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研究

2014-08-02 00:21任程
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民族声乐声乐

任程

摘 要: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过程中,结合民族声乐的概念和界定,通过对民族声乐美的本质和民族声乐美的特征的论述,总结和研究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让人们体会到了民族声乐意蕴美,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精魂,弘扬民族声乐文化,更好地将民族声乐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民族声乐 审美特征 声乐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概述

从广义角度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分为三大类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即传统戏剧演唱、曲艺说唱、民间民歌演唱,又有人把民族声乐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从狭义角度来看,民族声乐艺术就是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现代“民族演唱”。民族声乐传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的方法,又融入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和发声技巧。

随着时代脚步的变迁,现在的民族唱法不仅仅是民族和美声的融合,还表现了民族和通俗的贯通,注入了新时代的艺术内容,迎合了当代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需求。充分体现中西合璧的科学性与时代感,拓宽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套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不失民族唱法风格的基础上,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二、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具体特征

1.民族声乐演唱具有雅俗性

表演者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生活阅历以及民族习俗的影响,其对歌曲反映出的现实内容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在表演过程中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意蕴。一首声乐作品经过不同表演者的演唱会演变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但其演唱的情感和内涵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表演给人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审美感受。

民族声乐表演的雅俗性,不能单指于表演者的身份,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否表现生活。它所表现的美不能只是那些专业歌唱家所表演的出来的“雅”的美,它也需要来源于民间的普通歌手的“俗”的美。只有“雅俗共存”,才能做到“雅俗共赏”。

2.民族声乐演唱具有时代性

声乐艺术演唱都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声乐艺术演唱随着人们的思想、审美、价值观念变化而变化。民族声乐演唱的时代特性是对声乐作品的一种承载和延伸,也逐渐随之审美的变更对以往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民族声乐演唱时代使得演唱者们肩负着承载历史的责任,演唱者希望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演唱技能,以及自身对社会的感知将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精神、民族精神演绎给观者,使得其思想、精神得以延伸和发展。

3.民族声乐演唱具有创造性

民族声乐的演唱是通过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再次深入理解,依据作品的主题来将歌曲转化为现实艺术声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人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其以人的主观认知和创造能力为基础,是人处于高度积极状态下,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活动和高水平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又与演唱者的艺术素养、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各种心理品质及个性特点有着必然联系。演唱者因其个性差异,在演唱过程中会因不同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而有所变化。

三、我国民族声乐美的本质

1.体现民族的品格美

民族声乐充分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许多优秀的民族作品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品质。《苏武牧羊》是一支典型能够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优秀民歌,传唱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这是一首古代优秀的学堂乐歌,反映出我国优秀的知识分子要通过富国强民来抵御外侵的满腔爱国之情。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许多爱国人士义愤填膺,不断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这首歌从历史角度来,歌颂苏武的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将他那满腔的爱国精神传颂于大众的内心之中,使得人们精神上深受鼓舞。

2.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美

从音乐形式和内涵方面来看,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音乐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式的美表现于旋律的巧妙变换之中,内容的美表现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之中。缺少了其中一种美,就使得民族声乐整体美无法体现出来。如歌曲《珊瑚颂》中通过“一树红花照碧海”的描写,歌颂了女主人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斗争精神。歌曲的旋律起伏变化,使得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大海的潮涨潮落。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形式的美、内容的美,思想的美、意境的美。

3.体现主客观的融合美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关于劳动美的观点。通过民族声乐词作家和曲作家的主观劳动,创造了民族声乐的美,这是音乐家的劳动和他们创造的美。作词者在歌曲进行创作过程中,就将许多丰富的内容、描绘性的色彩、深刻的情感加入于歌词之中,集中体现了作词者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和认知。这一创作过程不只是有其思想性、概念性,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性、形象性。曲作者的主观认知和感受也来源于这样一个“客观现实”之中,他要使声乐艺术的思想性和概念性在运动中求得发展、变化和深化,并使之不断升华,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

四、我国民族声乐美的特征

1.民族声乐的声音美

声音讲究有明亮清澈、圆润柔和的音色,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托控制气息;保持吸气的状态歌唱,喉头位置相对稳定和喉咙的放松打开,使声音和气息流通顺畅;有充分的头腔共鸣和浑厚结实的音量。历史上宗教音乐的“梵音”、江南一代的“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则“单调雄远”,曲调朴实,声音较高亢。再如高山牧区的演唱,声音高亢嘹亮,像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草原的“牧歌”等,这些都是地道的民族民间的声音,有着其独特的地方声音的美。

2.民族声乐的音乐美

民族声乐的音乐美,就美在其音乐的语言具有特殊的品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着其民族特点的民歌。如蒙古族的“长调”音乐,旋律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婉转起伏幽长。从其音乐中使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勇敢,豪放的性格。有如藏族的民歌,曲声委婉动听,旋律使人荡气回肠,似乎看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看到了高原的伟岸。再如维吾尔族的歌曲,音乐既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又不失幽默滑稽的味道,使人立刻感到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这些例子足以见得我国民族声乐的音乐旋律多样,独具匠心的音乐美更是丰富多变。

3.民族声乐的语言美

我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美正是美在其表达了不同的民族,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个性心理的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它美在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保持了语言文化的个性差异。如《我爱你中国》的歌词,“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青波滋润着我的心窝”。从这首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歌词亲切质朴,运用了一连串的重叠句和排比句,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这首歌词激发了广大人民,特别是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和兴国壮志。从这首诗词的排偶、和谐、重叠体现出文学语言的美之所在。

4.民族声乐的情感美

一首民族歌曲的情感体验要经过分析歌曲入手,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分析,在实践中使歌曲不断加深认识有感而唱,以情动人。如,由郭淑珍演唱的歌曲《黄河怨》,她把这首歌曲分析的很细,一句一句细心琢磨,使每一句话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在唱“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使人们好像看见真实的事物,轻柔哀婉,无限动人”。在唱到“孩子啊,你死得这样惨!”她情意表达万分悲切,每一声都包含着无限的血泪仇怨。使很多听众都被她的歌声打动,情感也随之起伏。这就是情感美的体现,这就是民族声乐美的真实展现。

五、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审美的即时性与迁延性

民族声乐审美特征具有即时性和迁延性。民族声乐的即时性是指人们在对声乐作品审美过程中立即产生的一种反应,其具有直接性的特征。当我们在欣赏歌曲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歌曲的艺术魅力,甚至在我们还未能听得清它的词句,来不及思考它的主题和内涵时,就已经被它的优美的旋律和令人心跳的节奏所吸引,因此这种即时性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存在的。即时性是民族声乐的迁延性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得直观感觉,是声乐审美活动的开端,属于“情趣”欣赏的阶段,其中“情”是指欣赏者初步的情感认知,而“趣”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过程所产生的乐趣。

所谓的迁延性是指审美过程的一种延续,它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就作品的审美感受而言,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人们对它的感受,相反会更加的让人细细品味。由此可见,民族声乐审美既有即时性的特征,又有着迁延性的特征,二者有着开始初步感受和继续发展变化的阶段体会。

2.审美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民族声乐的审美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理,民族声乐审美活动的开始是给人以感性上的体验。在民族声乐审美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在相互综合和转化,它们是紧密相伴、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感性影响着理性,理性验证着感性。民族声乐作品中,音乐与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具有着明确的具体性的特征,因此对其作品的欣赏理解和欣赏也就表现的相对直接。然而就歌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上的理解,以及对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产生的重要作用则是需要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另一方面,只有把理性的认识,真正融入于对歌曲的感性体验中,才能使歌曲的欣赏达到深刻的高级阶段。民族声乐欣赏,是一个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在欣赏的初级阶段包含初级的理性认识,在欣赏的高级阶段更是至始至终离不开感性的体验,否则也就不能称其为欣赏。因此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作用,互为影响,相辅相成以达到民族声乐审美的最高境界。

3.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民族声乐的审美主体是指艺术美的接受者,而其审美的客体是指艺术美的载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主体创造和欣赏的活动,其中声乐审美客体离不开声乐审美主体——人的欣赏,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作为客体的声乐作品而言,它既有着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同时又有着作品的主创人员主观意识的主体性和思想性。民族声乐作品是集歌词和音乐创作为一身的综合体。在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人和事物的形象都要在歌词中完整展示,有着词作者的主观意识的主体性。而曲作家所创作的歌曲旋律要时刻把握词作者的形象描绘,因此他的创作受到歌词的限定和制约。但同时他又是把歌词这一主体变为他的客体进行加工,使其融入曲作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声乐艺术作品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作品的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作品所体验到的不单单是人或事物的客观认识,同时也包含了主观创作人员的内心、思想及他们所要表达的感受。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它生长于中华大地,是中华儿女在漫长的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探讨和挖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对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优良传统,弘扬华夏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杨春发.中国民歌演唱风格的美学支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4(2).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民族声乐声乐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