还有明间檐柱有楹联:“天地有情容我老,山川无语笑人忙”;内柱有楹联:“人生未许全无事,世态何须定认真”和“欲知世味须尝胆,要识人情但看花”。什么意思?前一副写的是感天地之有情,笑人生之忙碌,意为突破人性弱点,战胜身心魔障,才能登上智慧和人格高峰。第二副讲的是人生未必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活在世间无需过于苛求;佛说,舍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其实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第三副对联的意思是:要想知道人世的滋味,就必须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去亲自体验;若不知人情的冷暖,只要从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去品味。数百年前极度闭塞的小小山村,竟能出现这三副楹联,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6号民居位于村口两棵逾300年龄大樟树东南方向,是一座三合院楼屋,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中晚期。南面院墙内侧上部绘有读书图、砍柴图、锄禾图及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的水墨壁画,反映出屋主以“孝”为先思想和耕读理念。南面没辟大门,而是因地制宜在建筑的东、西两边各辟边门。正屋三间,明间是开口厅,其承重梁及替木等木构件均雕刻松鹤等花卉图案。正屋前设廊,月梁及雀替也作雕饰,“牛腿”雕蟠螭回纹,在廊的两端安装透雕蟠螭回纹的木门罩,甚是秀雅。天井铺卵石钱文饰。楼层木质前檐墙,上施透雕寿字纹槛窗。两山马头墙,檐下“抛方”墨绘缠枝花卉。这是一门五代有从教、从医、从政者20余人的“教授之家”!
1号民居位于村中央,坐东朝西,三合院,二层,清代建筑。马头墙筑于院落西侧围墙两端,使正立面形成了中间低两边逐级抬高的形态,让原本呆板的建筑轮廓线起动转矩有了变化。大门辟围墙正中,上方有白描的四幅山水画。正屋三间,明间是开口厅,其上承重梁及替木等均雕蟠螭纹、荷莲喜鹊(喜得连科)、鸱鱼喷水(寓意避火)等题材的图案,可见当时屋主对科举的期待以及建筑防火意识。正屋前设廊,采用月梁形制,梁两端雕当地盛行的龙须纹;“牛腿”雕蟠螭回纹。楼上前檐墙为木构,安置槛窗。客厅三面木构围合,上方贴满旧时的捷报,佐证着子孙中人才辈出。好一个“喜得连科”!
走进2号民居更见一番清新,三合院,二层,坐东南朝西北,院墙内侧上部绘制着兰花、佛手图案和乾隆七言诗,还有宋氏家训:“勤宜及时,俭贵适中。勤俭者兴家事业之要务也,故士勤读,则功名必成;农勤耕,则衣食必丰;工勤艺,则技术必精;商勤业,则资财必裕。自来祖业兴盛,均起于勤俭,子孙贫贱,则败于怠惰者,往往然也。”正屋三间,明间为厅,空间高敞,左右次间为卧室。楼下廊轩采用月梁,梁端镌刻龙须纹,梁垫板雕蟠螭回纹,雀替和替木雕骏马图或花鸟图案,“牛腿”雕狮子、鸾凤和清供图案。难道这就是文化人为自己构筑的文化空间与环境?
说到宋氏宗祠,二进两庑的合院建筑,坐东朝西,位于村庄中心,高高的石台基上。翻开《咸丰京兆宋氏宗谱》有载:“未荣家室,先建宗祠,礼制昭然,盖必有以妥先灵于上,而后有以佑后嗣于下。”表明了宗祠建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记录了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咸丰辛亥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十三年重修的历史沿革。四扇大台门上,绘着彩色的文武四神,顶天立地,挺胸凸肚,极为威武,加之门前一对年代久远的巨大旗杆石,让人肃然起敬。三间抬梁式正厅的后墙设有神龛,供着多位先祖的彩像,案台上香烟缭绕,说明常有裔孙来祭拜。
在古民居中书写着众多治家格言和家训,可佐证主人是文化人,家教严肃,志存高远。尽管粉墙斑驳,但这种物化了的勤耕重读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孙后代有着熏陶作用,印证邱吉尔的一句名言:“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此章节几个民居由汪燕鸣提供初稿,在此表示感谢)
宋濂三子宋韬于明洪武间游历到了松阳,“见呈回山水明秀,观其地势极高而平,其来龙长而大,其朝对尖而秀,其护沙迴环而旋绕,其泉水与田山则甘美而肥厚,真有桃源胜境,别具一天而足以发族繁昌,为士民所乐业者有由来矣”。后湾始祖宋濂四子宋浩,大学士,官光禄寺丞,因后湾“其群峰抱护,绿水环绕,遂卜居于斯焉”;朱竹始祖宋濂十世孙宋回一,于明正统间自福建徒步至三都,“见朱竹山土淳厚,茂林修竹,绿水环流,映带左右,可以乐之居”;上田始祖宋铨,于明成化间因“雅爱山水,岀游上田,见此地崇山峻岭,山环水绕,而自本都西坑后迁徏择于此地,卜居于斯”;半岭始祖宋锐,于明成化间,见山环水绕,土膏田腴,有通都钟毓之灵秀,自松阳十三都斗潭迁居三都半岭;凉连始祖宋善伏,于明嘉靖间自青田至三都,见凉连地方山水奇异,可以乐居,遂创业而家焉。但唯独不见杨家堂始祖宋显昆选择杨家堂卜宅定居的文字记载,也不见宋显昆离开呈回的文字记载。对此,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先说宋韬看中的呈回,前面写到“其地势极高而平,其来龙长而大”,然后《呈回宋氏宗谱》中还写有“三都呈回庄,来龙曲折,巉岩磊落,变換非常,远不可稽其到头”,村庄坐北朝南,四山环抱一水绕,的确是个好地方。但从堪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居高”、“居中”的地方,居高临下,王气十足,加之左右迴护十分开阔,前方朝山较远,是易守难攻的城池与城域中宫殿衙署的风水宝地。对一个村庄而言,因太高、太陡、太裸而失之妥切,不是藏风聚气宜人宜居的住家场所。宋显昆离开呈回的原因恐怕就是这个。宋显昆选择的杨家堂距县城15里,呈回距县城60里,交通相对便利。更为重要的是,杨家堂三面环山,一边豁口,像金马蹄、宝葫芦,空间尺度小巧玲珑,线条柔软,藏风聚气,是理想的风水村落。
可能有人会问,杨家堂村坐东朝西,不是坐北朝南,怎么会是好风水呢?在此说明一下:作为村庄和住房,坐北朝南特别是坐正北朝正南,其实是极犯忌讳的。因为南卦为离,五行属火,村庄和住房,都压不住。朝正南的住家不甚安生,原因即此。各地各级衙门朝正南,衙门是政权机构,权大于天,不怕火。真正的好风水是讲坐向而不讲朝向的。打个比方,人坐太师椅,正常的身靠后背,两臂放于扶手,双腿垂地,坐时间长了也不累;反之而坐,或者侧坐,双脚搁之一方扶手,腰背靠另一方扶手,不论场合之宜,虽然会有小许舒适,但绝对不可能久坐,因为人的身体不处于自然状态。直白地说,太师椅朝东南西北都是可以的,重要问题在于人是否选择了好坐向。
杨家堂位于马鞍山北麓一个小山岙里,所有房屋依山顺坡而建,前低后高,落差百米之多,像芝麻开花,级级上升,互不遮挡,家家都有良好的视野,并由此而形成村庄大界面。大界面上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民居,墙体上早年刷的白石灰剥落后,裸露着泥土的金黄色,在阳光下具有健康之美。
村庄选址可谓蹊径独辟,胆大包天,但四灵齐备,十分妥实:坐东朝西就是依震面兑;左青龙略长,林木葱茏;右白虎稍短,植被茂盛;后玄武高大坚实,嫩山凸现,名木古树森然;前兑为金,明堂开阔,朝山尖尖可人,距离不远不近,尺度适中。村之左侧,有一山涧沿山脚汩汩流淌,宛如雅琴鸣奏,终年不绝,至村前像玉带半抱然后在水口岀村;村之右侧,来自县城道路在此与村庄主路形成恰当的连接。纵观全局,其山形、水势与路位,无一冲犯风水顾忌;山、水、村共生共荣,天、地、人相得益彰。300多年来村庄未曾遭遇泥石流、山洪暴发和坍方之类地质灾害威胁,证明着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有个疑点就是,宗谱上写着“昆公,字宗福,娶陈氏,育五子,自呈回卜筑杨家堂而遂居焉”。没写他读过书得过功名,据说他是个农民,怎么会精通易经八卦,大胆选择坐西朝东的这块宝地呢?鲁晓明文章中有个说法,说他初到山腰,生篝火取暖,想不到过了几天烟火未灭,于是认定这里是好地方。那么,好风水是不是杨家堂村人才辈岀的真正原因?笔者不敢妄言,看官自己揣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