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颂民
摘 要:本文论述“完美”或“不完美”的视唱是对《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同音乐专业、艺术经历、年龄,对它的表述、理解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大家在教与学视唱中所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即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这种“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是相对意义的表述。因为音乐表现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这也是人们经常说的“艺无止境”,所以,视唱追求的是根据自身艺术素养尽可能地“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这也是视唱者应持有的一种崇高的艺术修养和境界。
关键词:视唱 完美的视唱 视唱曲 教学 音乐感知力 听力
一、 视唱理论新说
视唱是视唱者用声腔和情感,根据乐谱旋律符号所提示的内容而做的一种音乐实践和审美活动。这些乐谱旋律符号提示或部分提示速度、节拍、节奏、调与调式、表情力度、曲式、风格、音高、音程、和弦、和声、复调、音域、音色、呼吸、歌词、作者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唱即是二度音乐创作,也是体验、积累表现音乐形象的过程。不同音乐专业、艺术经历、年龄,对上述观点的表述、理解有着很大区别,但大家在教与学视唱中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这种“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是相对意义的表述。因为,音乐表现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艺无止境”,更何况是视唱一首陌生的音乐乐谱呢(这种情况常见于考试中),所以,视唱追求的是根据自身素养尽可能地迅速“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如何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假若你全面、准确的用人声再现了乐谱旋律风貌及各种符号,可以说完美的表现了音乐;假若你是用人声部分再现了乐谱旋律及符号,可以说是一般化表现了音乐,依此类推,学习、评判标准就不难把握。以上观点有别于“称看谱即唱叫视唱”①,更不同意“称视唱即识谱”的说法。
二、视唱教学法
外国视唱教学理论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如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使用半个多世纪法国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卢利编著的《视唱教程》(附伴奏)系列教材。这些音乐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改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我国视唱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明确视唱目的、任务,了解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和特点。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序言中明确阐述视唱“除了培养视谱即唱的能力、正确的音准及节奏感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积累音乐语汇。”这就是说,在提高人们认知音乐基本元素后,视唱的最终目标是积累各种音乐感知力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1.完美的视唱
首先,选择中外经典的音乐为教学案例,分析、解剖各种音乐元素,提高学生视唱兴趣,这是开启完美视唱的关键步骤。现在许多教材都尽可能的多选择一些经典名曲作为视唱曲,像赵易山主编《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全部采用中国经典歌曲作为视唱曲教材,许敬行主编《视唱练耳》除了选择中外经典名曲之外,还注重选择中国经典民族器乐曲丰富教材和教法等。这是现代视唱教学理念的体现,是学习者通过视唱中外名曲积累音乐语汇和提高音乐感知力艺术体验。这不同于传统视唱中为了读谱而读谱,为了视唱而视唱(包括为了听音而听音),其意义是在学习视唱伊始就注重传统音乐文化、音乐基本元素对于音乐感知力的影响。
那么如何从视唱中外经典音乐中积累音乐感知力呢?下面以许敬行《视唱练耳(二)》教材中刘天华《良霄》“片段”(行板)②为例,在教学中应对以下音乐技能训练问题做充分准备,方可称得上完美的视唱。
(1)注重对视唱曲《良霄》作者刘天华的研究。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此曲创作于1927年除夕夜,“音乐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而且“作者把我国民间传统的核心音调贯穿的旋法,和西洋的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霄的喜悦心情”。③另外,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天华原作《刘天华二胡琵琶曲集》版本中,标明这首二胡曲原名为《除夜小唱》,作品轻快、如歌声 ,以mf 表情力度演奏,最后旋律片段结束在八分音符上(不是许敬行编著《视唱练耳(二)》教材第63页中的四分音符)。④这些都明确了视唱曲《良霄》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2)注重对器乐名曲片段呼吸的划分。在视唱前应该对所唱曲谱句式和呼吸有较清晰的安排,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步骤。
(3)注重对中国汉民族五声宫调式风格与音高训练。如,在D宫五声调式音阶上,以#f音为轴心将乐节①向上或向下作调式模进。
(4)注重以行板速度和轻快的节奏在2/4拍上如歌地练唱。如,在D宫五声调式音阶上将乐节⑤旋律作定向转移,或有声或无声,或两者交替练唱和节奏训练;或首调或固定音名训练等。
(5)注重以跳进音程与平稳音程交替进行,且用人声模仿乐器二胡音色的练唱,即不用音名或用音名的各种力度交替练唱法。如,在D宫五声调式音阶上将乐节②旋律作定向调式转移的哼唱训练。
(6)注重多声部练唱,强化各种音乐要素的组合。如,将乐节②旋律做对位化风格训练(或复调或主调)。a、多部人声或人声与二胡组合的主调体多声调式听唱音色训练;b、多部人声或人声与二胡组合的复调体多声调式听唱音色训练。
2.较为完美的视唱
正如前文所述,假若你用人声部分再现了乐谱旋律及各种符号,可以称之为较为完美的视唱,或者说一般化的表现音乐。当然,这样的理解是因人而异,不好规范。在视唱或视唱教学中,注重音乐文化和不注重音乐文化的把握;注重音乐呼吸划分和不注重音乐呼吸划分;注重调式风格与不注重调式风格;注重多声部视唱与不注重多声部视唱,等等。视唱者所持有的艺术修养决定了视唱的水准。这里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类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入学考试将视唱练耳作为必考内容的理由,甚至是在一些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中也要考一考选手的视唱及艺术修养水平。一句话,视唱可以体现自身音乐理论素养,音乐理论水平决定视唱艺术观。endprint
3.不完美的视唱
一般来说,这些不完美的视唱现象主要存在于初学者和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或学习中没有从“音乐的表现手段”⑤去体现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风貌,只是为了“唱谱”或“识谱”,其视唱失去了真正意义,艺术价值不复存在。时下,学界对用“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视唱展开热议时,笔者认为这不是衡量不完美的视唱的唯一标准。赞同在掌握一定音乐理论后,多用优秀歌曲或含有伴奏的经典歌曲、器乐曲练视唱,这是提高视唱者音乐修养的好方法。
纵观现代许多中外优秀重唱、合唱团体演唱曲目,把经典器乐曲(包括重奏曲、管弦乐曲)改编为适于各种音乐风格的重唱、合唱曲创作屡见不鲜,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视唱教学理论。譬如,2005年第二期、第八期《儿童音乐》李重光教授创作“打花鼓”“倒影”,虽然是中国调式钢琴小品,但完全可以改编为二部视唱教材。2006年第二期《儿童音乐》施万春教授创作“咏鹅”,旋律与伴奏易唱、易记,且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调式和古诗韵味风格,也可以人选教材。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顾晓萌编著《小伙伴之歌——中外童声合唱精选(初∕中级)》三部合唱“欢乐的笑声”(附伴奏)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伴奏视唱曲)。所以说,完美的视唱是建立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上。
三、听力与完美的视唱
完美的视唱离不开良好的听觉能力,听力促进完美的视唱过程。通常的说法是,“训练听觉就是练耳。”⑥笔者认为,练耳是学生用听觉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音乐符号或内容而做的辨别、体验音乐诸元素和音乐实践的活动。当然,这种听与唱可以是发自内心的、无声的视唱;也可以是有声的、完美的视唱。它们是听觉能力在视唱中的有效反映。练耳是视唱的基础,主要反映在听辨音高、音准、节奏与理论等方面,它是检验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教师的艺术经历和音乐理论水平等决定视唱练耳效果。不论怎样训练听觉,终极目的是促进完美的视唱,准确体现、发展个人内心的音乐世界和音乐感知力。
如何在视唱练耳教学、教材中诠释不同观点和完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视唱练耳教学反映的问题来看,听辨旋律音程、和声音程较易掌握,听辨和弦、节奏、旋律、和声较为困难。大家在许敬行《视唱练耳》教材中见证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法和理论,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从1983年西安音乐学院郑小敏《视唱练耳》课上“通过熟悉的歌曲旋律解决学生听和弦”等问题,到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中采用“旋律填空”和“原曲节奏练习”⑦提高学生听辨旋律音程、节奏和记写旋律的兴趣及能力,这些都是优秀的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和研究。假若听大三和弦时,联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开始的旋律歌词动机;听小三和弦时,联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开始的旋律歌词动机;听大六和弦时,联想《广告歌曲“哇哈哈”》结束的旋律歌词动机(30 50 │i 0),等等。从这里不难发现,听力与视唱关系密不可分,两者各有特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四、尾声
视唱练耳是体验、积累表现音乐艺术形象的过程。大家在视唱练耳中追求的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是一种高尚的音乐文化精神境界。本文论述“完美”或“较为完美”的表现音乐是对《视唱练耳》教学方法的探索。尤其在音乐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学习者自身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完善我国视唱练耳教学法和教材,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各方面机构鼎力合作。这里说的“完善”,是指希望出版社迅速出版一大批规范的中外优秀歌曲、器乐曲视唱伴奏教材。在200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周温玉、蒋维民编著《带伴奏视唱曲160首》和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赵易山主编《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教材中,就是一种编写教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各地老中青音乐教师、艺术家和音乐编辑、编审(含离退休)等组成视唱练耳教材编写机构,重新编撰、完善我国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材。
注释:
①⑥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版,第78页。许敬行《视唱练耳(二)》,节选刘天华二胡曲“良霄”片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63页。
②许敬行《视唱练耳(二)》,高等教育出版社,节选刘天华二胡曲《良霄》片段为教材视唱曲, 2005年11月版,第63页。
③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著《音乐欣赏手册》,关于刘天华二胡独奏曲《良宵》(原名《除夕小唱》)的曲解,1983年10月版,第201页。
④安徽文艺出版社再版刘天华专辑《刘天华二胡琵琶曲集》,1997年3月版,第28页《除夜小唱》原作第15小节处。
⑤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第二章“音乐的表现手段”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11页。
⑦ 赵易山《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前言,关于《听力训练》部分的论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版。
参考文献:
[1]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2]许敬行.视唱练耳(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郑小敏.视唱练耳[M].西安音乐学院课堂教学笔记, 1983.
[4]赵易山.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法】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卢利.视唱教程(附伴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厦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