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穗满 乃成嘉禾

2014-08-01 02:24陶艳艳
银行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信社农商广州

陶艳艳

截至2013年年底,广州农商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3787亿元,各项存款3127亿元,各项贷款1602亿元,经营利润74亿元,不良率0.91%,是广州地区机构网点、自助设备最多的银行机构,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标杆银行”中唯一资产规模过3000亿元的农商银行,也是标准普尔中国第25家大银行、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位列第245位。这就是从濒临边缘化命运的广州农信社嬗变而来的广州农商银行,嬗变的背后是广州农商银行转型、创新、再造的改革之路,更是“掌舵人”王继康带领团队突破重围、自我革新的艰辛之路。

破茧重生:体制突围开启改革序幕

2005年初的广州农信社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股权分散;不良率高企;人员素质偏低,人才活力无从谈起。广州同业没有一家将其视为对手,这个成立于1951年的当地最老牌的金融机构似乎逐步陷入边缘化的僵局。而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信社改革已是如火如荼,且在体制改革成功后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继续在改革大潮中观望等待?继续在体制漩涡中苦苦挣扎?2005年5月,王继康调任广州农信社主任,也就是在这一年广州农信社开始了艰难异常的突围之路。面对错综复杂的体制枷锁,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广州农信社的改革之路阻碍众多、困难重重。广东省内农村金融机构情况复杂、发展失衡,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区试行成功的改革模式难以套用,省内各类机构对改革模式争论不休,广州农信社只能在逐步摸索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

王继康带领管理团队深入调研、多方奔走,积极争取省市党委、政府和监管单位的支持,分两步走开启广州农信社体制改革的帷幕:第一步是实施统一法人改革,从信用合作制转变为股份合作制,解决三级法人体制滋生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风险增大等问题,2006年底完成统一法人改革,成立广州农信联社,结束了维持半个多世纪的多级法人分散经营状态,股东大幅减少至3万人。第二步是探索现代化产权机制,从股份合作制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于国内多数农信社改制采取的注入财政资金、资产置换等政府主导模式,广州农信联社按照市场化原则,创新探索出通过每股溢价消化不良资产的模式,得到省市政府和监管单位的肯定,2009年12月成为广东省首家挂牌开业的农商银行,被誉为农信社改制的“广州模式”,开辟了全国农信社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挂牌开业对于外界来说似乎是顺应潮流的自然成果,但对于广州农信联社则是破茧化蝶、突出重围的艰难新生。挂牌开业是广州农商银行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就没有今天的广州农商银行,但它也只是第一步,只是拉开了广州农商银行改革发展的序幕,因为精彩好戏还在后头。

鼎故革新:动态优化破解生存危机

城市化浪潮汹涌而来,不断蚕食农村市场空间,桑基鱼塘、村庄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机器厂房取代。虽然分享了农民拆迁补偿转化为存款的大部分成果,但惯常的资产业务产品已没有销路,这成为摆在刚刚起步的广州农商银行面前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历经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之后,广州农商银行选择以增量优化的改革方式夯实生存之基。首先是以“固农进城”为导向的业务结构的增量优化。一方面,以差异化策略在“三个市场”谋求竞争优势。对劣势明显的中心城区市场,采取探索者策略,逐步优化软硬件服务,培育经营特色,提高市场认知度;对具有相对优势的城乡结合部市场,采取防御者策略,巩固传统领地的同时,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应对城市化与同业挤压的挑战;对具有绝对优势的偏远郊区、农村市场,采取分析者策略,提高网点效能,履行社会责任,以创新和服务引领、激发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在传统资产业务领域进行突破创新,依托地缘人缘优势创新“三农”贷款抵押方式,向大客户、国有企业、优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发力,重点解决公司业务和产品单一的问题,多向拓展业务渠道。同时,引入德国IPC公司先进技术,推出微小贷产品,逐步探索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其次是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为导向的人员结构的增量优化。强化内部团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进有通道,退有退路,这个简单的管理原理在广州农商银行的落地也非易事,长期不规范的用人制度导致内部人员关系复杂、安于现状,如何理顺关系、激发活力考验着掌舵人的管理艺术。广州农商银行几经权衡,最终从承上启下的中层干部的调整入手,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不是取决于行长的“学历”,而是取决于中层管理人员的水平。中层是一个企业的关键和枢纽,高层的战略与思路要通过中层去贯彻、去落地实施,如果这一层不得力,那么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广州农商银行首次对外公开招聘管理精英,同时对内开展大换血,公开竞聘上岗,为真正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的人才提供晋升阶梯与发展平台,为自愿退出的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退出与补偿机制。同时,广州农商银行在国内地方性银行机构中较早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战略研究部与内部培训学院,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搭建平台。目前广州农商银行90%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都是近些年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极大提振了员工士气,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

再次是以“大总行、小支行”为导向的组织架构的动态优化。如何能在点多面广、机构庞大、人员众多、战线较长的情况下有效防控风险、安全稳健运营,同样考验着管理团队的智慧。广州农商银行在搭建了“三会一层”法人治理架构后,按照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全面梳理总行和支行的管理权限与制度流程,从授信审批权限的集中上收开始,逐步延展至计划财务、行政事务、人事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强化总行对资源整合、产品研发、服务定价、风险控制的管控能力,强化支行专业营销能力与市场应变能力,并开发上线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事后监督系统等,努力在运作效率与风险防控之间寻求平衡。

脱胎换骨:模式转型突破发展瓶颈

增量优化式改革使广州农商银行在短期内迅速调整了资产负债结构,度过了生存危机,并实现了经营规模与质量效益的跨越式提升,但单一重视公司业务、单一依靠息差收入、单一依赖本土市场的发展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宏观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期,利率市场化及资本监管改革纵深推进,金融脱媒与技术脱媒愈演愈烈,银行高速增长所倚赖的外部环境已渐行渐远,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进入瓶颈期。鉴于此,广州农商银行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开启了商业模式的自我革新之路,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华丽蜕变。

业务模式转型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广州农商银行认真研判经营形势变化,明确了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本土支农金融特色品牌、小微金融首选银行和社区金融智能平台”的发展愿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首创金融整体解决方案,围绕“一圈一链一市场”研发小微系列批量服务模式,围绕村社客户首创定投型理财服务,以微型理财中心概念创新打造100家社区银行,推出国内首张家庭理财卡,并在全国农商系统中率先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等金融市场业务资格,债券交易量与理财发行量均位居农商银行前列,价值创造力与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

管理模式转型构建新的运作体系。因应业务模式的转型,广州农商银行成立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总部,实施大板块、准法人运作,搭建条线垂直管理与支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组织架构。构建小微金融、信用卡、农业金融等事业部,充分授予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等权限,助力战略转型业务的发展。同时,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合时、合身、合用”为原则推进电子化与数据化建设:依托流程银行系统搭建集中作业平台,实施标准处理流程和平行运营模式;在全国同业中一次性最快上线管理会计项目;研发系统评级、组合管理等风险量化工具,并前瞻性搭建数据仓库、智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平台,精准营销、精确定价、精细管理的能力全面提升。

竞争模式转型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随着内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广州农商银行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借助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机遇,稳步推进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全国战略布局。目前已在北全国9省市发起设立了24家珠江村镇银行,并在省内设立2家异地分支机构,另有2家异地分行、3家村镇银行正在筹建中。同时,紧锣密鼓地筹备珠江金融租赁公司,填补广州本土租赁服务空白,再加上酝酿中的珠江基金管理公司、珠江农贷公司,以及已经设立的珠江商学院与珠江金融研究院,“珠江系”综合金融集团隐隐浮现。

渠道模式转型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在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之前,广州农商银行敏锐地捕捉到了气息并全力备战,构建了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全渠道的电子服务网络。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在国内首推微信预约取款以及掌上车管家服务,打造贵金属、钱币、农产品、房屋、车辆等特色电子商城,试水互联网金融理财新模式,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融资平台,实现上下联动。一场以分支行再定位、网点转型与增盈为核心的内部改革活动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中。

通经活血:机制重构释放市场活力

回头来看,近十年广州农商银行的改革从未停歇,似乎每年都在推陈出新,嬗变也非一蹴而就,而是量变与质变不断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掌舵人王继康看来,改革如谋弈,谋弈先谋势,下好改革这盘棋既要胸怀全局,又要分步分段,既要讲究改革的内在逻辑,又要贴合广州农商银行的特殊情况,更要顺应环境的发展变化,静水流深、稳扎稳打才是广州农商银行应该贯彻始终的改革旋律。而如今的广州农商银行正越过浅滩、走向深海,以市场逻辑为主导全面深化改革,在既往改革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业与再次发力,在既往改革框架下力求畅通经络与激活血脉,通过健全市场人格、重构市场机制全面破除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花开穗满,乃成嘉禾。所谓嘉禾,共穗之瑞也,吉祥之兆也。正如广州农商银行十粒金米汇聚的行徽一样,既代表广州农商银行励精图治、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也寓意广州农商银行生辉穗城、光耀华夏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农信社农商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大竹农信社:以花为媒宣传金融知识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浅析农信社优化存款结构的必要性及对策