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上)

2014-08-01 18:15肖四如
银行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村

肖四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早在2006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就在赣州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然后在全省推广,并形成了具体模式和经验。在总结江西省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相继在全国其他省市全面推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如何形成政府、部门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各种有效的资金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各级党政机关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江西农村信用社配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广了农民住房贷款业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建房的资金需求,拓宽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范围和领域,有效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为此,本文从正确处理金融支持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上作一些粗略探讨。

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是指贫穷的农民、传统的农业、落后的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贫穷问题。贫穷的农民就是指“三农”的“四低”人群。一是收入低下,现在农民的纯收入,不到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这在改革开放前大体是1∶1.8,且不包括城市居民实际享受的城市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社会福利。实际上,农民的纯收入也并不等于货币收入,农民的现金收入只是其纯收入的一部分。二是素质低下,农村居民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素质都非常低下。三是保障低下,原来农民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现在正在推进医保和低保,也是较低层次的保障。四是权益意识低下,农民是最缺乏权利意识的一部分人群。曾经有一篇报道,农民工向老板讨要工钱,由于采用了过激的手段,最后被抓坐牢了,但坐牢后他却说住的和吃的都比之前的工棚要好,这充分体现了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的程度。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打破农业传统格局。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以自给性为主,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的投入,技术比重很低,作业方式传统,风险大、成本高、商品化程度低。这样一种小规模的传统农业,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下,竞争力也势必低下。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与世界的农业进行较量,竞争力不足。农产品贸易一旦放开,整个农业就会面临危机。如大豆市场一旦放开,东北大豆就种不下去了;小麦市场一旦放开,购买小麦比农民自己种的小麦将便宜三分之一;大米市场一旦放开,大量的泰国大米就会涌进来。蔬菜水果也一样,一旦农药化肥超标,也就没有了竞争力。农业没有竞争力,国家又补不起,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很难实现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农业更多的是成为农民的一种自给性保障,还远远不能作为商品生产部门来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唯有走产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农业才有发展出路。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农村的落后局面不仅指的是经济落后,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甚至生态也较为落后。关于经济落后,目前已有共识。社会落后,是指农民权利意识、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不够。文化落后,就是农民有效的文化生活严重不足,教育、医疗都落后。现在的突出问题是生态也落后,原来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某些县市区,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县域经济也比较强,但现在其脏、乱、差的程度比某些城市更甚。所以,有人说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到了农村,农田里垃圾袋到处乱飘,农民出了门就是垃圾场。房子没有规划,乱搭乱建,一户农民建几幢房子,老的房屋不拆,新的房屋却见缝插针地乱建。农民把自己的房子建得很高大,但是房前屋后垃圾遍地,场外的环境无人管,所以生态危机也成了中国农村的危机之一。过去公众普遍认为的农村的生态环境好这点优势已渐渐失去,农民挣了钱就到处建房子,到处扔生活垃圾,最后把农村的环境也破坏掉了。抚州市乐安县有个叫流坑的闻名古村,在200多年前,他们的前辈文化程度高、生活富足,也有较高的生活品位,房屋雕梁画栋,前庭后院种花养草,街巷非常整齐,小桥流水,生活悠闲,非常有品味。但10年前,原本清澈见底的一条小河现在长满了水葫芦,臭不可闻。原来村子周围的很多森林也几乎消失殆尽,进村后到处都能看到杂物和垃圾,并且人口非常密集,一个小村庄住了近5000人。中国很多农村地区正如该村一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显著的文明衰退。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现在有三句话非常时髦:“农民的出路就是要把农民变为非农民,农村的出路就是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就是工业化。”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之外。如果城市化程度提高了,很多人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劳动生产率就相应提高,人均土地自然增多,于是导致劳动附加值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才能够实现。更多的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在工厂就业,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能够享受城市文明的福利,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整体上就能得到提升。事实上,农业的出路不是不要农业,农村的出路不是没有农村,农民的出路也不是农民城市化。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农村、农民、农业,而且他们的农业发展非常先进,比如美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全球农产品出口量的近一半。国外的农村非常美丽,城市居民都往农村回流,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农村居民都挤到城市。在国外,城市与农村在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农业也是工厂化作业,居住环境比城市好,享受着最美丽的自然风光,最好的空气。

因此,城乡统筹不是简单地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还要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本身的问题。城乡统筹的本质是让农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农民可以公平地进入市场,跟城市居民一样,不再有身份的差别,而是有平等的机会。农民可以到工厂就业,也可以选择在农村,可以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政府之下共同的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使农民有平等的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有同等的获得文化教育的条件。

解决“三农”问题要把农村市场推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endprint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种田,二是养猪,肉猪大部分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但是,目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减少了肉类产品的消费,而农民生产却在不断增加,根据市场规律,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下降,这样农民就要亏损,而农民又很难随市场需求来调整种养结构。现在农民肉、禽、蛋的摄入量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对很多农民而言吃肉还是一种奢侈。如果让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吃同样多的肉、禽、蛋,那么就要增加3倍以上的生猪饲养量,农民的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营养状况也可以全面改善。另外,农民基本上不消费商品牛奶,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可见农民的商品消费水平过低。如果农民成为农产品及其加工商品消费的主体,农产品的消费量就要翻2~3倍。这样农民用自己的富余劳动力、自己的土地生产的东西,既增加了自身的营养,也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的纯收入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翻番。实际上,农民自身有劳动力的富余,有生产资源的剩余,但是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自己消费水平又极其低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能消费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是由于,农民现在还是以自给性生产为主,人均一亩地,一户人家几亩地,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粮食生产,多出的再拿去卖,销售自给性消费之后的剩余。

要解决使农民成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的问题,必须解决农产品的商品化、专业化生产的问题。这就要使生产要素能够流动,养猪的专门养猪,种蔬菜的专门种蔬菜,卖了钱再买其他需要的东西。如果在农村,专业化生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实现商品化生产、商品性消费,那么商品交易的规模就会扩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农民就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劳动生产率也将大大提高。专业化生产面临的一个障碍,就是土地要流动起来,向能人集中,专门养殖的就不去种地了,搞加工的就专门搞加工业。但现在土地无法流动,因为土地仍是农民的生存保障,是命根子。农民从事商品化生产,如从事养殖业或手工业,万一出现风险,就没有钱去买粮食,日子也会过得异常艰难。所以农民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种田,为以防万一,而且还为养老。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保障的状况没有改变,因此就流动不起来,所以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观念的转变,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农村社保问题就能得到快速有效解决。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操作方式,如张榜公布、群众监督、村民自治等,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级政府挪用公款问题,以及分配不公、虚报冒领等问题,这样乡镇政府有事干、村民委员会也有事干。

同时,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必须要完善和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这是创造农村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一个前提,也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市场形成的条件。产品要流动起来,需要金融作为中介,农村要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必须要有间接的和直接的融资。所以,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农村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信息市场发育的前提。这就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对农村市场化及农村发展的意义。2006年3月17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上线,标志着2600多个网点实现了通存通兑,在任何一个网点存的钱,在另外任何一个网点都能便利地支取,且目前还不需要支付手续费。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农村信用社的客户,要把钱汇到全国任何一家银行的某一指定账户,即时就可以实现;意味着信息化助推城乡金融一体化,农民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务。农民可以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在信息化的手段下可以全面实现通存通兑,已经发行的银行卡,能使每个农民在外出打工和做生意时只需要带张卡,挣了钱存到卡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支取,拿到卡也可以到各地去消费,从而真正促进农民的有效流动。

解决“三农”问题要建立市场化的农村要素流动机制

我国政府最近几年不仅实现了农业税全免,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各项惠农补贴。这些政策措施可以缓解“三农”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真正要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创造农村生产要素公平自由地进入市场的机会,给农民平等参与各种社会生活、享受公共福利的权利。因此, “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要通过解决农村经济的市场化问题来完成。作为市场化的前提之一,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需要政府予以特别关注,只有这样,农村的各项要素才能够流通,土地才可以流动,才可以形成要素市场,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流动。如果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不能享受跟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一旦生病或者年龄偏大,就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最终还是一名贫困的农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既然农民成为打工者,就应该是城市居民,因此应该给予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平等的社会保障,以及平等参与城市生活的机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很多都是不稳定的,如江西省转移劳动力600万人到沿海,实际上随时都会回来,尤其是年纪大了一定要回来,这样农民的问题永远都得不到解决。建立健全农村要素的真正流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推进农村经济的市场化。通过市场化解决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问题,再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城乡的统筹,使城乡居民共享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机会。江西省委总结赣州等地的实践经验时,把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归结为:扩展新功能、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形成新组织、建设新村镇、培育新风尚。这些具体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和呼唤金融的支持。拓展农村经济的新功能,即将当前农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产品供给功能,扩展到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综合供给功能,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社区功能和生态功能。土地要素进入城市服务于建设,劳动力要素进入城市创业,这些都是要素供给功能。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一样,都打造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空间概念,其中,城市只不过是为了某种经济活动而选择的人口暂住地,而农村才真正是人类生长繁衍的最理想的社区。如果农村都没有生态保障功能,人类也就难以在地球上生存。农村为整个城市的活动,尤其是为工业的活动提供了生态循环的自然保证。endprint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功能的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也需要相应得到扩展。要支持农村要素的输出,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加强农村的生态建设,必须进一步扩展农村金融的功能,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方面,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最终实现现代化。因此,目前对农村金融来说,需要在继续提升小额信贷、支持农民日常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支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一村一品”,让每个村庄形成一个特色的产业,形成支持农村经济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尝试向财政部门争取资金,用于扶持“一村一品”的发展,具体由政府职能部门运作,与银行机构合作,通过财政的有限资金来放大出多倍贷款。农民通过贷款解决“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问题,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贴息和补助,比如贴息3年,可以贴息50%,也可以全贴。同时,还可以用财政资金建立一个担保基金,作为“一村一品”发展的担保基金,每个村庄、每位能人都可以向这个基金申请贷款担保,农产品、工业品都可以,由一户或几户领头,或几户联合起来去申请贷款。需要强调的是,申请贷款之前要争取担保支持,如果一旦发生风险,担保基金负责帮助赔付和还款。

形成新组织,提高农民、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大市场及现代金融服务的联结。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通过市场手段来实现城乡经济的要素和产品的交流。当前农村的问题,主要是分散的农民、农户和小规模的生产,与大市场及现代金融服务不能有效地衔接的问题。因为这种小生产者还不是市场意义下的竞争主体,不具备竞争的能力,不了解市场。不管是从事养殖业还是种植业,价格的市场波动风险主要靠农民来承担,而农民大量都是小规模生产者,在价格方面完全没有发言权。大量小的、分散的生产者跟大的客商没有竞争的可能性,处于不对称状态。于是,市场只要有风险,生产者就只能承担全部。因此,必须把生产者组织起来,通过各种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来联结农户,与产品需求者竞争,或通过建立远期合约等各种金融手段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者通过统一提供技术服务、供销服务、良种服务、管理服务等,统一维护权益,使大量分散的农民在统一的服务之下,形成相应的规模。大量分散的小规模经济的弊端,通过组织化可以大大地改良。一旦中介组织得以形成,也就形成了防范风险的某种条件,就可能积极争取贷款,从而发展生产。所以,通过贷款的手段也可以促进新组织的形成。只要建立起一个协会,通过对市场的掌控来把握市场,同时市场有订单,就有了某种还款保证,就可以获得贷款。通过信贷手段,使专业协会更具有组织能力和影响能力。

建设新村镇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江西省农信社联社曾下发了一个指导意见,指出在具备还款保证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发放住房贷款,使那些有预期还款来源的农户,通过一定比例借贷来改善居住条件。对于住宅可以成为商品、具有流转性的小区建设,可以采取按揭贷款的办法予以促进和支持。在培育新风尚方面,农村金融部门也可大有作为。农村信用社和宣传部门合作创造了一种机制,叫“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使过去长期以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一种物质支撑的手段。对被评为“讲文明、讲信誉”的农民,给予较高的授信等级,在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时,实行“利率优惠、贷款优先、额度放宽”的优惠措施,使其在发展经济中多一个手段。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农民争当文明信用农户,又培育了农村文明信用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基础,反过来又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良好的还款保证,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活动实现了良性循环。在农村信用社和宣传部门及乡镇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开展,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手段,又为农村信贷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意义非常大。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一技之长,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国家为农民自身发展创造平等的机会,也迫切要求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帮助贫困学生入学,帮助其参加职业技术教育,为新时期的农民创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

(作者系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