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博,安亚人
(1.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3.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国际商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基于VAR模型的中俄能源贸易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张 博1,3,安亚人2,3
(1.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3.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国际商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根据已有文献对中俄能源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将其中的经济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运用VAR模型分析了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水平对中俄能源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俄能源贸易存在贸易惯性,俄罗斯对中俄能源贸易表现出更明显的依赖性,中国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中俄能源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能源贸易;经济影响因素;VAR模型
能源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动力支撑。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带动的经济发展,然而中国却面临着必须以进口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的困境。俄罗斯是与中国毗邻的能源资源大国,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地之一,在中国可利用的海外能源中,俄罗斯的地位举足轻重,更是独一无二的。中俄两国地缘优势显著,能源互补性较强,但是中俄能源贸易一直表现为在跌跌撞撞中前进的状态,从曲折多变的输油管道问题到十年乃成的天然气项目,无不是复杂环境及利益的体现。要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知道影响中俄能源贸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文借助VAR模型分析工具,对影响中俄能源贸易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为中俄能源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于国际能源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Balassa(1979)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积累的差异使国际贸易流量增加,能源贸易的影响因素具有特殊性[1]。冯玉军(2004)指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会导致能源供应国对市场份额展开角逐[2]。隋莉(2008)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石油消费量和原油产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
关于中俄能源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Leslie Elliott Armijo(2007)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禀赋上存在差异使得双方具备能源合作的基础[4]。李维花(2008)认为在世界油气供需的匹配和竞争中,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最具优势,但存在技术合作水平不高等制约因素[5]。陆南泉(2010)指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俄罗斯加快与中国合作的步伐有一定影响[6]。韩瑶(2011)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既存在资源互补和地缘优势,又存在跨境投资机制、合作方式等制约因素,因此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在曲折中良好发展[7]。方婷婷(2011)指出中俄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尽管两国能源合作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加强合作是两国的现实选择[8]。单君兰(2012)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俄能源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印证了囯冢经济发展对能源存在刚性需求、中囯能源贸易存在“越贵越买”现象,进一步明确了中囯在国际市场上争取能源定价权的必要性[9]。
目前关于国际能源贸易以及中俄能源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还比较少,主要经济因素及影响程度还有待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技术、能源生产与消费以及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供给等因素,运用VAR模型进行分析,为中俄能源贸易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以中俄能源贸易额、中俄两国人均GDP、GDP单位能耗、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以及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供给作为内生变量,以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外生变量,构建两组VAR模型分别分析中国和俄罗斯方面的经济影响因素。中俄能源贸易额用来衡量中俄能源贸易水平,记为TRADE;由于中俄两国人口基数差别比较大,因此用人均GDP来衡量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记为PCGDP_CH、PCGDP_RU;中俄两国GDP单位能耗代表两国能源使用效率,用来衡量两国能源技术水平,分别记为EC_CH、EC_RU;中俄两国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分别代表中国能源缺口和俄罗斯能源结余,分别记为CP_CH、CP_RU;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供给代表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水平,记为SUPPLY。由于中俄两国都没有国际能源定价权,因此引入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外生变量,代表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记为PRICE。
本文选取1992—2012年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BP世界能源统计(2013)和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俄能源贸易额是从中国角度计算的,即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总额加上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能源总额;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为除俄罗斯外中国能源进口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即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和阿曼,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供给则为中国从这四国能源进口额之和。
c中俄两国人均GDP 单位:美元d中俄两国GDP单位能耗e中俄两国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
图1反映了1992—2012年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图1a是中俄能源贸易额的变化趋势,1999年以后中俄能源贸易额的增长幅度逐渐增大,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额略有下降,但此后似乎以不可逆转的趋势直线上升。图1b是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对中国的能源供给,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外部能源的需求也急速增加。图1c是中俄两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俄罗斯人均GDP高于中国人均GDP,二者之间的差距从1999年开始逐渐拉大,这与俄罗斯扩大能源贸易规模的时间一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贸易大力带动了俄罗斯GDP。图1d是中俄两国GDP单位能耗,该数值是按2005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的,是平均每千克石油当量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GDP,可以代表一国能源的使用效率,中国能源使用效率高于俄罗斯。图1e是中俄两国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1999年以后中国的这一数值大于1且呈逐渐增加趋势,这意味着中国国内能源生产已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需要从外部进口来弥补国内能源缺口;而俄罗斯的这一数值呈下降趋势,到2012年已下降到0.5,说明俄罗斯能源生产满足国内需求毫不吃力,而且有大量的能源结余。
为了消除序列的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对上述变量做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TRADE、LNPCGDP_CH、LNPCGDP_RU、LNEC_CH、LNEC_RU、LNCP_CH、LNCP_RU、LNSUPPLY、LNPRICE,实证分析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6.0。
(一)平稳性检验
笔者对上述对数变量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上述变量均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于是继续对各对数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LNPCGDP_CH和LNEC_CH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其他对数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可以认为上述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二)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单个时间序列或许不平稳,但这些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这些时间序列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检验对上述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首先分别以LNTRADE、LNPCGDP_CH、LNEC_CH、LNCP_CH、LNSUPPLY和LNTRADE、LNPCGDP_RU、LNEC_RU、LNCP_RU、LNSUPPLY为内生变量,均引入LNPRICE作为外生变量,建立VAR模型,以便确定合适的滞后阶数。滞后期检验中LR、FPE和SC三个标准确定的滞后阶数均为1,即需要构建VAR_CH(1)模型和VAR_RU(1)模型。
基于VAR_CH(1)模型和VAR_RU(1)模型进行Johansen检验,得出两组模型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VAR_CH(1)模型中的变量LNTRADE、LNPCGDP_CH、LNEC_CH、LNCP_CH、LNSUPPLY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VAR_RU(1)模型中的变量LNTRADE、LNPCGDP_RU、LNEC_RU、LNCP_RU、LNSUPPLY之间也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即两组VAR模型各自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2 Johansen检验结果
(三)建立VAR模型
为了检验VAR_CH(1)模型和VAR_RU(1)模型的稳定性,对二者进行AR特征根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两个向量自回归模型特征根模的倒数均落在单位圆之内,说明VAR_CH(1)模型和VAR_RU(1)模型是稳定的,这保证了继续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结果的显著性。
图2 VAR模型特征根倒数图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笔者基于VAR_CH(1)模型和VAR_RU(1)模型,继续对变量间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VAR_CH(1)模型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变化趋势见图3。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自身的冲击,在第一期出现了正效应,紧接着开始下降,到第四期期末达到了最低点,这说明中俄能源贸易惯性对贸易规模扩大有正的影响,但作用并不持久,其效果会迅速减弱。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中国人均GDP的冲击总体上呈现出负效应,第五期之后负效应越来越小,印证了张生玲(2009)的观点,短期内能源进口是“漏出”行为,通过国民经济活动的传递,能源进口在更长的期间里会使产品附加值增加,与能源出口一样是“注入”行为[10]。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中国GDP单位能耗的冲击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中国能源效率还比较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大,随着能源技术的进步,能源效率不断提升,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也将逐渐降低。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中国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比重的冲击呈现出负效应,这说明虽然中国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量,但短期内进口能源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出现了较大的负效应,随着国内能源缺口的增大,中国对外部能源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负效应会越来越小。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供给的冲击呈现出正效应,同质产品不同供应国之间本应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但能源产品比较特殊,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使得中国需要更稳定的能源来源,因此中国能源其他外部供给的增加会促进中俄能源贸易的发展。
对VAR_RU(1)模型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变化趋势见图4。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自身的冲击总体上呈现出正效应,这说明中俄能源贸易惯性会促进俄罗斯与中国进行能源贸易,随着双方贸易规模趋于稳定,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俄罗斯人均GDP的冲击呈现出负效应,俄罗斯经济发展除了依靠能源贸易的拉动外,其工业制造业也处于发展之中,能源用量必将随之增加,对外输出的能源便会减少。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俄罗斯GDP单位能耗的冲击总体上呈现出负效应,因为随着俄罗斯能源效率的提高,其通过与中国进行能源贸易来提升能源效率的潜力会越来越小[11]。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俄罗斯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比重的冲击呈现出负效应,因为若俄罗斯国内能源消费量增加,其对外进行能源贸易规模也将受到限制,不过目前,俄罗斯能源消费量的增速大大小于生产量的增速,俄罗斯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与中国进行能源贸易的能源约束还没有出现。中俄能源贸易额对于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供给的冲击呈现出正效应,俄罗斯是后进入国际能源市场的能源供应国,必然要与老牌能源供应国竞争市场份额,在西线的欧洲市场上,许多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能源需求有所收缩,更兼俄乌关系紧张,俄罗斯未来将更注重东线的发展,而东线最具潜力的市场在中国。
图3 LNTRADE对LNTRADE、LNPCGDP_CH、LNEC_CH、LNCP_CH、LNSUPPLY冲击的响应
图4 LNTRADE对LNTRADE、LNPCGDP_RU、LNEC_RU、LNCP_RU、LNSUPPLY冲击的响应
(五)方差分解
本文继续对中俄能源贸易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度进行预测,方差分解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在VAR_CH(1)模型中,中俄能源贸易额受自身变动影响最大,虽然其影响程度逐渐下降,但是在第十期依然保持在50%以上;其次影响较大的是中国GDP单位能耗和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供给,影响程度均在14%以上;中国人均GDP的影响程度接近10%;中国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比重的影响程度在7%左右。
表3 VAR_CH(1)模型LNTRADE方差分解输出结果
表4 VAR_RU(1)模型LNTRADE方差分解输出结果
在VAR_RU(1)模型中,中俄能源贸易额受自身变动影响最大,到第10期其影响程度为66%;其次影响较大的是俄罗斯人均GDP和俄罗斯GDP单位能耗,影响程度均在9%以上;中国其他主要能源供应国的供给的影响程度接近8%;俄罗斯能源消费量占生产量比重的影响程度在7%左右。
中俄能源贸易存在贸易惯性,俄罗斯对中俄能源贸易表现出更明显的依赖性。一方面,中国能源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对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稳定的外部能源供应是供需平衡的重要砝码,向北寻找资源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俄罗斯能源贸易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更广阔的市场是国家经济的保证,欧洲市场的变化也迫使俄罗斯积极投向东方市场。在战略层面上,两国具有相似的国际处境、战略理念与战略需求,通过能源贸易的经济形式可以提高两国应对西方国家遏制的能力。虽然两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历程非常曲折,但是应着眼大局,进一步巩固中俄能源贸易伙伴关系,努力寻找双方利益契合点,不断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能源贸易规模,使两国利益趋于最大化。
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对双方能源贸易具有重要影响。两国目前均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依然是粗放式发展,能源约束日益突出,俄罗斯经济则过于依赖能源初级产品的出口。短期内俄罗斯不会缩减能源出口的规模,在这期间中国应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另外,中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对能源技术的投入,特别要在能源消耗大的领域上有所突破,并且要不断丰富节能立法的内容,使节能技术发挥最大的效应。
中国能源需求缺口逐年扩大,与此同时俄罗斯能源结余逐年增加,双方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但是中国的这一因素对双方能源贸易却出现了反向的作用,这要归因于能源价格问题,中俄能源贸易谈判常在价格问题上踟蹰不前。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都没有定价权,两国在能源价格问题上都显得比较被动,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巨幅波动的洗礼后,两国对能源价格问题更加敏感,而目前中国应对价格问题的方法只有多元化战略,通过能源进口多元化来提高议价能力。
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水平对中俄能源贸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与俄罗斯相比,其对中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升高的状况,对中东和非洲的过度依赖使中国更加希望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同时,除上文提到的议价能力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还需通过能源进口多元化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中国应继续深化与各能源供应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并在巩固现有能源供应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另外,中国拥有丰富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应大力发展国内能源开发技术,缓解能源供应压力。
[1] Balassa Bela.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ed Good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9 (61):259-266.
[2] 冯玉军. 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与中俄能源合作前景[J]. 现代国际关系,2004(5):23-28.
[3] 隋莉. 我国石油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D]. 镇江:江苏大学,2008:38-43.
[4] Leslie Elliott Armijo. The BRICS Countries (Brazil,Russia,India and China) as Analytical Category:Mirage or Insight?[J]. Asian Respective,2007(4):7-42.
[5] 李维花. 中俄能源外交背景下的双边能源合作[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3-45.
[6] 陆南泉. 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论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16-22.
[7] 韩瑶. 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52-54.
[8] 方婷婷. 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与现实选择[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88-91.
[9] 单君兰. 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 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2:19-24.
[10] 张生玲. 中国能源贸易研究[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89-123.
[11] 刘文革,庞盟,王磊. 中俄能源产业合作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2(12):38-51.
[责任编辑:秦卫波]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Factors of Sino-Russian Energy Trade Based on VAR Model
ZHANG Bo1,3,AN Ya-ren2,3
(1. School of Econom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2. School of Busines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3.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economic factors of Sino-Russian energy trade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e considered the two countrie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nergy efficiency,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energy import diversification as main factors,and then analyzed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for Sino-Russian energy trade based on VAR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inertia in the Sino-Russian energy trade,and Russia showed more dependent on the Sino-Russian energy trade than China,Chines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import diversification had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Sino-Russian energy trade.
Energy Trade;Economic Factors;VAR Model
2014-03-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资金资助(13BGJ012)。
张博(1984-),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会计系教师;安亚人(1955-),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首席会计学教授。
F114.4
A
1001-6201(2014)06-0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