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渐落 图变归真

2014-08-01 02:39曹占涛
银行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

曹占涛

2014年4月,招商、民生、浦发、中信、光大、平安、华夏与兴业这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悉数披露。整体上看,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宏观环境,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区域和行业风险暴露,面对监管政策的不断趋严,面对利率市场化等重大金融改革的加速推进,面对同业竞争的加剧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股份制银行问题压力增多,发展速度放慢,转型步伐加快。股份制上市银行在2013年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昭示着银行业“跑马圈地”、“高歌猛进”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精益经营、常规发展时代的开启。

经营挑战逐步加大

传统业务增速下滑

2013年年末,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总资产为24.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4%,大幅低于2012年年末24.72%的同比增速;生息资产为21.58万亿元,同比增长7.88%,大幅低于2012年年末24.93%的同比增速。数据总体反映了规模扩张速度的下降。

反映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尽管其增速较整体资产扩张速度稍高,但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增速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年末,贷款总额和存款总额分别为11.67万亿元和16.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6%和14.27%,低于2012年16.89%和18.32%的同比增幅,且除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稍有不同外,其他各家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增长全部放缓。

在经济下行环境下,融资需求增速下降和银行主动放慢放贷节奏,应该是信贷扩张速度下降的主因,理财产品的持续发展和负债成本的上升,更使得存款增速下滑。而随着货币刺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货币增长将进入长期放缓阶段,由此也将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增长速度放缓(见表1)。

息差普遍缩窄

2013年,8家股份制银行净息差较2012年全部缩窄。受2012年两次降息带来的重定价,以及经济下行造成的融资意愿下降的影响,贷款定价水平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利率市场化在政策层面和实际层面的深入推进,使负债成本不断上升,成为利差缩窄的主因。尽管这几家股份制银行整体上提高了高收益同业和投资资产的占比,同时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等能产生相对高回报率的客户群体有所倾斜,使净息差有上行的动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存款利率放开可能在一两年内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提高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银行的议价能力,监管对高收益非标业务的控制越发严格,存款成本抬升、贷款定价下降、投资收益回归正常必将使净息差受到进一步挤压(见表2)。

资产质量下降

除平安银行外,其余7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全部提高,显示资产质量下降的趋势。实际上,2013年,8家股份制银行共核销不良资产250.53亿元,相比2012年增加了154.94亿元(见表3)。不良率上升集中反映了转型期间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深刻影响。从各家银行的具体分析看,制造业、中小民营企业等客户群体信用风险加大,是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仍将较长时间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去产能化尚未结束,新产业尚未形成足够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预计仍将有所增加。

异化创新受限

过去几年,在信贷扩张能力受限而社会融资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开展为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盈利的增长,当然,过度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非标业务即是这种异化创新的典型。在监管态势不断趋严的背景下,从表内资产看,这类业务已经从2012年的“狂飙突进”发展到了2013年的“理性回归”。2013年,8家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同比下降7.87%,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速也大幅降至20.44%,买入返售票据资产下降2601亿元,但信托受益权增加6016亿元(见表4)。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仍在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2013年出台的“8号文”某种意义上确认了非标准债权资产也是银行可投资的资产,这促使一些原本比较犹豫的银行开始放开手脚开展这类业务。

转型趋势日趋明朗

面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求变,探索新型业务,拓展服务群体,优化经营管理,提高专业能力,转变功能角色,努力在新时期的新市场中谋求发展的依托和份额。

创新发展

为应对金融脱媒的大趋势,各家银行普遍重视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资产托管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协同发展,推动战略转型。在资产端,积极通过债券承销等业务帮助客户直接融资,并通过财务咨询、并购融资、做市交易等业务增加收入;在资金端,大力创新和营销理财产品;在服务上,重视代理、托管等业务的发展。

从8家股份制银行年报披露的情况可以看出,债券承销业务、结构融资业务基本都成为它们的重点业务,主要股份制银行的承销量皆已达到千亿元的规模,且收入不菲;作为提前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理财发售持续火热;发展尤快的是资产托管业务,8家银行无一例外实现了托管规模和托管收入的暴增,这也预示着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深入将为托管创造更大的市场(见表5)。由于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资产托管业务消耗资本极少,专业服务能力要求极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大力开展这类业务不仅利于增加当前的中间业务收入,而且有助于其长远发展。

成本控制能力增强

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其表现 一方面,在传统信贷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各种新业务方式拓展投资收益、中间业务收入等,尽力“开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开始迫切向管理要效益,逐渐抛弃“大户人家大手大脚”的习惯,学着“过起了紧日子”。反映在年报里,可以看到,5家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有所下降,6家银行的人均支出下降(见表6)。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节流措施会变得更加多样化。

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从年报可以看到,这几家银行通过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措施消化存量不良资产,有效管控资产质量下行的风险。同时,大幅拨备计提,增强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2013年,8家银行都加大了核销力度,且平均核销不良资产27.84亿元,大大高于2012年的10.62亿元。同时,这几家银行基本都加大了拨备计提的力度。此外,银行也综合运用其他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见表7)。

尽管如此,在不良资产飙升和贷款规模增长的条件下,这几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一些银行的拨贷比距离2.5%的达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这也反映出,最有效的化解风险手段永远是事前的“防范于未然”,以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来减少不良资产的生成。未来,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真正成为判断银行优劣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

改革求变

所有8家股份制银行2013年的年报都多次出现了“转型”二字,显示了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主动求变的迫切心情。其中,招商银行继续大力推动“二次转型”战略,深化零售小微客户群综合经营;民生银行强力聚焦“两小”业务(小微金融业务和小区金融业务),推动事业部逐步从传统的存贷款模式向专业化投行方向发展转型;浦发银行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推动客户结构下沉;中信银行全面进军服务业,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推动非主流业务主流化;光大银行在总分行成立小微金融业务部,强力推进客户下沉;平安银行使零售条线“独立”,加快向零售为主的银行转变的步伐;华夏银行坚定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战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公司理财、资产托管、企业年金等新兴业务;兴业银行强调进一步提高企业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三大业务的专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综合化、集团化运作水平等。

具体到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尽管标准形态仍未尘埃落定,但8家股份制银行在报告期内都或多或少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展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开拓精神(见表8)。

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转变观念

经济增长中枢下移、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人群行为模式改变等等深层次的变革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能够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行业,银行业必然不能脱离这个大潮流而独善其身。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依靠管制坐吃利差的红利已经不复存在,做大规模即能获利的简单业务模式已失效,“打擦边球”式的创新方式难度加大,因此,商业银行上下都必须扭转在黄金发展期所形成的经验法则和惯性观念,重新梳理发展战略、业务布局和开展节奏,提高经营管理和业务开展能力,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转变。

拥抱市场

市场是检验商业银行优劣存亡的战场,市场化的推进将会使一家银行衰败消亡,也会使一家银行脱颖而出,其中的关键区别就是看这家银行能否顺应市场化的趋势,做好市场化的准备,按照市场规律创新和发展。使“拥抱市场”从口号变为发展动能,需要商业银行在两个层面努力。一是直面市场的挑战。过去几年,我国形成了实体经济冷而金融热的不正常现象,应该看到,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能力的体现,而是经济金融结构的畸形所致。最近越发快速的金融改革本质目的就在于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降低金融中介对经济红利的分成,使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集体,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将不可逆地下降,2013年年报所展示的息差变薄的现象将持续进行。商业银行需要在各个层面进行调整改变,甚至自我革命,以增加对环境的适应性。二是挖掘市场的机会。市场化蕴藏了诸多业务机会,对于单个银行来说,市场为其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机遇。

加强创新

时代在变,但创新将使企业长青。当前,虽有经济下行、监管趋严等诸多挑战,但商业银行仍有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就宏观方面来说,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完成后也将逐步释放增长潜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重组并购活动增加、金融脱媒过程中债券发行承销需求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带来机会;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理财需求的增加等,将继续支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及托管业务等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因此,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没有变少,只会变得更多,要求更高;反过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它们所面对的“蛋糕”可能会变形,但只会增大,不会缩小。只要商业银行能够不断加大创新步伐,使金融服务更好地契合市场的需求,就一定会寻找到并占有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严防风险

在过去的黄金发展期,流动性宽松,企业盈利能力无虞,资产价格持续上升,客观上造成了风险小的假象,使商业银行过于注重盈利性而忽视安全性、流动性,习惯于“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风险问题”。今后,随着风险的逐渐上升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发展成果化解不良资产等风险因素的做法的局限性将显露无遗。商业银行尤其需要在以下多个层面严控风险:一是提高事前、事中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研究工作,对宏观、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风险要有前瞻性的认识,开发和运用更准确的风险识别模型,强化各层级的风险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业务开展的“助推器”与“刹车板”。二是稳健经营。按照战略要求,不随波逐流,不违背规律,不被市场热点和短期利润所牵引去追求不合理的利益。特别是在风险愈发突显的时期,更要合理把握业务节奏,防止冒进。三是合规创新。一方面,按照金融业的高风险属性和内在发展规律,严守会计准则,准确反映业务属性,严密防范业务风险,合理进行风险分类和拨备计提。另一方面,加强与监管机构和市场的沟通,推动支持实体经济和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标准化,为金融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研究规划部)

猜你喜欢
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
闽侯县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初探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可持续模式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河北省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信贷收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