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模式探析
——以丽江市为例

2014-08-02 01:23白马伟色黄荣华
关键词:丽江市丽江城镇

白马伟色,黄荣华

(1.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西藏 拉萨 850007;2.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一、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概念

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已逐渐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重要模式。“旅游城镇化”(Tourism 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Patrick Mullins基于对海滨旅游地的城市化研究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旅游业特别是旅游者消费带动了城市发展”,城镇是为旅游者消费而建立的新型城镇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和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1]。国内已有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旅游城镇化研究尚处于探索中,研究内容侧重于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负面影响及对策。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实践相比,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从理论上说,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是指传统从事农业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社会事业和经济事业的建设发展,促进地区城镇化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从而使地区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或聚集,促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发挥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和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模式。旅游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推动城镇在外延(数量)上的突破,推动农村转变为旅游城镇和旅游景区,包括直接引致城市规模扩张,直接引致旅游景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化发展;二是促进城镇在内涵(质量)上的提升,主要包括推动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推动城镇空间结构重组和优化,推动城镇经济社会转型和外部功能转变等内涵[3];三是促使传统农民转化为高素质的城镇社区的“新市民”。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以旅游业为驱动发展起来的城镇主要有丽江、桂林、都江堰、敦煌、吐鲁番、呼伦贝尔等。本文以丽江市为例,探讨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形成机理、发展状况、模式特点和经验启示。

二、丽江市城镇化分析

丽江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已发展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丽江市旅游发展明显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旅游产业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餐饮住宿等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对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城镇化率达为31.42%。

(一)丽江市的旅游发展

2012年,全市经济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第一产业增加值36.61亿元,增长7.0%,较2011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9.74亿元,增长21.4%,较2011年下降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5.89亿元,增长13.6%,较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35%、56.27%、36.3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8.9、5.7个百分点。2013年,丽江市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接待人数突破 1 500 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 1 599.1 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35.05%,实现旅游总收入211.21亿元,较2013年增长38.7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 1 514.4 万人次,增长36.6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2.96亿元,增长39.44%。接待海外游客84.7万人次,增长11.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增长13.13%。丽江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据重要地位[4]。

(二)丽江市的城镇化进程

丽江作为城镇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汉唐时代曾经是通往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改革开放后,丽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确立了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之后,丽江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才开始迈上正轨。1996年,丽江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丽江举世无双的旅游、文化资源伴随着地震的惨烈程度第一次被世界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地震后丽江古城和纳西文化得以名扬天下,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2002年,丽江撤地建市以后,交通运输、住宅宾馆、生活设施、环境整治等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三)旅游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10月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召开以来,丽江实施“旅游先导”、“旅游带动”、“旅游强市”战略,抓住地震恢复重建、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东巴古籍文献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机遇,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使丽江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丽江市旅游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2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由1994年的21.69万人次和0.81亿元,增加到 1 500 万人次和211.21亿元,分别增长了65倍和260倍,来自旅游产业的财税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

在丽江市城镇化过程中,旅游业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丽江正成为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投资的热土。从第一个引进外资项目——丽江格兰大酒店,到云南省第一家五星级酒店——丽江官房大酒店的建设,到玉龙雪山景区开发、创建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并上市融资,到《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再到阿曼集团、金茂集团、悦榕庄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进入丽江,汇聚了大量国内外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前来丽江投资发展,丽江在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文化创意人才引进等方面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城镇。

2.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城乡面貌,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进步。目前丽江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丽江旅游业反哺农业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旅游业和农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出丰硕成果,“农民办旅游”成为富有丽江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丽江雪桃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国庆宴会,芒果等特色农产品也借助丽江旅游品牌实现了效益大幅增加。旅游业已经成为玉龙雪山、束河古镇、泸沽湖、拉市海等景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和新的收入增长点。

3.加快了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累计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以改善旅游、卫生、通信、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古城环境整治、户内电气线路改造、玉河广场建设、北门街道路改建、灯光夜景、星级厕所改造、玉河和老干片区排污管网、景观用水源头治理、东郊环境整治、道路绿化工程、廉租住房建设、金山路建设、古城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保护性建设工程项目。为突出古城山水文化特色,丽江市把中心城区和玉龙新城作为旅游产品来建设,先后完成了古城民居修复、木府重建、束河古镇建设等项目,祥和丽城、玉龙新县城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成效显著。

4.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各民族团结和谐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的建设与开发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互促共赢的成功实践,被誉为“丽江经验”、“束河模式”。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大批旅游文化精品的推出,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自主性越来越高,丽江先后成立了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彝学学会、傈僳族文化研究会、东方摩梭文化研究中心、普米族文化研究会等,使丽江世居民族多姿多彩的东巴文化、毕摩文化、摩梭文化、韩规文化、他留文化、傈僳文化、边屯文化等的保护得到加强,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5.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实践中,丽江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探索“先保护、后开发,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发展之路”。在全省率先停止了天然林采伐,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8%。实施了保护丽江古城的“五四三二一”工程,完成了泸沽湖环境整治工程,实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以上。

丽江市旅游驱动型城镇化路径是富有成效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一、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发展为主要动力,将城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繁荣的新路子。

三、丽江市城镇化模式总结

丽江市代表的旅游驱动型城镇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典型模式之一。综合考察丽江市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路径模式,可以用“塔台模型”予以图示(图1)。

图1 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塔台模型

在丽江市城镇化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是独特旅游资源的存在基础,旅游资源独特又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基础,从而形成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的塔台模型。

(一)生态环境支撑

丽江市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在丽江市通过实施6大工程治理,提升了生态建设成效,先后实施了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及濒危物种保护工程。目前丽江市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5.5%和87.2%,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小流域得到治理,清洁新能源、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丽江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实施丽江坝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城市中水回用、城市公共自行车免费服务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并全力冲刺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生态环境支撑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路径模式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支撑,盲目地选择旅游开发,很可能导致环境破坏、经济停滞,从而阻滞城镇化进程。

(二)旅游资源独特

丽江市拥有丰富奇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上,丽江旅游景区包括玉龙雪山、云杉坪、束河古镇、虎跳峡、泸沽湖、黑龙潭、五凤楼、木府、老君山、牦牛坪、万古楼、东巴万神园、拉市海、文海、四方街、玉峰寺、玉水寨等知名景点,吸引游客流连忘返。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纳西东巴文化源远流长、名闻天下,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东巴教文化等内容,博大精深,举世无双。丽江灿烂奇特、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自然生态景观风光一起,共同构成了丽江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产业的繁荣兴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加快了丽江市城镇化的进程。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袤的土地上,拥有一大批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富绚烂的民族风情、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名镇和美丽村寨,具备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和天然优势。各地在选择城镇化发展路径模式时,可以借鉴丽江的经验,确立以旅游产业为主导,逐步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发展。

(三)旅游产业开发

丽江市城镇化路径最大的特点是旅游产业的开发,并形成驱动力量,从经济增长、城镇建设到生态环境保护都受到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首先,旅游业带动了丽江市的经济增长,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形成了餐饮住宿、商贸流通、房地产住宅、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产业集群,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定居。在第二产业,旅游业带动了轻工日用品、工艺品纪念品生产制造产业,第一产业则促进了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的发展。其次,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丽江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整治、城镇绿化等城市硬件的改善,客观上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当然,由于旅游城镇对于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对城镇快速扩张形成了一定的限制,但总体上看,旅游业对于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远大于限制作用,扩大了城镇规模,拓展了城镇功能。最后,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强化景区景点建设,注重水土保持,限制发展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大力扶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客观上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城镇化质量。

四、启示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作为城镇化的驱动产业,使丽江从云南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城镇转变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逐步由工商业城镇向旅游城镇转变,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歌舞表演、导游住宿等行业已在丽江欣欣向荣;在城市结构空间上逐步演变为以大研古镇为中心的“星”型发展态势,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泸沽湖等景区都可从游完丽江古镇后的补充延续;在城市基础建设上,旅游业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超常规发展,交通运输、星级酒店、景区建设、道路景观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观;在居民结构和产业结构上,旅游业的发展给丽江市居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居民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但由于丽江市旅游业发展历程较短,呈现出发展速度快、未来潜力大,但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机遇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旅游业特别是以大自然、原生态为概念的旅游业将加快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中心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增速将降低,而人们将更加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游客需求偏好的变化,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二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旅游业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将更强劲、更有力。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融合的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以其生态资源好、城镇知名度高、外部功能强等因素受到更多关注,在居住、创业、商贸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将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挑战

由于起点低、基础弱,旅游业的发展对资源匹配要求较高,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也面临诸多的挑战。一是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有限。既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又要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二是城镇化动力显得不足。在经济结构内部,旅游业对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拉动能力比较有限,三次产业的基础不牢固,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匹配的朝阳产业、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这就对旅游驱动型城镇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驱动型城镇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适时应对资源环境瓶颈挑战,实现生态、产业、民生统筹协调发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3): 326-342.

[2]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60-165.

[3]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7(4):741-750.

[4]丽江市统计局.2012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丽江政务网www.lijiang.gov.cn 2013.

[5]廖岷.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民生的改善——丽江市“富民强市”实践及经验的调研[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216/14039117875.shtml 2010-12-20.

猜你喜欢
丽江市丽江城镇
丽江三朵节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丽江的荒
丽江市大、中学生群众体育调查研究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填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