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08-01 00:12罗丽丹
当代医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缝线小梁

罗丽丹

不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罗丽丹

目的 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和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2009~2012年间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而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180例,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60例(A组)、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组60例(B组)、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组60例(C组),观察比较各组术后1d、1个月、1年的眼压、前房情况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1年A组高眼压发生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9);3组术后前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67%、21.67%和15.00%,与A组相比,B、C 2组术后前房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术后1年时B组和C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或丝裂霉素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控制眼压,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手术还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小梁切除术;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致盲眼病[1]。而小梁切除术是在青光眼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这一手术的不断成熟,开拓了包括应用可调整缝线和丝裂霉素的手术方式[2]。这些改良带来了术后眼压、滤过量和并发症的良性改变。本研究对梅州市人民医院近3年的不同的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梅州市人民医院2009~2012年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而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180例180眼。病例分为3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60例(A组)、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组60例(B组)、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组60例(C组)。患者年龄

35~81岁,其中A组年龄平均(58.12±1.92)岁,B组年龄平均(58.80±1.97)岁,C组年龄平均(50.52±1.37)岁,男女各30例,排除合并内科疾病、二次小梁手术、联合手术及难治性青光眼病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本院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任主刀,均按常规方法行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以弯隆为基底做结膜瓣,切除lmm×2mm的小梁组织,切除虹膜周边,用10-0尼龙线牢固缝合巩膜瓣2-4针,术中不做前房穿刺,不用可调节缝线。B组用10-0尼龙线在巩膜瓣两侧作两条可调整缝线,在透明角膜面打结。C组术中于巩膜瓣下放置含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 0.2~0.3mg/mL棉片2~4min后将棉片丢弃,并迅速用100~120mL。平衡盐溶液冲洗巩膜瓣。术毕房水滤过量合适,前房形成。

根据术后滤过泡形态功能、术后眼压、前房形成是否稳定,于术后第1d~第30d在表面麻醉、裂隙灯下分次拆除可调整缝线。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术后第1d、1个月、1年的眼压、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分型(按Kronfeld分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眼压情况 A组术后第1d平均眼压为(15.27±1.09)mmHg,其中>21mmHg的有10眼。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为(15.84±1.22)mmHg,其中>21mmHg的有6眼,予药物控制。术后1年平均眼压(16.11±1.38)mmHg,其中>21mmHg的有15眼,13眼予药物控制,2眼不能用药物控制,重新手术。

B组术后第1d平均眼压为(12.88±1.71)mmHg,其中>21mmHg的有3眼,术后1个月(可调整缝线均已拆除)平均眼压为(12.10±0.94)mmHg,其中>21mmHg的有0眼。术后1年平均眼压(13.13±1.12)mmHg,其中>21mmHg的有3眼,予药物控制。

C组术后第1d平均眼压为(11.45±0.91)mmHg,其中>21mmHg的有5眼,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为(12.61±1.47)mmHg,其中>21mmHg的有1眼,予药物控制。术后1年平均眼压(13.77±1.32)mmHg,其中>21mmHg的有4眼,予药物控制。

术后第1dA组高眼压发生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34);术后1个月A组高眼压发生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26);术后1年A组高眼压发生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9,见表1)。

表1 3组青光眼患者术后各时期高眼压率(%)

2.2 术后早期前房情况 3组术后发生浅前房例数为:A组3眼,B组7眼,C组8眼。发生前房积血例数为:A组2眼,B组1眼,C组6眼。发生明显前房炎性反应(Tyndall++~++++者)例数为:A组4眼,B组5眼,C组17眼。3组术后前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67%、21.67%和15.00%,与A组相比,B、C 2组术后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青光眼患者术后早期前房情况比较(n)

2.3 滤过泡情况 将滤过泡形态分为微小囊状型(Ⅰ型)、弥漫扁平型(Ⅱ型)、缺如型(Ⅲ型)和包裹型(Ⅳ型),其中Ⅰ型和Ⅱ为功能性滤过泡,Ⅲ型和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3组病例在术后第1d和1个月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时B组和C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3)。

3 讨论

青光眼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致盲眼病,多年来一直是眼科医生努力的方向,而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公认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青光眼治疗手段[3-4]。小梁切除术成功与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降低眼压,二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因此,不同的术者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小梁切除术,包括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和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

表3 3组青光眼患者术后1年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比率(%)

本研究中A组单纯小梁切除术是B组和C组手术方式的基础。它通过形成滤过通道解除眼内高眼压状态。但是,单纯小梁切除术因巩膜瓣松紧程度固定,滤过量不能调控,以及术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滤过道瘢痕形成等原因,常导致手术失败。在本研究中,A组术后1个月手术成功率虽有80%以上,但术后1年降至70%左右。A组青光眼患者术后各时期高眼压率较B、C 2组相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报道,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可以对主动调控房水外流的速率与数量从而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术后前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67%、21.67%和15.00%,与A组相比,B、C 2组术后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此外,通过应用可调整缝线调控滤过量,有助于滤过通道不被阻塞,主动调节滤过量,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而通过应用丝裂霉素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可以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6-7],亦有助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达到较高的手术成功率[8],本研究中,术后1年时B组和C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但C组可能引起的术后早期浅前房等并发症。虽然可通过药物等治疗手段解决,但较之C组,B组术后早期前房并发症发生较少,疗效更胜一筹。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通过调控滤过量或阻断瘢痕化均能提高小梁手术的成功率。而通过可调整缝线调控滤过量从而形成有效通道的方法还可以避免因使用丝裂霉素刺激眼内组织引致的术后早期并发症。

[1] 惠延年.眼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

[2] 王淑华,程强,赵亚君,等.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8):654-655.

[3] 葛坚,孙兴怀,王宁利.青光眼研究进展[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168.

[4] 安玮,郑琦,路美侠.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6,6(2):417-419.

[5] 孔庆健.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2):324-325.

[6] 施雪涛,叶显忠,张佳英,等.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侣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1):61-63.

[7] 王政,沈爱祥,徐志娟,等.小梁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32(4):309-310.

[8] 李建军,徐亮,杨桦,等.小梁切除术后早期视神经形态学变化的图像配比研究[J].眼科,2012,21(1):34-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0.038

广东 514031 梅州市人民医院(罗丽丹)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缝线小梁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小梁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补缺
缝线抗议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微商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