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特点分析
杨云
目的 总结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2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感染轮状病毒患儿按喂养方式不同分3组,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混合喂养组。结果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2011~2012年间2年的总感染率为26.67%(112/420)。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24月内小儿发病率高,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32.5%;感染轮状病毒患儿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较母乳喂养组相比腹泻症状更严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是2岁内小儿秋冬季节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母乳喂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腹泻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式以对症处理和调节肠道菌群为主。
轮状病毒;腹泻;治疗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1],不紧能够引起腹泻症状,还能造成多系统的损伤。以下通过回顾分析本院2年内收治的42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探讨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420例门诊诊断为急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420例腹泻患儿就诊时均在留取新鲜粪便同时行便常规检验及轮状病毒核酸检测,对112例轮状病毒阳性患儿行大便细菌培养。
1.3 观察指标[2]轮状病毒感染患者腹泻情况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 d内腹泻次数作为腹泻的轻中重分度标准,≤5次/d为轻度,>5次/d为中-重度。
2.1 感染率 420腹泻患儿轮状病毒阳性者112例,2年总感染率为26.67%(112/420)。其中2011年收治腹泻患儿占235例,轮状病毒阳性患者59例,阳性率25.1%。2012年185例,轮状病毒阳性患者53例,阳性率28.6%。
2.2 流行病学特点 112例轮状病毒阳性腹泻患儿中
12个月以内患儿61例,占54.46%;12~24个月患儿47例,占
41.96 %;大于2岁患儿4例,占3.57%。男孩73例,女孩39例。112例患儿中有107例发病在10月~4月份,其中10~12月份患儿90例,占84.11%。8月2例发病,9月3例发病,5、6、7月份未发现阳性病例。
2.3 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112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水样便[3],其中发热患儿41例,恶心、呕吐者77例,轻~中度脱水表现者33例。便常规检查(-)患儿53例,占
56.25 %。潜血实验(+)8例,占7.14%。白细胞轻度升高者19例。脂肪球(+)~(+++)者43例。40例轮状病毒阳性患儿的菌培养结果:伴肠球菌生长者9例,小肠结肠肠炎耶尔森氏菌生长1例,其他条件致病菌生长3例。
2.4 喂养方式与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程度的关系 将
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喂养方式不同进行对比,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较母乳喂养组相比腹泻症状更严重,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6.82,P均<0.05)。
RV为双股RNA病毒,分A~G群7个组[3]。仅A群组、B群组引起人类严重发病,本文中论述的引起小儿腹泻RV多是
A群。RV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在室温中可存活7月,耐酸,不被胃酸破坏[4-5]。婴幼儿感染后起病急,病情重,出现蛋花样或细水样腹泻,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患儿多有脱水表现[6]。
表1 喂养方式与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程度的关系(n)
目前对轮状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由于轮状病毒型别繁多、交叉保护性差,给疫苗的研制工作带来困难。轮状病毒为粪-口传播病毒,为减少轮状病毒的感染,一方面应做到婴幼儿入口的预防[7],做好婴儿食物、器皿、玩具、婴儿手部的卫生。从国内文献[8]结合本文表1的数据可知母乳喂养轮状病毒感染率低于人工喂养,且母乳喂养患儿的腹泻程度多轻于人工喂养。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糖脂、糖蛋白、葡糖氨基聚糖、黏蛋白和低聚糖,可抑制轮状病毒与肠黏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并且母乳喂养是直接喂养,减少了轮状病毒感染的概率。40例轮状病毒阳性患儿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32.5%,提示在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时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如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加重病情和延长病程的可能,所以治疗应以对症处理和调节肠道菌群为主。本组研究中,母乳喂养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腹泻程度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组合混合喂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轮状病毒对小儿的健康威胁较大,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当轮状病毒感染后避免滥用抗生素,积极的对症处理和调节肠道菌群是减少减轻疾病危害的关键。
[1] 骆仕君.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诊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1,13(7): 90.
[2]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47-852.
[3] 梁章聪,丁家华,林观尚.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与治疗[J].当代医学,2011,17(11):110-111.
[4] 杜曾庆,刘晓梅,刘阳.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及治疗分析137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84-85.
[5] 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45-146.
[6] 朱振华,张黎明,陈琪.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J].浙江医学,2010,32(6):864-866.
[7] 曾玫.轮状痫毒腹泻的预防[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10,27(1):26-29.
[8]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2012,12(3): 148-1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043
河南 465200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民医院儿科(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