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燕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
毕燕
目的 分析临产孕妇检测凝血4项指标情况。方法 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接收的58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8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58例临产孕妇PT(0.88±0.07)s、APTT(29.36±2.56)s、TT(9.83±1.06)s、FIB(4.51±0.68)g/L与对照组58例非妊娠妇女PT(1.03±0.13)s、APTT(30.30±3.37)s、TT(10.07±0.66)s、FIB(3.05±0.48)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分娩期间,及时监测凝血4项指标对临床预测、预防以及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床孕妇;凝血四项指标;临床检测
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在妊娠过程中,孕妇体内激素含量发生变化,血清系激素含量有所上升[1],同时在妊娠晚期可到达高峰,部分性类固醇激素对肝脏的代谢、合成以及分泌功能有所影响。进而引起临产孕妇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发生显著性改变,临产孕妇机体凝血指标改变是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妊娠期、分娩期血栓病形成的关键因素。凝血4项指标对DIC血栓前状态的筛选检查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了解临产孕妇体内的凝血状态,本研究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
12月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接收的58例临产孕妇,并与同期58例非妊娠妇女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接收的58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7.96±3.32)岁;均为产晚期孕妇;均没有出血疾病、肝炎病史;产前没有并发症,没有应用任何药物。对照组同期58例非妊娠妇女,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9.41±6.44)岁。入选者通过查体、血常规以及肝功能等检查均正常,没有发现凝血机制障碍、血液系统疾病。
1.2 仪器与试剂 选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产制造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型号为ACL-9000,应用试剂、定标血浆以及质控品均是由该公司提供。
1.3 方法 采集临产孕妇、非妊娠妇女肘静脉血1.8mL,并注入进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抗凝管内[2],即时颠倒混匀,3000r/min,离心15min。血浆没有脂血、溶血以及黄疸现象。根据仪器操作说明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每次测试之前,先按照规定进行室内质控,在室内质控合格以后采取标本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58例临产孕妇的PT、APTT以及TT值均显著减小,FIB值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凝血4项指标可作为出血性疾病病理类型判断的主要诊断指标。PT体现了血浆内凝血因子Ⅰ、Ⅱ、V、Ⅶ以及X水平[3],是常见的高敏感性外源性凝血系统筛查试验。APTT可以体现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Ⅺ以及Ⅻ水平,是最为常见的敏感性高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TT检测具体体现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的反应过程,是否发生FIB异常现象,是否出现纤溶,及有无抗凝物等情况。FIB为一种糖蛋白,通过凝血酶水解产生肽A、肽B,从而产生不溶性纤维蛋白,能够止血。此外,FIB对血小板内发生聚集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被激活后,其膜上产生纤维蛋白原受体GP Ib/Ⅲa,经纤维蛋白的连接作用产生血小板聚集体[4],进而形成血栓。
本研究中,观察组临产孕妇PT、APTT以及TT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非妊娠妇女(P<0.05),这与有关研究结果相一致。临产孕妇PT值减小,说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可能与因子Ⅱ、V、Ⅶ以及X等升高有联系。APTT显著减小,这可能与因子Ⅶ、Ⅸ、Ⅺ以及Ⅻ等升高具有一定联系。TT显著减小,这可能与纤溶活动有联系。FIB水平上升,可能与血浆FIB水平升高有关。上述因素在正常分娩期间,对产后有效止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妊娠对孕妇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改变。适度高凝为一种正常的生理性保护,能够避免分娩时过量出血。在妊娠3个月时间左右,孕妇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出现变化包括[5]:血浆FIB水平逐渐升高,大多数凝血因子升高,从而增加血小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水平增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降低,但其抑制物水平上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改变会随着孕周的延长而加剧,可对生理变化起到保护作用,有助于胎盘剥离面产生血栓,降低产后出血。在凝血期间,继发纤溶活动也在进行,对静脉窦内、子宫螺旋动脉的血栓具有清除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的再生、修复。这种改变可持续至产后3~4d,然后逐渐恢复如常。
在孕妇生产期间,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发生DIC现象。妊高症、低血容量以及宫内感染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但是胎盘早剥、宫内感染、胎盘残留、高渗盐水引产以及羊水栓塞等,会导致外源性凝血途径,这些因素均会造成组织损伤,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流入母血,形成DIC,可消耗很多凝血因子,并且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增加了出血风险[6-8]。所以,在产妇分娩期间,发生异常出血时,需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将DIC的可能排除:对凝血四项指标实施动态监测,避免异常出现出血、DIC。如果PT减小、或是增加超过3s,且处于动态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小于1.5g/L表现为进行性降低,或是大于4g/L,血小板小于100×109/L,3P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诊为DIC,应该及时对症处理治疗。
综上可知,临产孕妇具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增加了发生DIC的风险。所以,在产前、产中应该及时对临产孕妇凝血4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在临床上选择合理、适宜的生产方式,对临床预测、预防以及治疗孕产妇异常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利于保护母婴的健康安全。
[1] 顾克凤,刘天霞.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5):596-597.
[2] 李基明,林健,黄革玲,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10,7(1):88-89.
[3] 胡晓彦,张玲玲,姚美珍,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及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1):49-50.
[4] 唐德羽,刘涤瑕,余上海,等.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8(7):1597-1598.
[5] 洪流,王平,张家明,等.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5(13):769-770.
[6] 周梦颖,马鸿娟,刘胜林.169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与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6):154-155.
[7] 史灵灵.妊娠期妇女凝血4项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485-486.
[8] 胡晓彦,张玲玲,姚美珍,等.临床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及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8(1):49-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0.008
云南 661100 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