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娜
摘要:上个世纪末出版的李重光《基本乐理》,再版后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创新,笔者从其编写目的、编写结构和内容、编写特点几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分析这本书的特点,希望给学习乐理的学者们带来一些借鉴。
关键词:教材研究 基本乐理
一、编写目的
李重光《基本乐理》教材最早是在1990年为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编写的,后来又被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选为教材,1992年开始正式出版,当年分为上册和下册两本,并全部进行了录像且全国播放,二十年来重印数十次以上,总印数可达到70多万册,通过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掌握乐理学习中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编写结构和内容
李重光的《基本乐理》在内容的编排上,每一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讲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其内容涵盖了基本乐理所学的范畴,符合教材编写的相关要求。学习者认真学习完该本教材之后,可以较为熟悉地掌握和了解基本音乐理论的相关知识。同时,李重光先生还在第一讲概述中对乐理知识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应该怎样去学习它做了全面的概述。
笔者研究发现,一般概述在很多教材中都放在前言部份,这样学习者容易忽视,而这本教材将概述放在第一讲中,也就是把它当做一堂课去了解乐理学习什么,该怎样学。
三、编写特点
(一)由浅入深的编写顺序
此教材的编写特点注重了从乐理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写原则。每一讲的标题就明显地表示出该讲的相关内容。
(二)音乐各要素的编写特点
1.节奏的掌握。由简单到复杂,李重光先生在这本书中把节奏的认识放到了教材的前部份,要求学生对节奏、节拍、拍子的认识到音值组合法、节奏中的强弱到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看出作者把节奏、节拍、拍子的掌握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就像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一样,实际上这样的编排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音程和弦。在书的中部份对音程的学习分为三讲,从音程的名称及其标记到音程的分类到怎样识别和构成音程有了非常详尽的阐述。首先在对音程的定义上,李重光先生认为:“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叫做音程。”本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对于音程的定义,众说不一,很多种,但都不够全面,而李重光先生在介定时给出了范围,是在乐音体系中,这使得对音程的定义就更为准确合理了。音程的学习从原则上遵循了从平行到级进到跳进的步骤,也就是从纯一度到二三度到纯八度的学习过程。在书的后部份又对调式中的音程、不协和音程的解决及音程的表现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什么这部分关于音程的知识又安排到了书本的后部份呢?因为前面的音程是较独立的概念,而后部份的音程是相对于调式中而言的,所以必须先讲了调式再说调式中的音程,这样更具有逻辑性。
3.调、调式。调式方面的编排主要在书的后部份,这体现了调式是乐理知识的难点加重点,且按照由易至难的安排,首先分析了西洋大小调到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到如何辨别各种调式进行了分析,其中提到了经常困绕大多数学者又容易被忽视是概念,也就是调与调式的区别与联系,读过本书的人就可以了解到,调包含调式,比如说D调,它就包括D旋律大调,D和声大调,D自然大调,反过来这几种不同的调式都属于D调,也就是说,调与调式是从属关系。李重光先生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很多不能把概念分开的人终于明白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音乐的各种标记、理论知识与丰富多样的作品相结合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音乐作品材料丰富,大多选自中外民歌,器乐民曲及世界著名作曲家的典型作品,作品丰富多样,题材非常广泛,尤其是我国各族名歌的选用,扩大了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是这些音乐材料都是以西洋大小调和民族调式的音乐类型为主。这表现了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不仅仅是通过理论向广大学习者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同时结合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材料,把音乐作品结合实际作品分析问题,更能加深学习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效率。
(四)简谱和五线谱并行教学形式,效果显著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简谱,五线谱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谱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基本乐理的诸多内容系统地加以讲解,使五线谱与简谱同步进行,相互对照,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纵观全书,每一讲中都有五线谱与简谱并行讲解的效果,这满足了很多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要求,有些学习西洋乐器的读者五线谱好些,简谱不好,有些民族乐器的学习者简谱好而五线谱不好,那么这本教材对他们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他们可以对照五线谱和简谱,哪里不好学哪里的方法,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效果。
总之,李重光《基本乐理》更新后再次出版,说明了它在音乐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和好评,以上是作者通过编写目地、编写的结构和内容及编写特点等方面总结概括了这本书的创新性,但它的创新性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更多的需要我们去进行细致的研读和归纳,以致于更多的学者能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