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再军 ,商 茹 ,赵 平 ,任 宏 ,李德波,段联峥
(1.云南农业大学 离退休工作处,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省委老干局,云南 昆明 650032; 4.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5.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随着“银色浪潮”的到来,以及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着变迁,中国城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据调查,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数量已从1987年的16.7%上升到2012年的49.6%。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家庭将出现大面积的“空巢化”,空巢家庭占60岁以上家庭的比例将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将给我国的养老问题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养老模式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影响人们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足,养老覆盖面较小,保障层次低,相关的配套政策很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开展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政府部门制定养老政策,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空巢老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空巢老人的界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C.格里克(1947年)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并提出空巢老人是指处于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老年人[1]。我国对空巢老人的最早界定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人。后来又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空巢老人按居住方式的不同分为相对空巢老人(不与子女同住,相距不远)和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外地或无子女)[2]。本文则把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定义为空巢老人。二是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许多见解。吉尔斯(HOWARD GILES)在“年轻人与家庭老人、非家庭老人及同辈的交谈感受”一文中用案例研究方式列举了各种养老方式面临的问题。我国学者刘金华、王瑞华、李士梅等则通过对现有的养老模式进行总结,提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是我国当前主要的三种养老模式,并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多元养老方式并存将是中国养老的一大特色[3-5]。而吴洪彪、何芸等则对国外养老模式的变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对欧美等国家养老模式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将国外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我国养老模式建立的有益启示[6-7]。三是关于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美国布麻津(VICTORIA E BUMAGIN)在《协助老年家庭》的论著中指出,老年家庭的社区支持优于同伴或子女的照顾[8];苏丽惠、龙书芹、赵海林等对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健康、受教育程、收入、社会支持系统等成为专家们共同认可的主要因素[9-11]。
分析国内外研究情况可知,目前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空巢老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除与其个体差异有关外,还和其所处地域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有关,从“中国知网”进行跨库检索发现,已有文献大多只从老年人群的个体差异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综合考虑其所处地域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的研究很少。(2)有关“养老模式”的研究文献虽然很多,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模式的探索、总结和具体模式在城乡的应用等方面,对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比较研究并不多。
模式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对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行的总结。养老模式就是一种把解决养老问题、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的、典型的方式和方法。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它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关于养老模式的分类方法很多。从提供养老资源的主体来分,可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而从养老居住地划分,可以分为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公寓养老、异地养老等;纵观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不同,对养老模式的表述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合居或集中养老、候鸟式养老、乡村养老、钟点托老模式、遗赠养老等,综合各种分类方法,本文把养老模式按运行方式的不同归为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模式。
家庭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各自的家中,由子女、配偶或亲戚负责向他们提供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养老方式。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我国当前尤其是广大农村老人的主要养老模式。它是基于一种代际互利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方式,即老人抚养子女成人,子女赡养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这种养老模式的特点是自由性较高、隐私能得到保护、衣食住行等开支可以自付或由子女、亲友支付,整体消费不高,但安全性较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或发生疾病时很难及时得到处理和救治。而对于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由于子女无暇照顾,大多数需要请保姆帮助。一般来说生活完全能自理,与子女联系方便、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老年人,大多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最多也是最推崇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基于我国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而提出来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家庭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被削弱,而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又不可能让社会养老全面代替家庭养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探索和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二者优势功能的互补结合”[12]。该模式的特点是能够很好地把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西方现代养老模式相结合,既满足了中国人在家庭养老上的传统心理习惯,又解决了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家庭功能变迁,独生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不同的是,社区居家养老虽然老年人也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却是由社区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该模式能很好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既符合老年人意愿,又有利于保持老年人的自立能力的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养老模式[13]。该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够通过健全的服务体系,专业化的社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家务料理、上门就医、家庭病床、陪护到医院看病、代购物品、聊天、文化娱乐等价廉而优质的服务,被称为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受欢迎。但要把这些经验进行广泛的推广还很困难,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处于摸索阶段,离现实的要求还很远。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等专门的养老机构内进行养老的形式。大多数养老机构设施完备,各种养老必需品齐全,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食宿和照料护理等一切生活服务。老年人只要交一定的费用即可入住,养老成本根据养老院的级别来定。目前有低、中、高档三个层次。低层次养老院多属于无收入来源,靠国家救济收养的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居住,其养老条件的改善完全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经济投入;中等的普通养老院,养老条件一般,成本相对较低,老人过着半集体化生活,自由度有限,老人的隐私不能完全得到保障,这种养老模式一般适合于有一定经济来源且喜欢群体生活的老年人;高档养老院一般条件较好、成本较高,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很受经济条件好,文化层次高,思想观念开放的老年人欢迎。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和深度访谈,提出图1所示的影响云南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21个因素。
养老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个体差异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从性别来看大多数男性老人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衣食住行、家务料理、日常护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普遍较差,主要依赖于外部提供。而多数女性一生操持家务,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相对强于男性,她们生活节俭,精打细算,家的观念强,这种男女传统角色的不同,必然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呈现出性别的差异;同样,在年龄方面,年纪轻、配偶健在,身体相对健康的老人和年纪大、自理能力差,病多,需要更多护理的老人相比,在模式选择上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而在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高的老人,他们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独力意识强,因此,他们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更看重的是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条件能否满足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文化程度低的老人,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较深,大多不愿离开家庭。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观念不同。许多学者对部分城市、农村老人的调查都证实了这一点。
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生活的港湾,是生命的基础,一个家庭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和孝顺程度以及子女住地距老人居住地的远近等也会对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方面,孤寡老人更多的只能通过机构养老得到满足。而对于一个家庭完整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主要从家庭成员和子女那里获得。二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认为有儿女去住敬老院会被人耻笑,是给儿女丢脸。子女们也怕送老人去敬老院会被认为是不孝顺或遗弃父母的表现,所以都反对去敬老院。因此,家庭状况的不同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选择也有影响。
健康因素包括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情况和自理能力三个方面,健康因素是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关键因素。与年龄的影响一样,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患病的概率增大,健康状况会越差,需要的养老服务内容就越多。因此,他们在生活照料、经济需求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更依赖于亲人或社会的提供,因此,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变化,他们对养老模式的选择也会发生变化。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起决定作用。它主要包括生活来源、月收入高低、经济结余、住房情况四个方面。生活来源是否稳定、收支相抵后的结余情况如何,都能反映出老年人的自养能力。结余多的老年人,在养老选择上可能有更多需求与考虑,而那些月收入低,结余少甚至入不敷出的老年人,只能向子女或政府寻求帮助,他们在养老问题上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同样,有住房的和无住房的空巢老人,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也是如此。
社会支持是决定空巢老人选择养老模式的客观因素。它包括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医疗条件、文化娱乐、人际环境与人文关怀、子女慰藉、遇困难时的求助对象等因素。较好的社会保障、幽雅的生活环境,完备的医疗条件,齐全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的老年文化生活,融洽、熟悉的人际环境,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和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子女对老人良好的关怀和慰藉,是大多数老年人所向往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老年人养老的基础,而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是老年人实现养老的根本途径,也是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前提。
空巢老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老龄化的加速,空巢老人越来越大,养老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通过本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老龄化背景下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但基本可以归结为个体、家庭、健康、经济、社会支持五个大类,各因素依据养老模式的不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2)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空巢老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儿女孝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月收入、养老保障、生活服务及医疗条件。
(3)个体、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类还不太稳定,这主要与研究者选择的方法和切入点不同有关。如婚姻这一影响因素,有专家提出要归入个体因素。接下来,还要继续探讨个体与家庭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养老政策,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用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GILES H. Young peoplds perceptions of conversa-tions with family elders,Non-family elders andsame-age peer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2003,18 (1): 226-231.
[2]陈建兰.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评述[J].天府新论,2008(2):105-109.
[3]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0-11.
[4]王瑞华,家庭.机构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7(4):68-73.
[5]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40-43.
[6]吴洪彪.美国和加拿大养老服务业考察报告[J].中国民政,2010(7):23-25.
[7]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2007(1):33-35.
[8]VICTORIA E,BUMAGIN.Helping the Aging Family: Aguide for Professionals[M].Glenviewl L: Scott, Foreman Cor-poration,1990:351-353.
[9]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1(5):633-634.
[10]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1):98-105.
[11]赵海林.淮安市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实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2):9-12,24.
[12]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120-122.
[13]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