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及分类*

2014-08-03 08:21:06陆方喆
关键词:断言构式副词

陆方喆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一、引 言

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是Heine等(1991)[1]率先提出的概念,在其他文献中也被称为对比(contrastive)标记(Schiffrin,1987[2])或反意(adversative)标记(Traugott&Dasher,2002[3])。反预期标记是语言中用来标示反预期信息的手段,表示一个陈述在某种方式上与说话人认为在特定语境中属于常规的情况相偏离(Heine et al,1991[1][p.192])。反预期信息与预期信息、中性信息一道,构成了话语所传达信息的3个类别。与新旧信息的划分不同,这类划分更加凸显了言谈事件参与者的主观因素——预期,实际上属于语言主观性研究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对语言主观性及主观化问题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吴福祥(2004)[4]首次将反预期标记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用来分析“X不比Y·W”结构的反预期语用表达功能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预期/反预期的角度研究相关语法现象,揭示了一批汉语反预期标记,如“并”(尹洪波,2011[5])、“还”(唐敏,2009[6];武果,2009[7])、“也”(张云峰,2008[8];陈洪瑶,2010[9])、“倒”(周红,2006[10])、“反而、甚至”(袁毓林,2008[11])、连字句(袁毓林,2006[12]、刘丹青,2005[13])等。这些成果加深了我们的认识,推动了研究的进步。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个具体的反预期标记,容易造成研究对象的零星化和片面化,看不到反预期标记作为一个整体的特点。目前大家对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范围、类别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少文章对这些问题根本不做任何说明,似乎它们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因而容易出现张冠李戴,把本不属于反预期标记的语法结构也划归到反预期标记名下。我们认为,在继续深入研究之前,有必要把反预期标记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对其性质、特征、类别等问题做一番理论探讨。

二、反预期标记的性质

Heine(1991)[1][p.192]等曾指出反预期标记的两个属性:

(1)它们的使用隐含了被断言的情形与特定语境里被预设、预期的情形或者被认为是常规的情形之间的一种对比。

(2)前者与后者相背离,反预期标记的主要功能是将这个断言与所预设或预期的世界以及常规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反预期标记将句子的断言与预期联系起来,由于被断言的情形与预期的情形相反而形成反预期意义,反预期标记就是将这个反预期意义标示出来的语法手段。比如:

1)天色渐黑,游人反而多了一些,大家都赶来参加平安夜的午夜弥撒。(孙楠,2012[14])

2)事情过了才几天,他居然忘了。(季承,2011[15])

3)临来大陆时,有人告诫我,说大陆人说话都是吞吞吐吐,模棱两可顾左右而言他,所以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大律师倒是这样的快人快语,一针见血。(曹秀玲、辛慧,2012[16])

例1)的“反而”是反预期标记,它连接的断言部分“游人多了一些”与上文“天色渐黑”形成的预期“游人减少”相反,通过“反而”标示出该断言的反预期性。例2)情况相仿,“居然”是反预期标记,它所在句的断言“他忘了”与前句“事情过了才几天”形成的预期“不会忘”相反,通过“居然”标示出该断言的反预期性。例3)的“没想到”被作者称为超预期话语标记,我们认为其实也是反预期标记,因为“没想到”连接的断言“大律师是这样的快人快语,一针见血”与前文“大陆人说话吞吞吐吐,模棱两可”的预期直接相反,标示了该断言的反预期性。

判断一个语言形式是不是反预期标记需要注意两点:(1)该形式所在的断言是否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2)该形式不能是断言命题内容的一部分。不注意这两点就可能把不是反预期标记的结构当成反预期标记。比如下面这句话:

4)她虽然年近80,脑瓜并不糊涂。(齐沪扬、胡建锋,2006[17])

齐沪扬、胡建锋(2006)认为上句中的“虽然”是一个反预期信息标记,他们的解释是,对年近80的一般社会预期信息是“脑瓜糊涂”但事实是“脑瓜不糊涂”,这就与一种常规的情形相背离[17]。我们不认为“虽然”是反预期标记,因为“虽然”连接的断言是“她年近80”,这是一个客观情况,没有与这个客观情况相反的某个预期(比如“她其实不到70岁”),因此该断言并没有与哪个预期相反。其实,该句真正的反预期标记是“并”,“并”所在的断言“脑瓜不糊涂”与前文“她年近80”形成的预期“脑瓜糊涂”相反,标示的是“脑瓜不糊涂”这个反预期信息。齐沪扬和胡建锋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他们找错了反预期标记,原因就在于没有注意反预期标记标示的应该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断言。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认为“别看”也不是反预期标记。

5)这汽艇别看它小,却开得挺快。(刘焱,2009[18])

刘焱(2009)认为上句中说话人认为“汽艇小”,应该开不快,实际上却开得很快,与预期相反,因此“别看”是反预期标记[18]。其实该句真正的反预期标记是“却”,理由同上。

管志斌(2011)[19]认为“早不VP,晚不VP”是一种反预期主观化表达的修辞构式,比如:

6)我就觉得奇怪,徐义德早不要这笔垫款,晚不要这笔垫款,偏偏现在要这笔垫款,这里面一定有鬼。

那么他所说的构式是不是本文要研究的反预期标记呢?我们认为也不是,因为“早不VP,晚不VP”句的预期是“要么早VP,要么晚VP”,“早不VP,晚不VP”通过否定词“不”直接否定了该预期,也就是说这个结构本身已经表达了反预期信息,而不是通过某一个标记“标示”出来的。其实,例6)中的反预期标记应该是“偏偏”,因为它所修饰的断言“现在要这笔垫款”与预期“要么早点要垫款,要么晚点要垫款”相反。与此类此的结构还有“X不比YZ”和“哪里是A,而是B”,这些都是结构本身已经表达了反预期信息(吴福祥,2004[4]),因此可以说具有反预期表达功能或者说表反预期构式,但不属于反预期标记。

另外,宗守云(2011)[20]指出“X比Y还W”是用来表达反预期信息的构式,他称“还”是反预期标记,有主观性反预期义,而“比”字句本身又是用来表示比较的句子,因此“X比Y还W”的构式意义是反预期比较。我们知道,构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形式和意义的某些方面并不能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已经确立的构式中精确地预测出来(Goldberg,1995[21][p.4])。据此,“X比Y还W”应该都不能算作构式,而其反预期表达功能其实正如宗守云自己指出的那样,是由反预期标记“还”带来的。

三、反预期标记的特征

反预期标记是从语用角度分出的一个功能类,其语用功能就是标示话语中某一信息与言者或听者的预期相反,只要具备这一功能的语法手段就是反预期标记。根据上文的探讨,我们对已有研究中被认为是反预期标记的语法形式进行筛选,共得到34个反预期标记*具体成员详见(二)句法特征。以下我们从语音、句法和语义三个角度归纳这些反预期标记的特征。

(一)语音特征

反预期标记标示的是反预期信息,从信息的新旧角度而言是新信息,就信息的重要性而言是说话人最想引起听话者注意的部分,往往是句中焦点所在,可能是自然焦点也可能是对比焦点,比如:

7)没吃药,这病倒好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2][p.154]

8)连桌子底下我都找了。(方梅,1995)[23]

例7)的反预期信息“好了”位于句末,是句子的自然焦点。例8)的反预期信息“桌子底下”是对比焦点,是对比项里最极端的一个(方梅,1995)[23]。我们知道,焦点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重音,有关焦点的定义里重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界定标准,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的划分就是基于自然重音和对比重音。通过语调重音定义焦点在功能学派和形式学派之间是共通的。Hilliday(1967)[24][p.204]指出语调重音最显著的位置就是焦点,Chomsky(1971)[25][p.205]在讨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与句子语义解释的关系时也指出焦点是包含语调中心的词组。也就是说,反预期标记标示部分往往是焦点,需要重读,那么反预期标记本身就不能重读。如例7)的“倒”不能重读;例8)的“连”自身也不带对比重音(方梅,1995[23])。反预期标记不重读在下面几个例子中表现得更为清楚:

9)雪下得’还挺大。

10)雪下得还挺’大。

例9)假设如下语境:已经下了一段时间的大雪(并且你知道这一情况),这时你推开窗户发现雪仍然下得很大,于是你告诉同伴“雪下得还挺大”,重音落在“还”上,表示“雪下得挺大”的情况依然持续,这里的“还”没有反预期表达功能。例10)的情况略有不同,假设有人告诉你外面下雪了,但没告诉你有多大,这时你推开窗户发现雪下得比你预期的大,于是你感叹“雪下得还挺大”,重音落在“大”上,“大”是新信息,与预期不符,“还”不能重读,是反预期标记。武果(2009)[7]曾指出客观持续义的“还”是修饰谓语的,而持续的前提是某事态已经存在,所以一般谓语不重读,而“还”要重读;重读的“还”表示持续。主观性反预期义的“还”表示的是说话人自己对话语的态度,即对事态在所说条件下持续感到意外。因此,话语的内容信息度高,需要重读;“还”不能重读。

又如下面这两句:

11)王利发: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12)王利发:哎哟,秦二爷,陆三爷没带个底下人,您’也没带个底下人来,你俩这是约好的吗?

例11)摘自老舍《茶馆》中的对白,“也”是反预期标记,连接成分“没带个底下人”与王利发的预期(秦二爷出门应该带下人)相反,“也”要轻读。我们对例11)稍作修改得到例12),“也”表示类同,可以重读,即秦二爷没带底下人与陆三爷的情况一样,这里的“也”就不是反预期标记。学界通常把例11)的“也”称为“语气副词”,例12)的“也”为“关联副词”。陈鸿瑶(2010)[9]发现这两种“也”在一定的语境下都可以参与表达反预期信息。区别是作为关联副词的“也”字既可轻读也可重读,语气副词“也”在自然语流中只能轻读。

(二)句法特征

在概括句法特征之前,我们先按语法单位把已发现的反预期标记成员列表1如下:

表1 汉语反预期标记的语法单位

由上表1可知,反预期标记句法形式多样,可以是词、短语或结构式,但以副词和连词为主,约占76%,印证了吴福祥(2004)[4]提出的“人类语言中最常见的反预期标记是像副词、连词这样的语法词”的观点。

就句法位置而言,反预期标记在句中的位置灵活多变,有的多位于句首,如“其实、不料、别说、事实上、实际上、但是、可是”等;有的多在句中,如“并、还、也、甚至、居然、偏、偏偏”等,有的主要出现于句尾,如“啊”。总体而言,以位于句首和句中为多。

反预期标记的功能主要是语用的,而不是句法或语义的,因而在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和可取消性,删去后所在句子依然合格成立。有时为了突出反预期程度之高,句子中往往可以出现不止一个反预期标记以加强反预期情感,如:

13)这种连3岁小孩也骗不了的瞎话,她[竟然][还]好意思说得出口,真是不要脸。

14)董兆国1975年从部队转业,转业前组织上已经在他的老家河北的一个县城里为他找好了工作。[但是]董兆国[却][偏偏]选中了到条件艰苦的新疆且末县生活和工作。

15)尽管他时时以书呆气的议论引起那些越来越准备当政治专门家的朋友(如陈独秀)的不满,[但][实际上],他[却][并]没有迂腐得真的不关心政治。

上述例句分别是两个、3个甚至4个反预期标记的连用,其中两个反预期标记连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常表现为副词间的连用,如“竟然偏偏”、“反而还”、“却并”等,以及副词和连词的共用,如“但是……反倒”、“谁知……居然/偏偏”等。

(三)语义特征

Blakemore(2002)[26][p.78]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意义: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符号编码的概念表征,关注的是话语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回答的是“什么”(what)。程序意义是有关如何处理这些概念表征的信息,回答的是“如何”(how)。Rouchota(1998)[27]认为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的区分反映了表征与运算的认知差别。编码概念意义的语言形式影响断言(assertion)的内容,它构成概念表征成分。编码程序意义的语言形式则是表示如何在推理中运用和处理这些概念表征。通俗地讲,概念意义是一二三四等运算项,程序意义则是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程序意义引导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方向,在处理话语的命题意义、语义信息时起语用制约作用,使话语理解更确切。

参考这个标准,我们认为反预期标记基本没有概念意义,但具有程序意义,比如:

16)老张这样做并不好。(尹洪波,2011)[5]

17)经过这场大病,他的身体比以前反而好了。(现代汉语八百词)[22][p.199]

18)这道题别说学生不会,就是老师也不会。(孙洪威,2013[28])

19)有些人真是胆大妄为,连熊猫都敢吃。(王远明,2008[29])

例16)到例19)的反预期标记分别是词“并”、“反而”、“别说”和结构式“连……都”。它们均不影响所在句子的真值条件意义,即句子的真假与反预期标记无关。如例16)要使“老张这样做并不好”为真,只要存在“老张”这个人、“老张这样做了”以及“这样做不好”为真,那么整个句子即为真,“并”对句子的真值条件没有贡献。例17)只要“经过这场大病”和“他身体比以前好了”为真,句子就为真。剩下两例也可如此分析。反预期标记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意义,因此没有概念意义。另一方面,反预期标记标示了说话人对其所言的态度,听话人根据这个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体现了引导听话人对话语理解方向的作用,因而又具有程序意义。如例19),如果没有反预期标记“连……都”,那么“有些人胆大妄为”和“敢吃熊猫”之间的关系就不明确了,在理解时存在多种可能:“敢吃熊猫”可能是“胆大妄为”的原因(有些人真是胆大妄为,因为敢吃熊猫),也可能是结论(有些人真是胆大妄为,所以敢吃熊猫),还有可能是说明关系(有些人真是胆大妄为,连熊猫都敢吃)。反预期标记“连……都”说明有些人胆大妄为的程度已经超出了预期,是对前句的说明,这就制约了听话人理解的方向,具有程序意义。

(四)反预期标记的定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点归纳如下:

(1)语音上,反预期标记一般不重读;

(2)句法上,反预期标记形式多样,有词、短语和结构式,但以副词和连词为主,主要出现于句首和句中;

(3)语义上,反预期标记的概念意义很少或基本没有,不影响所在句子的真值条件,但具有程序意义。

根据以上归纳的性质特点,我们尝试对反预期标记下一个定义:反预期标记是标示反预期信息的语法手段,以副词和连词为主,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在话语中一般不重读,无真值条件意义,但具有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

四、反预期标记的分类

反预期标记本身是语言学家从功能角度分出的一类语言结构。但是对这类标记如何再分类,大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分类成果。我们不揣浅陋,尝试提出几个可能的分类体系,供大家评判。

第一个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反预期标记的形式特征分为副词类、连词类、语气词类、短语构式类、句式类等,我们称之为形式标准。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简单直接,但是对加深我们对反预期标记的认识没有太大帮助。

第二个分类方法是根据反预期标记本身意义的虚实分为概念性反预期标记和程序性反预期标记,我们称之为意义标准。概念性反预期标记本身还具有较明显的概念意义,从字面便可推知其反预期义,如“竟然、居然、其实、事实上、不料、不想、谁知(道)、没想到、没料到、哪料、哪想、岂料、岂知、别说”等。程序性反预期标记意义很虚,基本没有概念意义,需通过语用推理获知反预期义,比如“并、还、也、甚至、但是、然而、连……也/都”等。这种分类区分了反预期标记的不同特点,不足在于从意义出发,主观性较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标记的归属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第三个分类方法是把反预期标记的形式特征和它代表的意义结合起来,我们称为形式+意义标准。具体而言,可分为4类:

(1)语气类反预期标记。这类标记以语气来表达与预期相反的主观态度。语气表示的是说话人对所述命题的情感和态度(温锁林,2001[30][p.175]),反预期表达的也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两者具有相通性。语气是反预期的常见表达手段之一,如“惊讶、诧异、责备、提醒”等语气(不包括狭义的句子语气,如陈述、祈使、感叹、疑问)。从形式上讲,以语气表达反预期情态的主要是传统语法所说的语气副词、语气助词和叹词。常见的语气类反预期标记有“居然、竟然、偏偏、偏、并、也、还、连……也/都、甚至、啊”等。

(2)否定类反预期标记。否定类反预期标记的构词语素里含有否定义语素和心理动词,是对心理预期的否定。就否定形式而言,一类有“不、没、别”等否定词,如“不料、不想、没想到、没料到、别说”;另一类则以疑问代词“谁”、“哪”、“怎”、“岂”的非疑问用法表示否定,如“谁知(道)、哪料、哪想、岂料、怎知”。这类反预期标记通过否定主体的预料、知晓等心理行为表达反预期态度。

(3)转折类反预期标记。转折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与人们的预期相反,即吕叔湘先生(1982)[31][p.340]所谓的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因此转折也是一种常见的反预期表达手段,一个转折关系语段是否成立,关键是看主要语段是否超出对照语段的预期(丁志丛,2008[32])。转折类标记有转折意味,表示实际情况与预期的对立或相悖,该类标记主要由转折副词如“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反而、反倒、却、其实”;具有转折义的短语如“实际上、事实上”和转折关系复句如“再X也Y、宁可……也”等构成。

(4)疑问类反预期标记。这类反预期标记比较特殊,其所在句式一般为疑问句,故无所谓真假值,是我们于上文搜集到的34个反预期标记外另设的一类。当实际情况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时,另一种常见的反应就是质疑,主要表现为询问这种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比如甲告诉乙自己明天要去外地,然而第二天乙在办公室看见了甲,于是乙很自然就会问甲“你怎么没去外地啊?”,这里“怎么”就是反预期标记,标示了“没去外地”这个与预期相反的信息。我们把“怎么”这样出现在疑问句中的标示反预期信息的语法手段称作疑问类反预期标记,类似的还有“什么”、“不……吗”等。

我们倾向于按照形式+意义标准把反预期标记分为语气类、否定类、转折类和疑问类四种,我们认为这体现了人类表达反预期情感态度的四种基本手段。这四类反预期标记及代表成员总结如下图1:

图1 汉语反预期标记的类别

需要注意的是,上图1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反预期标记,随着研究的深入,每类成员还可能增加。

五、结 语

以上我们梳理了前人有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类别等问题做了一番粗略的探讨,给出了我们关于反预期标记的定义:是标示反预期信息的语法手段,以副词和连词为主,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在话语中一般不重读,无真值条件意义,但具有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就分类而言,我们倾向于按照形式与意义结合的标准,将反预期标记分为语气类、否定类、转折类和疑问类4种。

反预期标记是种独特的语用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内容未能展开,如反预期标记的连用情况(哪些可以连用?哪些不能?最多可以有几个连用?)怎样?划分的4个次类能否经得住进一步研究的检验?次类的认知理据、使用特点和内部差异是什么?跨语言比较的情况如何?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哪些反预期标记掌握在先?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

【参 考 文 献】

[1] Bernd Heine.,Ulrike Claudi.Friederike Hü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 Schiffrin Deborah..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Traugott Elizabeth.,Dasher Richard..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 吴福祥.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5] 尹洪波.并“不”中“并”的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 唐敏.副词“还”的“反预期”语用功能及“反预期”的义源追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 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3).

[8] 张云峰.“美女也愁嫁”中“也”字的逆接[J].修辞学习,2008,(1).

[9] 陈洪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 周红.副词“倒”的预期推断与语法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3).

[11]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J].2008,(2).

[12] 袁毓林.论“连”字句的主观化表达功能——兼析几种相关的“反预期”和“解—反预期”格式[J].日本:中国语学,2006,(253).

[13] 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

[14] 孙楠.现代汉语转折副词的反预期标记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 季承.汉语反预期标记词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 曹秀玲,辛慧.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以汉语超预期话语标记为例[J].语言科学,2012,(3).

[17]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18] 刘焱.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J].汉语学习,2009,(4).

[19] 管志斌.表责备的反预期构式“早不VP,晚不VP”[J].理论界,2011,(7).

[20] 宗守云.“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4).

[21] Goldberg A.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3] 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24] Halliday M.A.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Part Ⅱ Journal of Linguistic,1967,(3).

[25] Chomsky Noam..Deep structure,surface structure,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A].In Semantics[C].edit.By Danny Steinberg and Leon Jacobovit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6] Blakemore 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7] Rouchota V..Procedural meaning and parenthetical discourse markers[A].In Discourse Markers[C].edited by A.Jucker & Y Ziv.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28] 孙洪威.反预期标记“别说”[J].社科纵横,2013,(28).

[29] 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0] 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1]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2] 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断言构式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von Neumann 代数上保持混合三重η-*-积的非线性映射
C3-和C4-临界连通图的结构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特征为2的素*-代数上强保持2-新积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副词和副词词组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