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探究“兰芝遣归之谜”

2014-08-02 01:22陈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焦母兰芝刘兰芝

陈勇

摘要:通过细读文本,本文对关涉“兰芝遣归之谜”的两个问题“兰芝究竟是‘被遣归家还是‘自请遣归”“兰芝为何被遣”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解开“兰芝遣归之谜”的“性格冲突说”,即认为:兰芝被遣主要是因为兰芝所具有的自尊、倔强、反抗等性格,使得她与刁钻的婆婆发生了性格上的冲突,再加上仲卿又因为深爱自己的妻子而始终为之辩护,与母亲抗争,这就更加激化了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遣走兰芝的决心。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遣归之谜性格冲突说兰芝被遣是焦、刘爱情悲剧的始因,但通读《孔雀东南飞》全诗,诗歌并未明确交待兰芝被遣的具体原因,于是近年来就有了“礼教迫害说”“无子说”“嫉妒说”“经济压榨说”等种种关于兰芝遣归之谜的推断[1]。这些推断,自有其道理,但笔者认为,离开了文本,任何推断都难免是主观臆断的。因此,要破解“兰芝遣归之谜”,还得回到文本,从细读文本开始。

一、兰芝究竟是“被遣归家”还是“自请遣归”

这是探究“兰芝遣归之谜”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一般读者都会很自然地根据小序中“为仲卿母所遣”一句认为兰芝是“被遣归家”的,但认真阅读文本,我们分明又看到:首先提出要休回娘家是刘兰芝自己。那么,兰芝究竟是“被遣归家”还是“自请遣归”呢?

故事一启幕就是兰芝向仲卿倾诉。兰芝的这段倾诉(诗的第二节),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兰芝自叙成长经历,意在表明自己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多才多艺。

第二层,“十七为君妇……君家妇难为”。按照生活常理,这样一个优秀的姑娘,如果婚配如意,那么她理应感到幸福美满。但自从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作妻子后,兰芝对婚姻生活感到满意吗?不!她对婚姻生活的真实感受是“常苦悲”,一个“常”字表明了兰芝对婚姻生活的极度不满、失望。为什么“常苦悲”?兰芝接下来的话道明了原委:一是“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和仲卿平日见面很少,难以享受到夫妻之爱;二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虽然终日劳苦,婆婆仍故意刁难,婆媳矛盾激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兰芝愤然提出:

第三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意思是,你就告诉你的母亲,把我休回娘家吧!

请注意:这里首先提出遣归的并不是刻薄的焦母,而是刘兰芝自己!也就是说,是兰芝在对婚姻生活不满意的情况下“自请遣归”的。

细读文本,除了要读懂、读透文本已经呈现出来的内容外,还要读出文本的空白意义。这里,作者没有描绘兰芝、仲卿对话的场景,这正是文本留下的空白。我们可以想象,兰芝是在这样一种场景中向仲卿倾诉的:这一天,仲卿休假回家(汉代对官吏有一整套严格的考勤考绩制度,象仲卿这样的小吏,是“五日一休沐”,只有在“休沐”时,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吃过晚饭后,小两口回到自己房中,这一对平时见面很少的夫妻终于有了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刘兰芝忽然嘤嘤哭泣,心中淤积的悲苦再也无法控制……

也就是说,焦仲卿刚一回家,就面对着一场家庭纠纷。他是怎么做的呢?“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立刻去找母亲说理去。于是,仲卿和焦母就有了两个回合的对话。在这两个回合的对话中,有两句话需要认真品读。

一是仲卿质问母亲的话:“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注意:仲卿这里问的是“何意致不厚”(厚:恩义),而不是“何意遣其归”。如果是焦母遣归在先,仲卿所问之话恰好应该相反。因此,由仲卿这里的问话我们也可推断出:是兰芝自请遣归在先,而非焦母逼遣在先。

二是焦母明确表示要遣走兰芝的话:“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留”是留下、挽留的意思。因刘兰芝自己提出了遣归的要求,所以对于焦家来说,就存在一个“留”与“不留”的问题,这里焦母告诫儿子不要挽留刘兰芝。“便可”二字,含有“趁此、趁机”之意。再看整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你)就可以快点把她遣走;遣走她,千万不要挽留她。” 显然,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因果复句,如果把它补充完整,就应该是:既然她提出要休回娘家,(你)就可以赶快把她遣走。这再次表明:是兰芝自己主动提出要休回娘家的。

小结:兰芝究竟是“被遣归家”还是“自请遣归”?综上,我们认为:是兰芝主动请归在先,然后焦母才顺水推舟,坚决要把她遣回娘家。

二、兰芝为何被遣

那么,焦母为什么坚决要遣归刘兰芝呢?先来看两种较为典型、普遍的说法。

“无子说”。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遣,是因为她没有生育能力,与仲卿“共事二三年”,还未生下一男半女。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细读原文,发现它站不住脚。因为后文写到,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先后有县令和太守派人上门求婚,他们的公子,一个“年始十八九”,一个“娇逸未有婚”,如果说兰芝真没有生育能力的话,县令、太守的儿子为什么就不嫌弃?难道他们就不怕绝后吗?而且,即使在古代,休妻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为“无子”休妻,一般也要等50岁以后[1],也就是给妻子一段较长的“观察期”。可见,“无子说”是不可靠的。

“嫉妒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寡居多年,含辛茹苦把仲卿养大,没想到,仲卿结婚后,却和兰芝恩爱有加。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被另一个女人夺走,于是焦母心生嫉妒,坚决要遣走兰芝。关于这种说法,我们仍然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理由来反驳它。诗中明确写道,焦母在说出“便可速遣之”这话之前,还表示要亲自为儿子求娶“东家贤女”,如果说因为嫉妒的话,焦母又何必再自寻烦恼,为儿子再娶一位“可伶体无比”“窈窕艳城郭”的、更有诱惑力的姑娘?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看来,这些推测都难以自圆其说。还是让我们回到文本中吧,通过细读文本,说不定还能找到答案。

文本细读之一:婆媳论争的焦点——兰芝是否“举动自专由”?

我们注意到,在与儿子的对话中,焦母似乎给出了遣归兰芝的理由:“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可是,这一理由因为没有更多的具体事实和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因而往往被人认为不可靠或者干脆被忽略。但事实上,这一句话恰好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这里,焦母指责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兰芝自己同意这一指责吗?不同意。下文兰芝即对仲卿说,自己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显然,这一说法恰好与焦母的指责针锋相对。那么,这里究竟谁说得对?

分析婆、媳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我们看到,这里婆媳争论的焦点是“兰芝是否举动自专由”—— 一个指责说你是“举动自专由”的,一个辩解说我并非“举动自专由”,而是“进止敢自专”。

那么,刘兰芝是个怎样的人?她可不可能“举动自专由”?这涉及对兰芝性格的分析。

文本细读之二:兰芝性格分析——兰芝可能“举动自专由”吗?

关于刘兰芝,人们通常认为她聪慧美丽、勤劳善良、知书达理,这没错,但这只注意到了兰芝性格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通读全诗,我们看到,兰芝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她勤劳善良、知书达礼;但另一方面,她又绝非是一个性格软弱、逆来顺受、低眉顺眼的女子。她的性格中也有倔强、自尊、刚烈的一面。这可以从诗中所叙诸多事件看出:

比如,对于婆婆的刁难和刻薄,她绝不逆来顺受,一旦忍无可忍,便主动提出遣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说明,在和婆婆的对抗中,她是不甘示弱的。

再如,当太守派人提亲,刘母谢绝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兰芝是有主见的、任性的——平日里连母亲都不敢轻易违背她的意愿行事,而是顺着她。

再如,当哥哥劝她嫁给太守的儿子时,“兰芝仰头答”,“仰头”这一举动,把兰芝的倔强、刚直和抗争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性行暴如雷”的哥哥,她敢于直视,不回避、不退让,内心主意已定。

又如,遣归后与仲卿再次见面,被不明真相的仲卿讽刺了几句,于是自尊的她再也不能忍受,马上作出了以死殉情的决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并且最后真的就“举身赴清池”了,这足见其倔强、刚烈。

像这样一个有主见的、倔强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子嫁到焦家后,她会时时事事都顺着婆婆吗?不会。况且,她十七岁就嫁到焦家——十七岁,是一个心理上并不成熟的年龄,她的有主见、倔强、反抗难免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在与刁钻、蛮横的焦母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仰头”的举动。所有这一切,在焦母看来就是“举动自专由”。

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个女子有个性、不顺婆婆之意,在那个时代会被认为是“举动自专由”?那个时代对妇女的道德言行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那个时代”,根据小序交待,是东汉末年。我们知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对妇女的道德言行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三从四德”最为典型。“三从四德”从总体上讲是要求妇女要听话、怯弱、柔顺,正如班昭在《女诫》中所说:“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在婚姻制度方面,则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等清规戒律。

就拿“七出”来说,第一条就是“不顺父母去”,什么叫“不顺父母”呢?这里有两个例子[2]:

(鲍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后汉书·鲍永传》);

(姜)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谨。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尝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 诗责而遣之。(《后汉书·列女传》)

这就叫“不顺父母”。在那样的时代,因为这样一丁点儿小事就会被驱遣,更何况兰芝是那么一个倔强的、刚烈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人,在和婆婆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顺婆婆之意的言语举动,这也许在兰芝看来没有什么,但在专断的、具有强烈的封建权威意识的焦母看来,这已经就是“举动自专由”了,并且已经严重到了她无法忍受的地步,所以心中“久怀忿”。

在这种情况下,婆媳关系必然紧张。

文本细读之三:仲卿立场分析——仲卿在婆媳矛盾中持何立场?

讨论到这里,我们几乎忘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焦仲卿。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在婆媳矛盾中持什么样的立场。

在听到兰芝倾诉后,仲卿没有像当时大多数男人所做的那样责备自己的妻子,而是直奔堂上,为妻子辩解。这表明一开始仲卿就是非分明,完全站在了妻子这一边。

在为妻求情遭拒之后,仲卿维护妻子的态度表现得更为坚决:“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长跪”这一动作,形象地表明了仲卿为爱抗争的勇气和决心: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同时,他还以“不娶”作要挟,对于焦母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一击,几乎突破了她所能承受的底线。

于是,专横的焦母终于爆发了:“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这场母子间的交锋,以仲卿的失败告终,他只好选择暂时退让,另择它途。

“懦弱!”“无能!”也许有读者会这样责备焦仲卿。事实上,过去很多人就是这样评价焦仲卿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汉以孝治天下,帝王之谥号,除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外,其他人均冠以“孝”字;又将《孝经》列为七经之一,立为官学;选拔官员,有“举孝廉”之制,是否孝亲,成为决定前途命运的基本指标;不孝之人,则要受到严酷的惩罚。在一个如此重“孝”的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中,仲卿敢于为了心爱之人顶撞母亲,与母亲据理力争;在孝亲和爱妻之间,他选择了爱妻,这已经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叛逆和反抗了。选择暂时退让,只是缓兵之计,并不意味着向母亲屈服。事实上,从后面的情节看,仲卿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要努力争取。但世事难料,还没来得及争取到转机,事情的发展就已急转直下:兰芝回家之后遭到哥哥逼嫁,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把这对恩爱夫妻逼到了绝境,在兰芝“举身赴清池”后,仲卿也不顾母亲在世孤单,“自挂东南枝”追随兰芝而去,以生命的终结对封建家长制冷酷无情的迫害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于此我们看到,自始至终,仲卿都选择了站在妻子这一边,极力守护他们之间的爱情。为了妻子,他同封建家长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的情况下,如果说兰芝的反抗值得歌颂,那么仲卿的反抗也一样应该受到礼赞!

小结:兰芝为何被遣?一方面兰芝所具有的自尊、倔强、反抗等性格,使得她在和刁钻的婆婆相处时,并不时时处处都顺婆婆之意,因而被婆婆视为“举动自专由”,婆媳积怨颇深,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在这紧张的婆媳关系中,仲卿又因为深爱自己的妻子而始终站在妻子这一边,与母亲抗争,这就更加激化了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遣走兰芝的决心。这样,兰芝被遣也就成为必然。我们将这种说法称为“性格冲突说”。

参考文献:

[1]胡中方.《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J].语文建设,2005,(7).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20,2793.

猜你喜欢
焦母兰芝刘兰芝
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情感变化
隐秘的心事
Blooming Air春风轻舞,妆彩飞扬
兰芝LUCKY CHOUETTE时尚定制版
兰芝发布最IN试妆APP《K妆美人镜》
焦母嫉妒心理探微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谁在说谎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